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地理中图版必修1(课件 训练)第二章第一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10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秋地理中图版必修1(课件 训练)第二章第一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10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08-16 08:58:53

文档简介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
点 拨
(一)教材第32页“学习指南”第1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增温→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
(二)教材第35页“思考”
晴朗的夜晚云层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保温作用弱。
(三)教材第35页“读图”
一般情况下,气温越高,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导致空气密度下降,气压下降,反之气压上升。
(四)教材第45页复习题1
1.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地面增温后产生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大气产生大气逆辐射,将很大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课堂小结]
[学业达标]
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2题。
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①~④~②
C.②~③~④ D.③~④~②
2.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后,以地面辐射的形式被近地面大气吸收而增温。越靠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越多,温度越高。
答案:1.B 2.B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据此回答3~4题。
甲       乙
3.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热力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4.甲箱温度计示数比乙箱温度计示数高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解析:第3题,甲、乙两箱内空气都获得了同样的太阳辐射,但箱内气温不同,说明太阳辐射不是箱内空气的直接热源。甲箱内放土,其比热容比空气小得多,因而升温更快,辐射传递给空气的热量也更多,因而箱内温度也更高,这说明了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第4题,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热源,所以甲底部放一层土,就能直接获得较多的太阳辐射,地面又把获得的热量以地面辐射的形式传给大气,所以甲玻璃箱大气的温度高,而乙玻璃箱只有空气,它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少,所以温度低,可知甲箱温度计示数比乙箱温度计示数高的原因是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答案:3.D 4.B
读图,完成5~6题。
5.若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a>b>c>d
B.气压:d>a>b>c
C.引起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D.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
解析:观察垂直气流的运动方向(②升、④降)可反推近地面的冷热状况。根据水平气流①和③的运动方向可反推气压差异。
答案:C
6.若此图是城郊环流侧视图,③处为绿地,则通过此环流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  )
A.净化、增温 B.净化、增湿
C.增温、增湿 D.减湿、减温
解析:若该图为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则b为城区、a为郊区,近地面气流由郊区a流向城区b,绿地对大气起到净化、增湿、降温的作用。
答案:B
7.以下现象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的是(  )
A.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气温不太高
B.臭氧能够防止紫外线对地表生物的危害
C.夜晚多云比白天多云气温高
D.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温暖
解析:首先要明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是反射和吸收。四个选项中,A是反射作用,B是吸收作用,C的叙述本身是错误的,D是大气逆辐射,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
答案:D
8.图甲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乙为某地晴天和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甲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含义:
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
(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量来源是________(填字母);全球变暖与________(填字母)过程增强有关。
(3)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与四川盆地相差不大,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四川盆地高得多,据图甲所示原理分析原因。
(4)图乙①②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________,据图甲所示原理说明判断理由。
