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语文园地 三》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语文园地 三》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20 14:08:5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课题 语文园地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年级
学习目标 1. 学习根据不同的任务,选择合适的材料阅读;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2.通过阅读“词句段运用”,学会巧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方法和正侧面描写的方法;学习说明理由时,用逐条列举的表达方式。3.积累古诗词《春日》。
重点 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任务,选择合适的材料阅读;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
难点 学会巧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方法和正侧面描写的方法;学习说明理由时,用逐条列举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三篇课文,是那三篇呢?《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故宫博物院》。 通过学习这三篇文章,我们学会了怎样的阅读方法呢?2.板书课题。 讨论交流准备回答 复习旧知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交流平台1.学习了《竹节人》,你学会了哪些阅读方法?讨论归纳:知道了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如带着“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一任务读《竹节人》,相关联的段落应该仔细阅读,反复阅读。而关联性不强的段落,如:有关玩竹节人的有趣经历这部分内容,浏览一下就可以了。 这样可以提高阅读速度,提高学习效率。2. 学习了《故宫博物院》,你学会了哪些阅读方法?讨论归纳: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选择合适的材料阅读。如:带着“要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应该重点阅读材料一、材料三、材料四。3.总结,谈收获。我们要养成习惯,读书时先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4.学以致用:读《死海不死》一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二、词句段运用:1.引导学生观察三个片段,探讨句子特点。总结描写人物方法。探讨归纳明确:(1)第一个片段,作者抓住 “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4个关键词语,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出了当时场面的热闹气氛。(2)第二个片段,作者抓住“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探过来”4个关键词语,运用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写出观战人入迷的情景。 (3)第三个片段,作者通过“上前、后退、叽里咕噜、闪着异样的光、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痴痴地微笑、轻轻地吁了口气”等关键词,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和比喻修辞,巧用“……”“——”,写出罗丹塑像时的认真态度和入迷的的情景。(4)第一个片段和第二个片段是人物的侧面描写,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第三个片段是人物的正面描写,就是指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心理和行动和语言,又称“直接描写”。通常情况下,刻画人物形象多用正面描写手法,但有时也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做正面描写的补充。侧面描写曲折含蓄,能唤起读者想象,丰富人物的形象,达到以此显彼的效果。2.学以致用: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一小片段。 3. 读例句,注意加粗的部分,讨论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人们认为天体上若有生命存在,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零下50至零上150摄氏度之间;二是必要的水分,生命物质诸如蛋白质、核酸和酶的活力都和水紧密相关,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虽然已发现少数厌氧菌能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生存,但氧气和二氧化碳对于生命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体系提供能源。师生共同归纳明确:采用总分式结构,思路清晰。一是……。二是……三是……四是…… 条理分明,层次清晰,层层推进,逻辑性强。 4.学以致用:选择一个话题,进行表达话题一:竞选班级劳动委员话题二:向妈妈请求,每周三放学后踢一会儿足球。三、日积月累:1.指导朗读古诗2.作者简介3.词语释义。4.诗句翻译。5.诗歌赏析。 小组讨论指名发言小组讨论指名发言读文章,回答问题。朗读句子。思考、讨论发言。师生互动,讨论交流、归纳。片段描写朗读展示讨论发言归纳口头作文,展示风采。朗读、识记、理解、赏析。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观点。通过练习,巩固所学。通过探讨,归纳人物描写方法。学以致用,训练学生写作能力。引导学生了解段落的特点,学习如何有条理的说话。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表达的逻辑性。积累古诗词,扩大知识面,感受诗词文化美,打好国学底子。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知道了按照不同的读书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了解了人物描写的方法,明白了说话要有条理,层次要清晰,学习了诗歌《春日》,希望大家好好掌握。 明确所学,加深记忆。
板书 语文园地三1. 读书时先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 2.不仅要学会精读,还要学会略读。3.描写人物: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4.说话要有逻辑性,要做到注意条理清 晰、层次 分明、重点突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5张PPT)
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上
语 文 园 地 三
交流平台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三篇课文,是那三篇呢?《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故宫博物院》。
通过学习这三篇文章,我们学会了怎样的阅读方法呢?
