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
知识与能力
1.知道什么是汽化和液化,知道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2.知道蒸发和沸腾是液体汽化的两种方式。
3.知道沸腾现象和沸腾的特点;知道什么是沸点;了解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4.能用汽化和液体的知识解决有关的简单热现象。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水的沸腾实验的探究过程,观察液体沸腾时的现象和特点。
2.经历用图像描述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把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与物质的沸点联系起来,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重点:观察水的沸腾,知道沸腾现象及其特点。
难点:绘制沸腾的图像。
第1课时
一、情境导入
情境:用“酒精棉花”在黑板上写题目“第三节 汽化与液化”。
问题:黑板上的字怎么不见了?这说明了什么?
提出问题:你知道水有哪几种状态?别的物质是否也有这几种状态?请举例说明。
通过录像、幻灯等多媒体手段展示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
展示后组织学生讨论:你观察到了哪些现象?这些现象的共同点是什么?学生通过描述现象后就能总结出:物质的状态都发生了变化。
再补充几个其他的物态变化现象,例如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如雾凇现象),或由液态变为固态(如水在低温下结冰)的例子。
小结:固态、液态和气态是自然界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固体、液体和气体在一定条件下都会发生状态的变化。
说明: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态变化现象,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存在的三种物质状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育理念。
二、进行新课
1.从液体到气体
(1)沸腾。
开展活动,观察水的沸腾现象,也可以结合教学课件,展示水在沸腾时的情景。
观察水的沸腾现象,你看到了什么?
总结: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2)蒸发。
①学生实验——酒精的蒸发:在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排尽空气后把口扎紧,放人80℃以上的热水中。让学生观察后回答: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你想提出什么疑问?你的想法是什么?
说明:该实验所用塑料袋要透明,且尽量薄,使滴入的酒精清晰可见。为了使塑料袋排尽空气,可将塑料袋像拧麻花一样拧紧,再把口用线或橡皮筋扎紧。当把有酒精的塑料袋一角沉入热水中,塑料袋便马上鼓起。这时学生看不到液体的酒精,自然会产生“酒精到哪里去了”的疑问,经过思考后,学生会很快意识到,酒精并没有消失,而是由于受热完成了气体,所以看不到了。
学生活动:列举一些汽化现象的例子。
②根据日常观察和生活经验讨论:①蒸发在什么温度下发生?②蒸发发生在液体的什么位置?请说出支持你的观点的理由。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投影土地干裂的图片。
启发学生思考:土地为什么干裂?(水分蒸发)在哪儿干裂?(表面)说明蒸发发生在液体的什么位置?(表面)
然后总结出蒸发的定义: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讨论:老师昨天洗了一堆衣服,家里没有脱水机,可是明天要穿,同学帮老师想一个办法,怎么才能让衣服快点干?
学生分组,展开讨论。
结论:影响液体蒸发的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液体的温度: 越高 蒸发越快
液体的表面积: 越大 蒸发越快
液体的表面空气流动: 越快 蒸发越快
思考:我国西部地区,为什么要采用管道输水?
例:农民在收割后,把谷放在通风的操场上、太阳底下摊开来晒,然后隔段时间会去翻翻谷子,这里面用到了哪些原理?
说明:通过此部分的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影响蒸发的因素,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观察,让学生讨论管道输水的优点,既能进一步落实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又能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的意识,同时体现学以致用的物理理念。
提出问题:要使一杯水汽化,有几种方法?
学主思考,交流方法。
情境:先出示一杯冷水,再出示一杯正在加热的沸水。
提出问题:这两杯水过一段时间会怎样?会减少吗?为什么?
总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3)探究水的沸腾。
①提出问题:对于沸腾现象,你了解哪些?你能描述一下沸腾现象吗?比一比,看谁说得全面。
说明:要进一步研究沸腾现象,还需要通过实验仔细观察。明确观察的重点——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气泡的生成和变化情况。
②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明确实验目的后,学生自己就可说出需要的器材,如:烧杯、水、温度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钟表等。
引导学生思考:为让有充分的时间观察水沸腾时发生的现象,应尽量缩短水沸腾前的加热时间。如何提高实验进程,节省时间呢?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总结出:a.减少烧杯中水的质量,但为了便于观察,水还应有相当的深度(约10 cm左右),所以建议用小号烧杯,或使用大号试管(水约150ml)做此实验;b,实验中用热水进行加热;c.从开始加热起至95℃左右,必须在烧杯或试管上加纸盖,95℃以后将纸盖拿掉;d.拉长酒精灯灯芯,同时剪断烧焦的灯芯,在灯芯中加入细铜丝,使火焰比较猛烈;e.注意调整酒精灯和石棉网之间的距离,用酒精灯温度最高的外焰加热。
③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教师及时解决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困难,注意发现学生操作上的错误并给予纠正,还要提醒学生:读数时要迅速准确,以减小实验误差;注意比较水在沸腾前、后的不同之处;沸腾现象产生后不要立即停止实验,要继续观察并记录水温有无变化。
说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两三位同学分工合作:有的负责看表计时,有的测量温度,有的记录数据(教材上要求从水温达到80℃时开始记录温度,每1min记一次,一直记到水沸腾后5min左右停止。也可采用下面的调整方案:水温升到90℃时开始记录温度,每半分钟记一次,一直记到水沸腾后3min左右停止)。大家共同观察水沸腾时发生的现象,特别是水中气泡的多少、大小、位置的变化。即实验小组成员既要分工又要合作,每个成员都要对沸腾的现象进行认真的观察。
绘制“温度—时间”图像。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根据记录的数据,在教材第102页上面的“水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图像”中标出相应的坐标点,用平滑的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得到水的沸腾图像。
图像绘制完成后,利用多媒体、幻灯等手段展示学生绘制的水沸腾的“温度—时间”图像(如图5—3—1所示,各组的曲线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大致相同),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完成以上步骤后,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a.水沸腾时,你从水中和水面各看到了什么现象?水中气泡内的气体是从哪儿来的?