解析:(1)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将能量传递到地面是太阳辐射,地面将能量传递到大气是地面辐射,大气将能量传递到地面是大气逆辐射。(2)大气的直接热源来自地面,全球变暖与大气逆辐射有关。(3)青藏高原太阳能辐射丰富的原因从海拔、地形方面结合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4)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晴天与阴天的气温变化特征。
答案:(1)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2)B C
(3)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且多晴朗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4)② 阴天时,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气温比晴天时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气温比晴天时高。
[能力提升]
近年来,山东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下图为山东某蔬菜基地塑料大棚生产示意图,根据下图和所学知识完成9~10题。
塑料大棚生产蔬菜示意图
9.大棚中生产出来的蔬菜质量略逊于自然状态下生长的蔬菜,原因是大棚中(  )
A.光照太强     B.热量不足
C.日温差较小 D.年温差较小
解析:塑料大棚使得晚上大棚内的温度不会太低,日较差相对较小,而晚上温度高,蔬菜的呼吸作用比较强,消耗的能量比较多,不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
答案:C
10.在冬季为了保温,菜农一般在傍晚往大棚内洒水,其原理是(  )
A.增强地面辐射
B.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
C.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
D.增强地面保温
解析:在大棚内洒水,增加空气湿度,有利于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
答案:C
读合肥的城市热岛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热岛效应形成了市郊之间的热岛环流,称为城市风系,在近地面的风又称为乡村风。A地乡村风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解析:城市热岛环流近地面风由乡村吹向城市,结合等温线分布及地转偏向力可知,A地吹东南风。
答案:A
12.正确表示N地近地面在垂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配置的是(  )
解析: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故等温面上凸,等压面下凹。
答案:A
13.若图示为热力环流形式,则a地与b地的气压(P)和气温(T)状况是(  )
A.Pa> Pb;Ta >Tb B.Pa > Pb;Ta < Tb
C.Pa Tb D.Pa < Pb;Ta < Tb
解析:由图中垂直气流方向可知,a地气流下沉,b地气流上升,故气压Pa >Pb,气温Ta < Tb。
答案:B
14.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今后新建公共建筑在设计和施工时,有望强制要求产权单位在屋顶、墙体实施配套绿化工程,向“空中”要绿地。
材料二 下图为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
(1)描述图中气温曲线的分布特点。
(2)结合图示资料,并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在图中线段上绘制箭头以表示气流方向。
(3)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屋顶绿化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意义。
(4)为了减少工业污染对城市的影响,计划将钢铁厂从甲处搬迁到乙处,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是否合理?试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从图中气温变化曲线上可以看出由市中心向郊区气温呈波浪式下降,植被覆盖好的地区气温较低。第(2)题,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为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市中心,高空风由市中心吹向郊区。第(3)题,绿色植物吸热增温较慢,它的蒸腾吸收热量,再加上它吸收CO2导致大气吸收地面辐射量减少,从而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第(4)题,乙处位于城市热岛环流之内,污染物会对市区造成污染,故不合理。
答案:(1)由市中心向郊外呈波浪式降低,植被覆盖率低的地方,气温较高,植被覆盖率高的地方,气温较低。
(2)略。
(3)等量的太阳辐射使被植被覆盖的绿地比水泥面增温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被大气吸收的热量相对就少,气温较低,绿地吸收二氧化碳,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弱,气温降低,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吸收周围的热量,也起到降温作用。
(4)不合理。乙处位于城市热岛环流之内,污染物容易随城市风从郊区流向城市中心,没有达到降低对城市污染的目的。
课件32张PPT。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第2课时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点 拨
教材第45页复习题2
(1)从热力环流可以看出,冷热不均的直接后果之一是使得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从而促使大气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由此可见,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有关系,其中近地面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成一夹角,与摩擦力反向。在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与地转偏向力垂直。
