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音乐 第二单元《木偶的步态舞》 教案 人音版(简谱)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下册音乐 第二单元《木偶的步态舞》 教案 人音版(简谱)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9-08-16 18:54: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木偶的步态舞》教学设计
(聆听课)
教材分析
钢琴曲《木偶的步态舞》,由法国作曲德彪西创作的,1910年为其爱女写了题名为《孩子们的角落》(也译作《儿童乐园》)的钢琴曲集,包含六首小曲。《木偶的步态舞》是曲集中的最后一首。曲中大量运用切分音和带顿音的八分音符,这是美洲黑人糕饼舞音乐的常用节奏,因此这首钢琴小曲成为欧洲音乐作品中吸收黑人舞蹈音乐的先例。乐曲以此描绘一个红眼睛黑面、毛发耸然、外形奇特的黑人小木偶跳舞的滑稽形象。
乐曲由引子开始:
强劲有力的双手八度齐奏给人带来活泼、奔放的感觉,由主题动机发展而来的音调也显示了全曲的特点。在4小节节奏型之后呈示了乐曲第一部分的主题:
忽强忽弱的力度变化,富有弹性的切分节奏和顿音弹奏,生动地表现出木偶那种轻盈活泼,同时有带有几分滑稽可笑的步态。
随着越来越弱的后半拍的顿音八分音符,出现了一些列带倚音的八分音符,,模拟“班布拉”(一种黑人音乐常用、类似铃鼓的乐器)的音响,用以表现机械的木偶动作。在乐曲的这一部分出现了这样的音调:
速度放慢,节奏拉开,旋律做半音下行,带有哀伤和乞求的意味。这个音调取材于德国作曲家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序曲的主题,当它与表现木偶机械动作的带有倚音的八分音符搅在一起时,就显得格格不入、十分可笑。这是作曲家、印象派创始人德彪西对晚期浪漫主义代表人物瓦格纳的戏谑和嘲讽。
在之后,木偶主题的动机隐约可闻,将乐曲引入再现部分,木偶又不停地跳起了那种别具特色的舞蹈来。
经改编成管弦乐曲后,《木偶的步态舞》显得更为多彩多姿。
教学目标
1. 听辨乐曲前后速度、力度以及节奏型的变化。
2. 想象音乐所表现的情景,知道作者是法国作曲家德彪西。
教学重点
速度、力度以及节奏型的变化。
教学难点
能随即兴编创动作,表现音乐中木偶滑稽可爱的步态特点。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出示图片(图片:小木偶)
教师语言:同学们,今天我请来了一些特殊的小主人公,你们看。对,就是小木偶。你觉得小木偶应该是什么样的?(活泼、可爱、滑稽、动作机械……)
今天,这些金头发,大眼睛的小木偶不光能动,甚至可以跟着音乐跳舞,你相信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视频:木偶的步态舞-动画)
二、新授
1.欣赏视频
教师语言:随着音乐速度、强弱的变化,小木偶也尽情的跳起了舞,这首作品的名字就叫做《木偶的步态舞》,是由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创作的,我们来听一听关于这首作品的介绍。(视频:木偶的步态舞-介绍)
2.复听乐曲
(1)演奏乐器
教师语言:这首作品你们听出来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没错,就是钢琴。(图片:钢琴)
(2)对比聆听
教师语言:下面就请你们来听一听钢琴演奏的这两部分旋律,从速度、节奏还有强弱上进行对比。
(视频:钢琴演奏一二部分对比)
是的,第一部分速度较快,节奏紧凑,力度是强的,第二部分跟第一部分正好相反,速度较慢,节奏相对舒展,力度也偏弱。乐曲的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
三、欣赏演奏版《木偶的步态舞》
1.钢琴演奏视频
教师语言:下面就请你们完整欣赏有钢琴演奏的《木偶的步态舞》,感受小木偶随音乐走路、跳舞的样子。(视频:钢琴演奏版)
2.管弦乐演奏视频
教师语言:老师这里还有用管弦乐演奏的《木偶的步态舞》,课下你可以欣赏一下,与钢琴演奏的版本对比,又能给你来怎样的感受?(音频:管弦乐演奏版)
四、课堂小结
教师语言:《木偶的步态舞》这首作品,是作曲家德彪西为其爱女写了题名为《孩子们的角落》(也译作《儿童乐园》)的钢琴曲集,包含六首小曲。《木偶的步态舞》是曲集中的最后一首。(图片:作曲家作品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