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溶液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
第1课时 溶解的过程及乳化现象
1.知道什么是溶液及溶液的基本特征,能分辨典型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2.通过实验认识溶质溶解过程都伴随能量的变化。
3.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了解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的一般应用。
【重点】
溶液的组成及基本特征;物质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乳化现象。
【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溶解过程;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
知识点一 溶液的特征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58页活动天地,根据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把食盐颗粒放入水中,一段时间后看到的现象是食盐颗粒在水中消失了;原因是:食盐溶解在水中了。
2.想一想:这杯食盐水的上部、中部、下部、任一处是否都一样咸?是一样咸。
3.如果把得到的食盐水密封,保存一个月、一年、两年,食盐颗粒会不会从水中分离出来?不会。
阅读教材58-60页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4.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作溶液。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其中被溶解的叫溶质;起溶解作用的叫溶剂。
5.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溶质是固体、气体,溶剂是液体;两种液体相互溶解时量多的作溶剂,量少的作溶质,但溶液中如果有水,不管水的量再多再少,水一律作溶剂。
6.溶液的特征
①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完全相同。
②稳定性:外界条件如溶剂不蒸发、温度不变时,溶质与溶剂不会分离。
【合作探究】
1.如果把食盐换成黄土或花生油,加入水中,振荡,一段时间后会怎样?
答:静置一段时间就会分层。
2.食盐颗粒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温度,颗粒大小,是否搅拌等。
【教师点拨】
1.物质溶于水,与水反应有溶于水的新物质生成,则新物质为溶质之一;结晶水合物溶于水,溶质是无水的部分。
2.溶液的用途:①对动植物生理活动的重要意义:养料的吸收;动物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溶解在血液中进行循环的。②医疗上用的葡萄糖溶液和生理盐水,各种注射液都是按一定要求配成溶液使用的。③人类利用化学反应创造和生产物质、开展科学实验,很多是在溶液中进行的。
【跟进训练】
1.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C)
A.糖水 B.食盐水 C.蒸馏水 D.澄清石灰水
2.溶液的基本特征为(C)
A.有色、均匀、澄清 B.无色、均匀 C.均一、稳定 D.久置分层
3.判断溶液的组成。
溶液
溶质
溶剂
碘酒
碘
酒精
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
水
氯化钠溶液
氯化钠
水
75%的酒精
酒精
水
知识点二 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59页实验探究3-1,完成探究中的表格填写并思考下题:
实验操作
实验数据
1.取两只小烧杯,分别加入约50 mL蒸馏水,用温度计测量水温(T1)
T1:________℃
2.向一只小烧杯中加入约5 g氢氧化钠固体,搅拌,测量溶液的温度(T2)
T2:________℃
3.向另一只小烧杯中加入约5 g硝酸铵固体,搅拌,测量溶液的温度(T3)
T3:________℃
结论:(常见物质溶解时吸热和放热现象)
①NH4NO3固体溶解于水时扩散吸热大于水合放热,溶液温度降低。
②NaOH固体溶解于水时扩散吸热小于水合放热,溶液温度升高。
【教师点拨】
某些物质溶于水的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大于放出的热量,溶液温度降低;某些物质溶于水的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小于放出的热量,溶液温度升高;还有一些物质溶于水的过程中吸收的热量等于放出的热量,溶液温度几乎不变,如氯化钠、蔗糖等。
【跟进训练】
市场上有一种俗称“摇摇冰”的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的温度就会降低。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A)
A.硝酸铵 B.氢氧化钠 C.食盐 D.白糖
知识点三 乳化现象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60-61页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食用油不易溶于水,与水形成的混合物久置后会分层;食用油能溶于汽油,形成溶液;洗洁精、洗衣粉和洗发液等物质可以使食用油以细小液滴的形态分散在水中;形成不易分层、比较稳定的混合物,这种现象叫作乳化现象。
2.像洗涤剂这样的能使乳浊液分散在水中的物质称为乳化剂,乳化剂所起的作用称为乳化作用。
【合作探究】
洗涤剂和汽油除去油污的原理分别是什么?
答:乳化和溶解。
【教师点拨】
经乳化作用形成的乳浊液,液体相对稳定,不再分层,但不是溶液。
【跟进训练】
1.家用洗涤剂在下列哪种情况下效果较好(D)
A.冷水 B.冰水 C.开水 D.温水
2.日常生活中除去油污的方法很多,下列现象不属于乳化现象的是(A)
A.修车工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
B.洗发精洗去头发上的油脂
C.洗面奶洗去皮肤上的油脂
D.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完成本课相应练习部分,并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第2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能说出二者之间的转化方法。
2.知道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重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
【难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知识点一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62页活动天地3-3,讨论并交流完成下列各题:
1.(1)在盛有20 mL水的烧杯中,加入5 g硝酸钾,充分搅拌。观察到的现象有固体全部消失;
(2)在上述得到的溶液中,再加入5 g硝酸钾,充分搅拌。观察到的现象有固体部分消失,烧杯底中剩余少量固体;
(3)实验证明,硝酸钾在一定量的水中不能无限地溶解。
2.在一定的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3.在一定的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合作探究】
1.你怎样判断硝酸钾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
答:保持温度不变,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如硝酸钾固体不减少,说明原溶液已饱和;如固体减少,说明原溶液不饱和。
2.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硝酸钾固体,能否溶解?
答:能。
【跟进训练】
1.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C)
A.很浓的溶液
B.含100 g水的溶液
C.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D.含100 g该物质的溶液
2.室温下,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10 g氯化钠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固体未溶解。再加入10 g水后,固体全部溶解,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A.加水前一定是饱和溶液
B.加水前可能是饱和溶液
C.加水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D.加水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知识点二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自主学习】
完成第63页实验探究3-2,归纳实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1.取装有10 mL水的小烧杯
实验操作
现象
①加入5 g硝酸钾,充分搅拌
固体部分消失
②加热
固体全部消失
③冷却
又有固体析出
④在步骤①的小烧杯中再加入10 mL水,充分搅拌
固体全部消失
2.实验证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是有条件的,改变条件就能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3.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合作探究】
1.在描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答:因为改变温度或溶剂的质量,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可能会相互转化。
2.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对吗?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对吗?
答:都不对。
【教师点拨】
对于大多数固体物物质(如氯化钠、硝酸钾等)来说升高温度能使其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但对氢氧化钙(石灰水中的溶质)来说,使其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应降低温度。
【跟进训练】
1.要使一瓶接近饱和的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C)
A.升温 B.降温 C.加溶质 D.倒出一些溶液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一杯杯底有食盐固体不能再溶解的食盐水,一定是该温度下食盐的饱和溶液
D.某一温度下一杯杯底有蔗糖固体的蔗糖水,在任何温度下都是饱和溶液
3.向一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晶体,下图所示的图像中符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C)
4.烧杯中盛有一定质量、温度为80 ℃、溶质为M的溶液,将其置于室温环境中,测定不同温度时析出固体M的质量。测定结果记录如下表:
溶液的温度/℃
75
65
50
35
20
析出固体M的质量/g
0
0
2.0
4.5
8.4
若不考虑水蒸发对实验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65 ℃时,该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无法判断(填“是”“否”或“无法判断”);
(2)将40 ℃时接近饱和的M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中一定能达到目的的有②③⑥(填序号)。
①升温 ②降温 ③加溶质M ④加水
⑤加另一种固体N ⑥恒温蒸发水
⑦与40 ℃时M的饱和溶液混合
完成本课相应练习部分,并预习下一课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