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活在信息中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什么是信息,信息的表现形式;懂得信息的重要性。技能目标: 收集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身边信息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1、信息的多种表现形式,虚假信息的判断及危害分析;
2、收集生活中的各种信息。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1.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了什么?(上课铃声)听到上课铃声,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2.听到上课铃声,我们就知道上课了,铃声给我们传递了“要上课了!”这么一个信息。其实我们听到的,看到的都是信息,只要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身边的信息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谈谈生活中的信息。(板书课题)二、教授新课(1)、各种类型的信息:
1.出示文字题:刘翔的相关资料,层层递进,让学生猜猜他是谁。
小结:我们要准确表达信息。
2.出示图片题:用常见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图片的信息。(以前所学的标志、活动照片等)
3.由学生的回答,帮助学生总结出常见的信息表现形式:文字、图片、声音等。
(2)、我们来看几个小故事,从这些故事里去发现信息。1、信息和信息的传递 A、苹果与辣椒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原始人Kaikai(总得有个代号吧)偶然吃下一个红苹果,味道很不错,然后又偶然吃下一只红辣椒,当然是辣得够戗。Kaikai是个很热心的原始人,所以他又摘了两个苹果和两只辣椒,回到部落里。 Kaikai碰到了原始人Meimei1(当然也是个代号),他拿了一个苹果和一只辣椒,指着苹果砸砸嘴,指着辣椒吐吐舌头。要知道,当时语言还没发明呢。不过Meimei1很聪明,她把苹果吃了,把红辣椒放着当摆设,因为她想,这一定是让人辣得吐舌头的东西哪。 Kaikai又碰到了原始人Meimei2,他又拿了一个苹果和一只辣椒,指着苹果砸砸嘴,指着辣椒吐吐舌头。于是Meimei2吃下了那只辣椒,当然被辣得够戗。她想,Kaikai为什么要骗她呢,这辣椒明明是辣得让人咂嘴啊。 Kaikai带给Meimei1和Meimei2是完全相同的信息,然而结果却完全不同。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引导学生去思考当中出现的问题。引出信息要正确传递,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2、信息的真伪与辨别 B、猴子与西瓜的故事 猴王,找到一个大西瓜。 可是怎么吃呢?猴子可是从来没吃过西瓜的。 于是,猴王想出一个办法。他把众猴召集到一起,对他们说:“大家听好了。现在,我这儿有一个大西瓜。关于这西瓜的吃法嘛,我当然是知道的。可是,现在我要考考你们,看你们谁能说对西瓜的吃法。如果说对了,我会奖励他。谁要是说错了嘛,我可要惩罚他!” 众猴一个个面面相觑,他们谁也说不准西瓜到底该怎么吃。 沉默半晌,一只刚刚出生几个月的小猴子突然大声喊道:“我知道,我知道。西瓜应该吃瓤儿!” 小猴子吸引了众猴的目光,可是并没有人附和他,他凭什么就说西瓜是吃瓤儿呢? 这时,一只中年秃尾巴猴儿开口了。“诸位,我认为西瓜是应该吃皮的。记得小时候,我跟我爸爸去过我姑妈家,在姑妈家我吃过甜瓜,甜瓜就是吃皮的。我想,这甜瓜是瓜西瓜也是瓜,自然也应该是吃皮喽!” 众猴听罢,觉得他说得有理,不少猴儿开始频频点头。 猴王没有急着下结论,因为那只最有威望的老公猴儿还没有表态。通常,老公猴儿的话总是最被看重的。 躺在一块石板上舒服地晒着太阳的老公猴一直眯着眼不说话。这时他见大家都在眼巴巴地望着他,觉得自己是站出来发言的时候了。 他慢腾腾坐起来,清了清嗓子,往四下看看,慢悠悠地说:“这西瓜嘛,呵呵,当然是应该吃皮了。我从小就吃西瓜,而且一直是吃皮。我想,我之所以能活到这么大岁数,至今身强体健,大约就是因为我——吃了大半辈子的西瓜皮的缘故吧!” 老公猴儿的话一言九鼎,一锤定音。众猴儿纷纷随声附和。 “就是嘛,我一直就认为西瓜应该吃皮。” “那西瓜,就是吃皮的,这不是明摆的事吗!” “吃皮,没错儿……” 这时,猴王认为他已经找到了正确答案。于是,他拍拍屁股,站起来,大声说:“好啦,都不要吵了。大家说得对,西瓜,当时是吃皮的,这本来就是一个无需争论的问题。只有这个小猴儿崽子,说什么西瓜应该吃瓤儿,那好,咱们就让他自己去吃瓤儿,我们大家吃西瓜皮!” 于是,一个西瓜一分两半,小猴被罚吃西瓜瓤儿,众猴分吃西瓜皮。 一只短尾巴猴儿吃了几口,回过头对另一只猴儿说:“哎,我说,这西瓜可不怎么好吃呀。”那只猴儿头也不抬回答说:“嗐,你就吃吧,西瓜嘛,就是那个味儿!”
(引导学生去思考当中的问题,引出信息的真伪性,不要盲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例:分辨信息的真伪:
手机短信:恭喜您,香港天地公司为庆祝成立2周年,特举办抽奖活动。您中了8万元大奖,请立即汇款500元手续费到我公司,一周内就可以将钱送到您手上。地址:香港邮电路188号)
3、相同的事不同的信息C、有一家大公司高薪招聘营销主管。面对众多应聘者,公司负责人说:“相马不如赛马。进入最后决赛的应聘者必须完成一道实践性的试题:想办法把木梳尽量多地卖给和尚。” 进入最后决赛的,有三位应聘者:甲、乙、丙。负责人交待:“以十日为限,届时向我汇报销售成果。” 十日之后,甲、乙、丙前来汇报销售情况。 负责人问甲:“你卖出多少把?”答:“1把。”“怎么卖的?”甲说他曾游说和尚买把梳子,无甚效果,还惨遭和尚的一顿责骂。好在下山途中遇到一个小和尚正在一边晒太阳,一边使劲挠着头皮。甲灵机一动,递上木梳,小和尚用后满心欢喜,于是买下一把。 负责人问乙:“卖出多少把?”答:“10把。”“怎么卖的?”乙说他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由于山高风大,进香者的头发都被吹乱了。他找到寺院的主持说:“蓬头垢面是对佛的不敬,应在每座庙的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们梳理鬓发。”主持采纳了他的建议。那山有10座庙,于是买下了10把木梳。 负责人问丙:“卖出多少把?”答:“1000把。”负责人吃惊地问道:“怎么卖的?”原来丙下了一番工夫,得知一个颇具盛名、香火极旺的深山宝刹,朝圣者络绎不绝。而这座寺庙的主持有写得一手好书法,于是丙找到该寺主持说:“凡来进香参观者,多有一颗虔诚之心。宝刹应有所回赠,以示纪念,保佑其平安吉祥,鼓励其多做善事。我有一批木梳,您的书法超群,如果在上面书上‘积善梳’三个字,当作赠品,必得香客喜欢。”主持大喜,立即买下1000把木梳,得到“积善梳”的施主与香客都很高兴。一传十、十传百,宝刹的朝圣者更多,香火更旺。(引导学生,同一件事情在不同人的眼中是不一样的。)
三、课后交流
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是信息,只要用心去感受,我们就能看得比别人更多.
课后反思:
这是一节关于信息的课,本课重点是要把信息是什么和怎样处理分辩信息讲清楚。那么在本课教学时应注重描述信息的时候,举例应恰当、分析要合理,充分发掘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通俗易懂的例子,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