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聆听课)
一、教材分析: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之一,它是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是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做木偶戏表演时所唱的歌曲。歌曲表达了勤劳可爱的牧羊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歌曲第一部分的节奏紧促欢快,旋律活泼跳跃,大跳音程频频出现,使歌曲显得十分轻松,充满活力。第二部分的音调较平稳,节奏也稍作拉宽。歌中的衬词“来咿噢都”可视为牧羊人所唱的歌曲,使歌曲更为诙谐、有趣,这都是美国乡村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演唱特点。
二、教学目标:
1. 感受、体验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欢快、活泼、幽默的情绪,从中得到快乐。
2. 了解欧洲民间的“约德尔”唱法。
三、教学重点:
学生感受、体验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欢快、活泼、诙谐的情绪。
四、教学难点:
思考歌曲中重复最多、最有特点的是哪句。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推荐一部电影《音乐之声》,影片讲述了年轻活泼的修女玛丽亚到上校冯.特拉普家,照顾他的七个孩子并与他们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故事。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于是玛丽亚和七个孩子为客人准备了一个节目,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欣赏歌曲
1.初步欣赏
过渡语:欣赏时思考两个问题:
问题一:玛丽亚和孩子们在表演什么?(诗朗诵、合唱、木偶剧)
问题二:他们的表演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优美、抒情;幽默、风趣;难过、伤心)
过渡语:他们在表演木偶剧,看后令人感觉诙谐、幽默、欢快。
2.复听歌曲
过渡语:刚才的歌曲就是我们今天要欣赏的内容《孤独的牧羊人》,表现了勤劳可爱的牧羊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刚听到的是英文版,下面听中文版,听一听歌曲的速度、旋律是怎样的?
(1)复听歌曲
过渡语:歌曲的速度稍快、旋律活泼跳跃。
(2)聆听歌曲,发现歌曲特点(第一段)
过渡语:接下来我们再来听歌曲,思考歌曲中重复最多、最有特点的是哪句?
过渡语:大家一定发现了歌词 “来咿噢嘟”重复最多,“来咿噢嘟”是牧羊人在呼唤羊儿的歌声。
(3)了解、体验“约德尔”唱法
过渡语:牧羊人在唱时声音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来唱一唱。这声音一会儿是高音,一会儿是低音,有趣极了!其实这是 “约德尔”唱法,属于美国乡村歌曲的演唱风格,它的特点是:真声和假声不断的交替,一会高八度,一会低八度,形成了一个奇特的音响效果,让人觉得特别有趣。它一般是使用“依”“哦”之类衬词。(牧羊人正是用了这种“约德尔”唱法,一边放牧一边歌唱,使得大家都听到了他嘹亮而美妙的歌声,他用歌声向人们传递着快乐。)
(三)分段欣赏
过渡语:这么诙谐幽默的歌曲,为什么要取名为《孤独的牧羊人》呢?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秘密。先听第一段
欣赏第一段
过渡语:原来只有他一个人在唱歌,所以他觉得很孤单,可是后来呢?咱们接着听。
欣赏第二段
过渡语:有王子、餐桌旁的人们和喝啤酒的男人们都在听他唱歌,还有谁也在听他唱歌呢?听第三段
欣赏第三段
过渡语:发现不光有许多人在听他唱歌,而且粉红衣姑娘还与牧羊人唱起了美妙的二重唱,牧羊人的心情变得越来越快乐了。
(四)表现歌曲
过渡语:下面我们跟随牧羊人一起完整地哼唱歌曲,把自己的快乐带给身边的每一位朋友。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了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孤独的牧羊人》,了解了“约德尔”唱法。电影中还有很多好听的歌曲,如《do re mi》《雪绒花》等等,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自己课下去欣赏,今天的音乐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