[学业达标]
下图为南半球某地某日等压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从图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A.甲地气流上升
B.乙地是低气压中心
C.a地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
D.c地位于高压脊部位
解析:分析等压线分布可知,甲为高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乙为低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a地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弱;c地位于低压槽部分。
答案:B
2.图中从甲地到乙地的气流方向,正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从甲地到乙地的气流方向实质上就是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气流从高压中心甲流向低压中心乙的过程中,在南半球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左的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应斜穿等压线。①②流入低压中心乙的过程中气流与等压线垂直,④在流出高压中心甲时与等压线垂直,均不正确。
答案:C
读北半球某地等值线示意图,图中数值①>②>③>④>⑤。据此回答3~4题。
3.若该图为等压线示意图,b点的风向和甲处的气压场分别为(  )
A.北风 高压 B.西风 高压
C.北风 低压 D.西风 低压
解析:b地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东南,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下,会形成北风;甲处在气压场中心,等压线数值由内向外降低,为高压。
答案:A
4.若该图为等风速线示意图,则图中a、b、c、d四点风速由大到小的排序为(  )
A.a>b>c>d B.d>c>b>a
C.d>a>b>c D.c>b>a>d
解析:若该图为等风速线示意图,由题干中①>②>③>④>⑤及a、b、c、d在图中的位置即可判断出风速的大小关系。
答案:A
大气的水平运动就是风,风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条件下,风向和风速都是不同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5~6题。
5.只影响风向而不影响风速的力是(  )
A.只有地转偏向力
B.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
C.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
D.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解析:由于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故它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
答案:A
6.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和风向的是(虚线箭头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实线箭头表示风向,度数表示经纬度)(  )
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B图所示为北半球近地面的风,在方向上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并与等压线有一定交角。
答案:B
7.下图为对流层大气某要素等值面垂直分布图,若a、b、c、d、e为不同温度值,则气压值的大小比较,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 B.乙>甲>丁>丙
C.甲>乙>丁>丙 D.乙>甲>丙>丁
解析:若代表温度,按对流层温度分布规律,随高度增加而递减,a>b>c>d>e,再根据等温线的分布,乙为热源,气流上升,为低压,甲为冷源,气流下沉,为高压,气压值甲>乙>丁>丙。
答案:C
8.读等压线图(单位:百帕),回答问题。
(1)假设本图是近地面等压线图,A处吹东北风,则A点位于________(填“南”或“北”)半球。
(2)假设本图是高空等压线图,A处吹正南风,则A点位于________(填“南”或“北”)半球。
(3)在不考虑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情况下,A点吹________风。
(4)B点与C点相比,风速较大的是________。
解析:第(1)题,风是指大气的水平运动,其方向受三种力的影响,即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当三种力平衡时,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已知风向为东北风,逆向推理可知A点位于南半球。第(2)题,假设条件是“高空等压线”,因此可以不考虑摩擦力,根据已知风向同样可以逆向推理得知A点位于北半球。第(3)题,解答的关键是排除定向思维的干扰,因为题干已说明不考虑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在这个假设条件下,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第(4)题,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等压线越密集,风速越大。
答案:(1)南 (2)北 (3)东 (4)B
[能力提升]
等压线是某一水平面上气压相同各点的连线。根据下图回答9~10题。
9.①②③④四幅等压线图中,P点所在位置风力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风力的大小与等压线疏密程度有关,本题图上等压线疏密程度一样,且比例尺相同,则等压线气压差越大,风力就越大。
答案:C
10.②图(北半球)中P地的风向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解析:过P点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北半球风向右偏,偏转成东北风。
答案:A
下图示意某一等高面。P1、P2、P3为等压线,P1、P2、P3之间的气压差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间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据此完成11~13题。