交流平台
学习了《竹节人》,你学会了哪些阅读方法?
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如带着“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一任务读《竹节人》,相关联的段落应该仔细阅读,反复阅读。而关联性不强的段落,如:有关玩竹节人的有趣经历这部分内容,浏览一下就可以了。
这样可以提高阅读速度,提高学习效率。
交流平台
学习了《故宫博物院》,你学会了哪些阅读方法?
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选择合适的材料阅读。如:带着“要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应该重点阅读材料一、材料三、材料四。
交流平台
我们要养成习惯,读书时先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
我的收获
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不仅要学会精读,还要学会略读。才能够更快速地知道文章的内容,分析文中的精彩之处。
学以致用
1.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远远望去,死海的波涛此起 彼伏,无边无际。但是,谁能想到,如果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海边也寸草 不生。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2.然而,令人惊叹的是,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竟能自由游弋;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真是“死海不死”!
3.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浮虏来的奴隶。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它们全部释放。
4.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 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有一百三十五亿四千六百万吨氯化钠(食盐);有六十三亿七千万吨氯化钙;有二十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百分之二十三至二十五。这样,就使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了起来,沉不下去呢。
读《死海不死》一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5.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先听一个古老的传说吧。远古时候,这儿原来是一片大陆。村里男子们有一种恶习,先知鲁特劝他们改邪归正,但他们拒绝悔改。上帝决定惩罚他们,便暗中谕告鲁特,叫他携带家眷在某年某月某日离开村庄,并且告诫他离开村庄以后,不管身后发生多么重大的事故,都不准回过头去看。鲁特按照规定的时间离开了村庄,走了没多远,他的妻子因为好奇,偷偷地回过头去望了一眼。哎哟,转瞬之间,好端端的村庄塌陷了,出现在她眼前的是一片汪洋大海,这就是死海。她因为违背上帝的告诫,立即变成了石人。虽然经过多少世纪的风雨,她仍然立在死海附近的山坡上,扭着头日日夜夜望着死海。上帝惩罚那些执迷不悟的人们:让他们既没有淡水喝,也没有淡水种庄稼。
6.这当然是神话,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其实,死海是一个咸水湖,它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死海地处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南北长75公里,东西宽5至16公里,海水平均深度146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400米。死海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河水含有很多的矿物质。河水流入死海,不断蒸发,矿物质沉淀下来,经年累月,越积越多,便形成了今天世界上最咸的咸水湖——死海。
7.几十年前,死海还是一片荒凉。为了开发利用它的资源,而今死海旁边已出现了一些工厂,同时修建了一些现代化的游泳池、高级旅馆和游乐场所。死海上空艳阳高照,海面空气清新,含氧量高,海水治病的功能不逊于温泉,吸引着许多游客。这样一来,就使它出现了不少生气。
8.但是,由于死海的蒸发量大于约旦河输入的水量,造成水面日趋下降。据专家统计,最近十年来,每年死海水面下降40到50厘米。长此下去,在不久的将来,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
问题:
(1)如果要了解“死海不死”的原因应重点读 段,其它段落可以略读。
(2)如果要了解“死海形成的原因”应重点读 段,其它段落可以略读。
(3)如果要了解“死海的过去、现状和未来”应重点读 段,其它段落可以略读。
答案:
(1)1---4
(2)5---6
(3)7---8
词句段运用
下面的句子写出了人入迷的样子。说说三个句子各有什么特点?
