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用多种方法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能解决相关的问题,综合了解平面图形的内在联系。
2.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推理、归纳的能力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
3. 情感态度价值: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新图形面积研究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的多样化,体会转化的思想。
教具准备:梯形学具(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等腰梯形、任意梯形)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 提出问题
1、师:(板书课题)我们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关,你觉得今天研究的梯形的面积可能和它的什么有关系?
生:可能与它的上底,下底,高有关(师板书:上底,下底,高)
师:到底是不是这样,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回忆一下我们在研究三角形面积时是怎样推导的?
生: 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也可以用割补的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基本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再用面积公式计算推导出公式。
二、 探究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1、启发学生利用多种方法求梯形的面积。
师: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的梯形图片,想一想你如何求出这个梯形的面积,想好以后在你们小组内交流一下。
师:好了,各小组同学都有了自己的办法了。请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一下他们小组的方法。
生:我们是把这个平行四边形,沿着对角线把它分成了两个三角形,我们学过三角形的面积,只要把三角形的面积求出来,再相加就得到了梯形的面积。
师:说得不错,把梯形面积计算转化成两个三角形的面积计算,那请问你们都测量了那些数据呢?
生:我们测量出两个三角形的底,其实也就是测量了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长度,还有三角形的高,也就是梯形的高。这样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就求出了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再把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加起来就得出了梯形的面积。
生:我们组是把梯形分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三、揭示课题;
1、新知探究
师:根据前面的学习,我们把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就能找到求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梯形面积,
2、请同学们打开学具袋,看看里面的梯形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出要求: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梯形把它拼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②想一想,拼成怎样的图形,利用怎样的方法拼成的?
③它们的高与梯形的高有怎样的关系,它们的底与梯形的上、下底有怎样的关系?它们的面积与梯形的面积有着怎样的联系?
3、(出示课件)现在画面展示的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重叠在一起,哪个小组能说一说刚才你们将其拼成了什么图形?是怎样拼的?各小组推选1人向全班汇报过程与结果。(教师逐一配以课件演示。)
师引导得出如下几种推导思路:(师边利用课件演示边讲解)
思路一: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得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面积的2倍,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相等,平行边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与下底之和,从而推出
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思路二:把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与一个三角形,梯形的面积等于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与一个三角形面积之和,从而推出
梯形的面积 =上底×高+(下底-上底)×高÷2
=(上底+下底)×高÷2
思路三:沿梯形的一条对角线剪开,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得出梯形的面积等于两个三角形面积之和,从而推出
梯形的面积 =上底×高÷2+下底×高÷2
=(上底+下底)×高÷2
教师引导学生对以上的推导结果进行比较,最后得出“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师:如果上底用字a来表示,下底用b来表示,高用h来表示,那么梯形面积公式用字母公式可表示为什么?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a+b)h÷2
四、巩固提升
1、一块梯形麦田,上底36米,下底54米,高40米。这块麦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6+54)×40÷2=1800(平方米)
2、用两个完全一样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每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40×16÷2=320(平方厘米)
3、选择题
1、一个梯形的面积是20平方米,与它等底等 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米。
A.10 B.20 C.40
2、两个等底等高的梯形和平行四边形,如果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0平方米,那么梯形的面积是( )平方米。
A.5 B.10 C.20
五、 总结结课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要计算梯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几个条件?还要注意什么?
六、板书设计
梯形的面积:S=(a+b)h÷2
根据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推导出:
梯形的高:h=2S÷(a+b)
梯形的上底:a=2S÷h-b
梯形的下底:b=2S÷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