11.若图为北半球,P1A.④或⑤ B.③或④
C.⑥或⑦ D.⑤或⑥
解析:第11题,若P1答案:C
12.若图为高空等高面,P1>P2>P3,则O点的风向为(  )
A.③或⑦ B.①或⑧
C.⑦或⑧ D.②或③
解析:P1>P2>P3,箭头⑤为水平气压梯度力,高空摩擦力忽略不计,风向应与等压线平行,箭头⑧或⑦符合题意。
答案:A
13.图示O点与M点相比(  )
A.O点风力较大 B.M点风力较大
C.风力一样大 D.无法比较
解析:O点比M点等压线密集,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较大。
答案:A
14.读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四个箭头能正确表示当地风向的是________。
(2)图中①、②两处就气压分布状况而言,①地比②地________。
(3)图中①、②两处相比,气流上升的是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A、C两处相比,________处风力较大,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右偏,即为当地风向。第(2)题,①②地的气压值分别为998<①<1 000,1 012<②<1 014,显然①<②。第(3)题,①为低压中心,气流上升。第(4)题,A、C两处相比,A处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所以风力较大。
答案:(1)C (2)低
(3)① 近地面气压低时气温高,多上升气流
(4)A 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课件17张PPT。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第3课时 大气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点 拨
(一)教材第37页读图
低纬环流圈由赤道吹向两极地区的上升气流与副热带高压带吹向赤道的下沉气流组成。中纬环流圈由副热带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上升气流与副极地低气压带吹向中纬度下沉气流组成。
高纬环流圈由副极地低气压带吹向两极的上升气流与极地高气压带吹向中纬度下沉气流组成。
(二)教材第38页思考
提示:
气压带
分布
成因
特征
气流
属性
极地高气压带
90°附近
热力原因
冷高压
下沉
冷干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附近
动力原因
冷低压
上升
温湿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附近
动力原因
热高压
下沉
干热
赤道低气压带
0°附近
热力原因
热低压
上升
湿热
[学业达标]
读下图,回答1~2题。
1.如果此图表示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正确的叙述为(  )
A.丙为极地高气压带
B.常年受丙控制的地区往往形成干燥的气候
C.在气压带丁和风带①交替控制下会形成地中海气候
D.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成因与极地高气压带相同
解析:在低纬环流中,盛行上升气流的丁为赤道低压带;盛行下沉气流的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成因为动力原因;①为低纬信风带;常年受高压控制的地区气候干旱,气压带丁和风带①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答案:B
2.如果此图表示东亚冬季的季风环流,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丙、丁两地中,丁是陆地
B.丙、丁两地中,丙地气温高于丁地
C.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①气流温暖湿润
解析: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东亚季风环流,①为由陆地吹向海洋的干燥的西北风。
答案:C
读地球近地面主要风带示意图,完成3~4题。
3.表示北半球西风带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下图为三圈环流的局部图,图中甲、乙两风带分别对应的是(  )
A.甲—①,乙—② B.甲—③,乙—④
C.甲—②,乙—④ D.甲—①,乙—③
解析:根据纬度位置和风向判断,①②③④四个近地面风带分别是东北信风带、盛行西风带、东南信风带、盛行西风带。其中属于北半球的风带是①②,属于南半球的是③④。甲、乙两风带属于南半球,分别是信风带和西风带。
答案:3.B 4.B
下图为不同季节部分纬度范围内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甲、乙、丙、丁四图所反映的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状况中,与我国台风多发季节相对应的是(  )
A.甲图与丙图 B.乙图与丙图
C.丙图与丁图 D.甲图与丁图
解析:台风是夏秋季节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造成影响。
答案:D
6.甲图到乙图的变化过程,时间跨度约为(  )
A.3个月 B.6个月
C.9个月 D.1年
解析:太阳直射点来回移动,从北半球到南半球需要半年时间。
答案:B
7.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等因素影响,近地面形成了风带和无风带(无盛行风地带)。全球无风带的分布范围是(  )
A.南北纬80°附近 B.南北纬60°附近
C.南北纬40°附近 D.南北纬30°附近
解析:30°附近的无风带是因为赤道上空吹向两极方向的风在30°~35°上空由于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差不多都变成了西风,不再向前推进,而赤道附近的空气又源源不断地补充进来,大量的空气都拥挤在30°~35°上空,从而产生下沉气流,使得这里成为一个高压带,而高压带中心的气流只有下沉没有水平运动,所以没有风。
答案:D
8.读三圈环流示意简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图表示北半球________(冬、夏)季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处是______________气压带,B处位于________风带,C处位于________风带。(填风带、气压带的名称)
(3)一般来说,A气压带控制处比B风带控制处昼夜温差________(填“大”或“小”),原因是什么?