b.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变化吗?
c.曲线上的哪一段表示水沸腾前的过程?水的温度怎样变化?曲线上的哪一段对应水的沸腾过程?水的温度怎样变化?
d.根据观察的现象,结合图像分析液体沸腾有什么特点。
④得出实验结论。
根据讨论,请学生总结出液体沸腾的特点,填入教材上的方框中。
结论: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时,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保持不变。
⑤反思:请回忆自己在实验中测得的水在沸腾时的温度,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小组测出的都不是100cC。这是什么原因呢?教师可向学生说明:其部分原因是由于温度计本身的质量问题造成的误差,还有可能是本地的大气压影响了测量值。
小结:蒸发和沸腾,请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下表所示。
两种方式
蒸发
沸腾
共同点
由液态变为气态
不同点
发生地点
液体表面
液体内部和表面
温度条件
任何温度
只在一定温度
(沸点)时发生
汽化速度
缓慢的汽化
剧烈的汽化
说明:通过对蒸发和沸腾两种现象的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对这两种汽化方式加深了认识。
(4)液体沸腾与气压的关系。
①利用课件展示,结合课本学习,了解液体沸腾与气压的关系。
②学生活动:实验研究水沸腾的温度与气压有什么关系。
③总结:气压减小,液体沸腾时的温度降低;气压增大,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升高。
(5)沸点。
①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液体的沸点。
②活动:阅读教材第103页的“几种物质的沸点”表格,讨论以下问题:
a.酒精的沸点是多少?能否用酒精温度计测量开水的温度?
b.你实验所用的温度计里的工作物质是什么?为什么要用这种温度计?
c.液态氢的沸点是-253℃,表示什么含义?常温下的氢是什么状态,为什么?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第1课时)
从液体到气体
1.汽化
2.液体沸腾与气压的关系
气压减小,液体沸腾时的温度降低;气压增大,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升高。
3.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不同的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
第2课时
一、情境导入
在烧水的时候,可以看到水壶壶嘴的地方会冒出大量的“白气”;在做饭的时候,也会看到大量的“白气”冒出来;在火热的夏天,我们在吃冰棒的时候也可以看到冰棒在冒“白气”;在寒冷的冬季,我们在室外时,从嘴里呼出的气体也是些“白气”;在舞台演出时,也会看到舞台上烟雾缭绕的效果,就是大量的“白气”冒出来的。这些“白气”是怎样形成的呢?它们是不是一样的呢?它们属于气体吗?
说明: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事例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进入新课
从气体到液体
1.液化
(1)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液化现象:朝桌子或窗户呵气,可以看见上面有小水珠出现。天气冷时,朝空气中吐气,也可以看到“白气”。“白气”其实是小水珠,水蒸气是看不见的。
说明:要注意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经验积累,引导他们关注水蒸气液化的细节。
(2)观察液化。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液化现象。
在试管中装入少量水,大约3cm左右深,等水烧至剧烈沸腾后,拿一块玻璃靠近管口,会发现玻璃板上有一层水,并向下滴。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气态水变为液态水的过程,可让学生尝试描述该实验现象。描述的过程中一定要提醒学生:水蒸气是看不见的,管口处的“白气”是一些小水珠。然后仿照汽化的定义,尝试给液化下定义,经过这个过程,学生就能意识到:液化是汽化的相反过程。
气体液化的条件可由上述实验经讨论得出:水蒸气遇冷,降低到—定温度时,就会液化。
2.液化的方式
(1)降低温度
(2)压缩体积。(压缩气体的体积:乙醚液化实验)日常应用:气体打火机,液化石油气等。
学生思考:
(1)冬天,空调房间的玻璃上会有一些“水雾”,这些“水雾”是出现在玻璃窗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为什么?
(2)牙医用小镜子检查患者的牙齿时,先要把它放在火上烤一烤,为什么?
讨论:列举生活中看到的液化现象,并解释其原因,进一步体会液化现象及液化的条件。
例如:掀开沸水锅盖,上面有水滴下;冬天,室外的人讲话时呼出“白气”;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室内,镜片会变“模糊”等。
多媒体展示:气体液化的历史。
阅读教材,或通过课件展示,了解气体液化的历史。
说明:通过了解气体液化的历史,尤其是空气液化的历史,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物理的兴趣,展现人类探索气体液化的艰难历程和美好前景。
3.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1)汽化吸热。
液体沸腾有何特点?(沸腾过程中吸热而温度保持不变;停止加热,沸腾随即停止)
观察现象:在温度计测温泡上裹上用水或酒精浸湿的棉球,温度计的示数有什么变化?在手背上涂些酒精,感受如何?
思考:通过以上现象,你有什么发现?
总结:蒸发和沸腾都需要吸热,汽化吸热。
(2)液化放热。
活动:完成教材第104页图5—3—8所示的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你有什么发现?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左右试管初始状态相同,左试管加热沸腾、水量减少(温度维持在沸点);右试管通入从左管中导人的水蒸气,温度升高,水量增加了
总结:液化放热。
(3)物态变化中的能量变化。
阅读教材,了解物态变化中存在的能量变化。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2)
从气体到液体
(1)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
(2)液化的方式
①降低温度
②压缩体积。
(3)液态气态
本节课需要学生探究观察水的沸腾现象,还要理解汽化和液化的其他重点知识,内容较多,故安排两个课时。在教学中,一定要组织学生开展好活动,通过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学中,还要多展示其他丰富的材料,说明物理就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