(1)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
(2)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探过来。
(3 )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在跟谁说悄悄
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
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
激动了。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
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雕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
(1)第一个片段,作者抓住 “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4个关键词语,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出了当时场面的热闹气氛。
(2)第二个片段,作者抓住“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探过来”4个关键词语,运用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写出观战人入迷的情景。
(3)第三个片段,作者通过“上前、后退、叽里咕噜、闪着异样的光、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痴痴地微笑、轻轻地吁了口气”等关键词,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和比喻修辞,巧用“……”“——”,写出罗丹雕塑像时的认真态度和入迷的的情景。
词句段运用
片段一和片段二是人物的侧面描写,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片段三是人物的正面描写,就是指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心理和行动和语言,又称“直接描写”。
通常情况下,刻画人物形象多用正面描写手法,但有时也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做正面描写的补充。侧面描写曲折含蓄,能唤起读者想象,丰富人物的形象,达到以此显彼的效果。
词句段运用
学以致用
示例:
刘老师酷爱书法,他是我们这里远近闻名的书法家。他辅导我们练字时既严格又耐心。记得那是一个大年三十的早上,他像往常一样,为我们讲解书法的历史,分析大字的结构,纠正我们的毛病,好像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正面描写)
跟刘老师学习写字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但在他的的精心指导下,我们的书法水平都有显著的提高。刘鑫同学所写的楷书被选送到北京少年宫展览,韩振同学在全省青少年书法比赛中荣获亚军,我的作品也在全国少年书法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每当说到这些成就和荣誉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刘老师那慈祥的面容和他对我们的谆谆教诲。(侧面描写)
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一小片段。
读下面的例句,注意加点的部分,想一想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词句段运用
人们认为天体上若有生命存在,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零下50至零上150摄氏度之间;二是必要的水分,生命物质诸如蛋白质、核酸和酶的活力都和水紧密相关,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虽然已发现少数厌氧菌能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生存,但氧气和二氧化碳对于生命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体系提供能源。
采用总分式结构,思路清晰。一是……。二是……三是……四是…… 条理分明,层次清晰,层层推进,逻辑性强。
词句段运用
学以致用
选择一个话题,用这样的方法说一说。
话题一:竞选班级劳动委员
话题二:向妈妈请求,每周三放学后踢一会儿足球。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非常高兴能够参加班上的这次班干部竞选活动。我这次竞选的目标是担任班劳动委员。 大家都知道,劳动委员主要负责计划并组织实施大扫除、中扫除、小扫除及管理好班级的劳动等等;另外,尤其要在劳动方面能起模范、表率作用。若我能够成功当选,我会做到以下几点: 一.保持教室内的卫生,角落里不留一点灰尘。在上课前黑板上无一字迹。
二.保持卫生区内的卫生,没有废纸,做到20分钟内干完值日。
三.保持教室内地面湿润,玻璃要力所能及的擦干净。
四.桌椅摆放整整齐齐。
请大家同我神圣而宝贵的一票吧!
话题一答 案
示 例:
日积月累
春 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诗 歌 诵 读
日积月累
春 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作者简介
日积月累
(1)春日:春天。
(2)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3)寻芳:游春,踏青。
(4)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5)滨:水边,河边。
(6)光景:风光风景。
(7)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8)东风:春风。
词 语 释 义
日积月累
诗 句 翻 译
日积月累
我在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来到泗水边观花赏草,
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
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东风的面貌,
东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主旨:本诗描写了春天的美景,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诗 歌 赏 析
赏析:首句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下三句写“寻芳”的所见所闻。春回大地,诗人耳目一新。正是这新鲜的感受,使诗人认识了东风。仿佛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而百花争艳的景象,不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光吗?诗人由“寻”而“识”,步步深化,统率全诗的则是一个“新”字。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于一体的哲理诗。
日积月累
课堂总结
结 语
本节课我们知道了按照不同的读书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了解了人物描写的方法,明白了说话要有条理,层次要清晰,学习了诗歌《春日》,希望大家好好掌握。
板书设计
学习园地三
春 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1. 读书时先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
2.不仅要学会精读,还要学会略读。
3.描写人物: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4.说话要有逻辑性,要做到注意条理清 晰、层次
分明、重点突出。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