答案:(1)冬 从图中观察,气压带、风带的南移
(2)副极地低 东北信 盛行西(或西风带)
(3)小 A地处于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空气易冷却,水汽凝结,多云雾天气;B地处于信风控制,从高纬流向低纬度,干燥,保温作用差。
[能力提升]
如图为三圈环流局部示意图,甲、乙表示风带,丙表示气压带。读图,完成第9题。
9.下列有关图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风带的风向一定不同
B.甲、乙中有一支为中纬西风带
C.甲、乙可能同属一个风带
D.丙气压带夏季向低纬度移动
解析:图中显示丙处气流下沉,则丙为高气压带,可能是副热带高气压带或极地高气压带;若是极地高气压带,则甲、乙同属于极地东风带,故C正确、A不正确;由于不能确定丙是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故也不能确定甲、乙中有一支为中纬西风带,B不正确;由于没有明确该图所示的半球,则D选项也不能确定。
答案:C
读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若③④间的风向为西南风,则图示的环流为 (  )
A.北半球低纬环流 B.南半球中纬环流
C.北半球中纬环流 D.南半球高纬环流
11.若③地为南半球极地高压中心,则③④间的风向为(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解析:第10题,若③④间的风向为西南风,则此图为北半球中纬环流。第11题,若③地为南半球极地高压中心,则③④之间为极地东风带,风向为东南风。
答案:10.C 11.A
读以某极点为中心的地球部分示意图,阴影部分为气压带,箭头为风向。读图,完成12~13题。
12.图中乙地的盛行风向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解析:根据乙的风向偏转可判断为北半球,北半球的西风带为西南风。
答案:D
13.此时图示半球所处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解析:图中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偏北,为北半球夏季。
答案:B
14.读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气压带名称:C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
(2)A、B、C三地中,降水多的是________。按照降水量的纬度分布,C是________带。
(3)当图中气压带、风带移至最北位置的季节里,影响我国华北地区农业生产有利的气候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北半球夏季时,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转变成________季风(风向),给南亚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
(5)暑期,当北京出现持续较长时间的闷热天气时,控制北京的气压中心可能是________,此时气压带A位置大致在________半球。
(6)赤道地区全年雨量充沛,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2)A 干旱少雨 (3)雨热同期 (4)西南 (5)高压 北 (6)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 受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难以形成降水
课件22张PPT。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第4课时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点 拨
教材第40页读图
北半球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形成热低压区(亚洲低压中心);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中心。
北半球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形成冷高压区(亚洲高压中心);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中心。
[学业达标]
读下图,完成1~2题。
亚欧大陆气压状况图
1.此时亚洲东部盛行(  )
A.西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
解析: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亚洲高压吹向阿留申低压,北半球向右偏成西北风。
答案:C
2.图中所示月份北半球被切断的气压带是(  )
A.副热带高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 D.赤道低气压带
解析:冬季大陆降温快,把分布在陆地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
答案:B
读世界某区域1月和7月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和风向图,①~⑥处的箭头表示风向,据此回答3~4题。
3.从季风的形成原因看,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的是(  )
A.①②   B.②⑤   C.③⑤   D.③⑥
解析:图中的③风是北半球的东北信风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南移,越过了赤道,受向左的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形成的;图中的⑤风则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北移,越过了赤道,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形成的。
答案:C
4.图中形成的气压中心,与其控制地区原气压带特点相似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丁为一高压中心,该高压中心位于副热带地区,该地原来应存在着一个副热带高气压带。
答案:D
