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活动:密度知识应用交流会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
2.能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与体积。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系统地整理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
2.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受到科学态度、科学观念的熏陶,培养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重难点:利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一、创建情境
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密度知识在矿山、油田等方面的应用,知道了如何判断纪念币是不是纯金做的,如果要判断一下这个铅球是不是铅做的呢?应该如何判断?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如何测量这些物理量呢?
二、新课教学
1.回顾知识
(1)知识结构
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出本章的知识结构,可以用文字、表格、图形等各种形式表示出来。
(2)密度的物理意义
以水的密度为例,每1m3水的质量是1.0X103kg。
(3)密度的测定方法
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呢?
说明:根据密度的计算公式可以判断,要想测量某个物体的密度,需要先测量这个物体的质量,再测量这个物体的体积:在实验室中经常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用量筒来测量物体的体积。
(4)密度知识的应用
①根据密度鉴别物质;
②可以根据密度来选择材料;
③可以利用密度发现新物质。
(5)质量与密度的区别
①质量是物体的属性,而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如一瓶水用去一半,剩下一半水的质 量只是原来的,但密度不变。
②一个物体的质量不随温度而变化,但密度却随温度而变化,如一瓶水,温度由0℃上升到4℃,体积变小,质量不变,密度却变大,故4℃时的水密度最大。
③一个物体的状态发生变化时,质量不变,但因为体积要发生变化,所以密度要发生变化。
说明:教师在处理这些基础知识时,尽量让学生自己来完成,可以让学生讨论或翻阅教材,因为学生刚刚学过去,不可能记忆特别深刻。
2.课题报告
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特点(或教师统一分组),让学生确定教材中三个实验报告中的一个,按照探究实验的步骤完成小组的探究报告。
各报告的教学意图简述如下:安排报告1是要让学生掌握通过测定密度来鉴别物质的方法;报告2是要让学生掌握利用天平测质量,利用量筒测体积,然后应用密度公式来计算物质密度大小的实际问题的方法;报告3是要让学生掌握应用密度公式来计算物体体积的方法。
说明:该活动的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一种自主的、开放的、研究性学习的机会,使学生了解生活,了解社会,受到科学态度、科学观念的熏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活动过程一般包括:选择课题、制订方案、实施、总结、交流五个阶段。前四个阶段是学生课下进行的,“交流”安排在课上。在活动实施之初,一般由教师设计撰写活动方案,但随着活动的展开,就要指导学生撰写方案、计划。这个活动安排在本册教材的最后一节,学生通过前面几章的实验探究和活动,已有了开展这类活动的基础,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实践,教师只做必要的指导。
汇报交流:
(1)同学们对实验过程中的方法有哪些认识?
(2)教材中用的方法与你采用的方法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哪一个方法更好一些?为什么?
(3)对实验过程中的方法你有哪些好的建议?
(4)对自己的实验进行评估:实验方案是否合理?哪些测量过程可能产生误差?如何减小误差?
3.补充活动
(1)怎样鉴别戒指是不是纯金的?怎样知道矿石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
(2)怎样知道一块很大的长方形碑石的质量?怎样知道教室内空气的质量?
(3)怎样知道一个不规则的钢零件的体积?怎样知道一大卷细铜线的长度?等等。
说明:学生讨论交流时,教师要从观察到的问题及学生遇到的问题出发,探讨其解决方法及减小误差的方法,增强学生进一步实验探究的能力。对于补充活动,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实验进行课上探讨,也可以安排课下探讨,以训练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第四节 活动:密度知识应用交流会
(1)鉴别物质的方法:测定密度。
(2)利用天平、量筒测定物体的密度。
(3)利用密度公式计算物体体积的方法。
本节课是密度知识的应用,在进一步理解密度概念、公式、规律的基础上,重点从应用的角度对知识点加以拓展与延伸,使学生认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征,掌握密度的测量方法,知道密度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教材中的报告应用性比较强,学生也比较熟悉,但很兴趣,学生对熟悉而又陌生的事物总想弄清楚其中隐含的奥秘,符合学生的认识心理,并且学生能够脱离教材自己设计出测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