如图是某一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5~7题。
5.图中a处的盛行风向是(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解析:根据图上箭头所示的大气运动偏转方向,判断该图为南半球。根据以极点为中心的投影地图上确定方向的方法或大气三圈环流中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判断a处的风向为西北风。
答案:B
6.图中b处的气候特征是(  )
A.炎热干燥 B.高温多雨
C.温和干燥 D.温和湿润
解析:b处为南回归线附近,大约135°E的地方。根据地理坐标可知此地位于澳大利亚大陆中部,全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影响,降水少,气候炎热干燥。
答案:A
7.由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解析: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冬季受西风影响。
答案:C
8.读全球降水量随纬度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气压带看,A是__________带,B是__________带。
(2)从近地面风带看,D是________带,E是________带。
(3)气压带和风带是随________变化而移动的,图示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大约在________季。
(4)图中A、C、F三地年降水量最多的是______,最少的是______。
(5)北半球夏季在B气压带控制下亚欧大陆东岸受____季风影响,降水较________。
答案:(1)副极地低气压 副热带高气压 (2)信风 西风 (3)季节 夏 (4)C F (5)东南 多
[能力提升]
下面左图为气压带季节移动示意图,右图为气候资料图。读图,回答9~10题。
9.A、B、C、D表示的气压带依次为(  )
A.副热带高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B.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C.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D.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解析:A在赤道附近是赤道低气压带,B和C在30°附近是副热带高气压带,D在60°附近是副极地低气压带。
答案:B
10.气候资料图中,与左图中M地气候类型最接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M是热带雨林气候,对应的是④。
答案:D
下图为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当气压带、风带位于图中位置时(  )
A.我国华北正值春旱严重
B.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现象
C.亚洲大陆内部寒冷干燥
D.我国东南沿海台风频发
解析:从图中可知是气压带和风带南移,北半球是冬季,所以亚洲大陆内部寒冷干燥。
答案:C
12.若M点位于大陆西岸,下图中表示M地气候特征的是(  )
解析:M地是30°S~40°S大陆西岸,对应的是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答案:D
13.下列四幅风带图中,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的是(  )
解析: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在北半球40°~60°大陆西岸。
答案:A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两图为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
图1
图2
材料二 下图为部分气候类型分布图。
图3
(1)写出图2中甲、乙、丙、丁对应的图1中的气压带或者风带:甲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丙____________,丁____________。
(2)图3中A处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图2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B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图2中_________有关。
(3)图1所示的气压带和风带中多雨的是________。
(4)图1所示为北半球的________季,该季节亚欧大陆被________控制,此时北半球的________气压带被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其中在太平洋上的是________,在大西洋上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副极地低气压带 西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2)丙 乙 乙 (3)①③⑥ (4)夏 印度低压 副热带高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课件31张PPT。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第5课时 常见的天气系统
点 拨
(一)教材第32页“学习指南”第3问
详见教材第43页至第44页。
(二)教材第43页“图2117”和“图2118”
对比分析冷锋和暖锋,注意重点分析:主动移动的气团;锋区的天气;降水的区域及部位;锋面倾斜的方向;降水的强度;锋在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三个时段的天气现象等,注意重点联系我国的天气现象。
(三)教材第44页“图2119”和“图2120”
图文结合,对比梳理气旋、反气旋的水平和垂直运动的方向、状态及其形成的气压特征,形成立体的观念并解释我国出现的典型天气现象。
(四)教材第45页“复习题”第4题
冷暖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它们之间的过渡带称为锋。冷锋过境时多降水、降温、大风等天气;暖锋和准静止锋多连续性降水天气。暖锋过境时可能会连续几天下雨或有雾。图见教材第43页,详见教材第49页。
[课堂小结]
[学业达标]
(2019·江苏卷)(双选)2019年1月某日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奇观,图1为某记者拍摄的照片。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三峡库区云海形成原理与下列大气热力环流模式相符的有(  )
解析:三峡库区的云海是由水面上大气上升,气温降低,大气中水汽凝结形成的。故选A、D。
答案:AD
2.受云海影响,三峡库区大气受热过程对应于图1中(  )
A.①增大     B.②增大
C.③减小 D.④减小
解析:大气中的云层可以反射太阳辐射,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从而导致地面辐射减弱;大气中的云层还可以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图2中①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为大气逆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云层反射的太阳辐射。故选B、C。
答案:BC
当地时间2013年9月24日,受飓风“英格丽德”和热带风暴“曼努埃尔”影响,墨西哥出现强风暴雨天气,多地受灾严重。据此完成3~4题。
3.下图中能正确表示与该飓风相同的天气系统是(  )
4.此次飓风可能带来的灾害主要有(  )
①海啸 ②风暴潮 ③地震 ④狂风 ⑤暴雨 ⑥沙尘暴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②④⑤ D.①③⑤
解析:飓风是气旋的一种,中心是低气压,对沿海地区带来狂风、暴雨等天气。
答案:3.C 4.C
据某市2017年5月黄金周期间的天气变化资料统计图,回答5~7题。
5.这次天气变化过程最有可能是由(  )
A.反气旋造成 B.气旋造成
C.冷锋造成 D.暖锋造成
6.这次降水形成的原因是(  )
A.气流下沉造成
B.气流对流上升造成
C.暖气团主动沿锋面爬升造成
D.暖气团被迫抬升造成
7.此系统对我国天气现象的主要影响还表现为(  )
A.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
B.东北、华北地区的夏季暴雨
C.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
D.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
解析:根据坐标系中各要素变化,可以看出,气温持续下降,而气压持续上升,天气呈现晴转阴雨再转晴的变化。如果是反气旋,不会产生降水;如果是气旋过境,气压会先降低后升高;如果是暖锋过境,会呈现相反的变化。由此可确认为冷锋过境。此系统易造成东北、华北地区夏季的暴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由准静止锋造成;伏旱由反气旋造成;台风属于气旋。
答案:5.C 6.D 7.B
8.下图是我国东部地区一般年份季风进退情况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夏秋季节,能够给广东沿海地区带来降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是________和________。从气象因素考虑广州亚运会选在11月举行,其间天气以晴好为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一般年份,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相比,不易发生春旱的是________,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锋面 气旋 锋面雨带已退出我国大陆地区;台风发生频率较低。
(2)东北平原 纬度高,蒸发弱,春季有积雪融水。
[能力提升]
读北半球某地区某时地面天气图,回答9~10题。
9.有关甲、乙、丙、丁四地天气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吹西南风 B.乙地气温较高
C.丙地风速最大 D.丁地气压最低
解析:依据雨区主要分布在冷气团一侧,可判断,图中只有乙地位于暖气团一侧,所以气温较高。
答案:B
10.图中戊地的天气系统为(  )
A.气旋 B.反气旋
C.暖锋 D.冷锋
解析:戊地位于锋面气旋的东侧,为暖锋。
答案:C
下图为“我国某地夏季某日天气系统示意图”,甲、乙、丙、丁四地为该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四个城市。甲地气压990百帕,乙地气压1 010百帕。读图,完成第11题。
11.图中天气系统的气压分布状况最可能是(  )
解析:图示锋面与气压中心结合,形成锋面气旋,即低压槽处形成锋面,故A图符合。
答案:A
读某月3~7日四种天气系统经过不同地区时气压变化过程曲线图,完成12~13题。
12.天气系统过境时,可能会出现阴雨天气的曲线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图中①气压持续下降,为暖锋天气过程;②气压先升后降,为高压反气旋过境过程;③气压持续升高,为冷锋天气过程;④气压先降后升,属于低压气旋过境过程。锋面都可能降水,气旋也可能降水,只有高压反气旋控制下为晴朗天气。
答案:D
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天气系统过境时会带来大风、雨雪天气
B.②天气系统垂直方向上的气流以上升为主
C.③天气系统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D.④天气系统过境时天气晴朗
解析:①天气系统为暖锋,风力小;②天气系统为反气旋,盛行下沉气流;④天气系统为气旋,过境时有云雨天气。
答案:C
14.读我国某地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就气流状况而言,甲是________;A点的风向为________。
(2)比较甲、乙两地,气温日变化较大的是________(填“甲”或“乙”)地。
(3)夏季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是在类似________(填“甲”或“乙”)天气系统控制下形成的。
(4)下图所示的天气系统中,将影响丙地的是(  )
答案:(1)气旋 东南风 (2)乙 (3)乙 (4)A
课件48张PPT。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