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达标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 如图,2018年5月1日晚,大雁塔北广场上演了一场水舞光影秀。巨型灯柱阵、多台超高清投影机和音乐喷泉交错配合,使大雁塔隐在光幕之中,美轮美奂。这是中华文化和现代科技的一次完美结合。下列关于这场光影秀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发光的灯柱是光源
B.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C.音乐喷泉形成的水幕对光只有反射作用
D.演出过程中高清投影机可成逼真的实像
2.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对其所涉及的物理知识,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甲:月食的形成 乙:塔在水中的“倒影”
丙:放大镜把字“放大”了 丁:近视眼成因
A.歌手可以通过麦克风提高声音的音调
B.现场观众大合唱的声音比刘和刚的声音传播速度更快
C.歌声通过空气传入现场观众的耳朵
D.现场观众根据响度来识别不同的伴奏乐器
3.下列关于甲、乙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甲所示的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图乙所示的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C.城市中的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所造成的“光污染” 是由于发生了图甲所示的反射
D.我们能够从不同方向看到桌椅、书本等物体是由于发生了图乙所示的
反射
4.舞蹈演员在排练时,总是要对着竖直放置的平面镜,纠正自己的动作。当图中的舞蹈演员面对竖直放置的平面镜时,她看到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应该是图中的( )
A B C D
5.为避免司机低头观察汽车仪表时忽略路况造成事故,厂商开发出抬头显示器:汽车仪表安装在驾驶台上,显示面水平朝上,司机平视,借助透明挡风玻璃看到竖直的仪表显示的像,如图所示,则( )
A.像是实像
B.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C.像比驾驶台上的仪表显示要小
D.司机前面的挡风玻璃与水平面的夹角应为45°
6.如图所示,画中的人出现了错误的判断,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的光路
是( )
A B C D
7.如图所示,小刚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焦距为10 cm的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 cm刻度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35 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至80 cm刻度线处,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B.此成像原理可以应用在放大镜上
C.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光屏也要向左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D.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在蜡烛与光屏之间移动,不可能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第7题) (第8题)
8.烛焰通过焦距为10 cm的甲凸透镜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所示。现用焦距为5 cm的乙凸透镜替换甲,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关于乙凸透镜的成像情况,正确的说法是( )
A.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右移动
B.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左移动
C.移动光屏,可以得到一个清晰放大的实像
D.移动光屏,可以得到一个清晰放大的虚像
9.近年来流行一种“自拍神器”,给旅行者自拍带来方便,如图所示。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神器”可以( )
A.增大像距 B.增大像的大小
C.缩短景物到镜头距离 D.增大取景范围
10.小希对下列光学成像实例进行了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
实例:①针孔照相机内所成的像;②潜望镜中看到的景物的像;③放大镜看到的物体的像;④幻灯机屏幕上所成的像;⑤照相机中所成的像。
A.反射成像的有②③⑤ B.折射成像的有①③⑤
C.属于实像的是①④⑤ D.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④
二、填空题(每空1.5分,共30分)
1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了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颜色的光(如图),此实验不仅表明了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而且表明了________光通过棱镜后偏折的程度比其他颜色的光要小。据此可以推断,红光在棱镜中传播速度最________。
12.多媒体教室中的投影银幕是用粗糙的白布做成的,其一是利用光的__________使教室里每位同学都能看到画面;其二是白布能反射________颜色的光,使同学们能看到色彩正常的画面。
13.如图所示,入射光线AO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角为________度;某湿地公园因湖水清澈可鉴,有“镜湖”之称,这是因为光在水面发生了________(填“漫”或者“镜面”)反射。
(第13题) (第14题) (第15题)
14.哈素海是呼和浩特市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深秋时节一群南归的鸿雁飞翔在清澈见底而且平静的湖面上,如图所示。当某只鸿雁距水面120 m时,这只鸿雁的倒影与它的距离为________m,该倒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实”或“虚”)像,它是由于光的________(填“折射”“反射”或“直线传播”)形成的;当鸿雁缓缓地向更高、更远的南方飞去时,它在水中像的大小将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5.如图所示,岸边的渔民看到的水中的“鱼”,实际上是由于光的________形成的鱼的像;有经验的渔民知道,用鱼叉插鱼时要朝着比所看到的“鱼”更 ________(填“深”或“浅”)一些的位置插去,才能插到鱼。
1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 cm。如图所示,将蜡烛、光屏分别置于光具座上凸透镜两侧,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与烛焰的中心在____________;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 cm刻度线处不动,要在光屏上成放大的像,蜡烛应向 ____移动,光屏应向 ____移动(均填“左”或“右”);现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10 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实像,应用这一原理可以制成____________。
(第16题) (第17题) (第18题)
17.图中a、b是家里开着灯、隔着玻璃窗拍摄屋外景物的情形,其中一幅是手机离玻璃窗一定距离拍摄的,另一幅是将手机紧贴在玻璃窗上拍摄的。图b中的“灯”并非建筑物上的,而是屋内拍摄者身后的吊灯。手机离玻璃窗一定距离拍摄的是__________图;图a中没有出现屋内吊灯的像,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人的眼球好像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小丽的眼睛成像情况如图所示,为矫正视力应当佩戴眼镜片为 __________的眼镜。(均填“凸透镜”或“凹透镜”)
三、作图题(每题6分,共12分)
19.如图所示,光源S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墙上的平面镜反射后,射入游泳池中。请画出它经平面镜发生反射及进入水中发生折射的光路。
(第19题) (第20题)
20.如图所示,请画出从光源S发出的三条光线,经透镜折射后的传播方向。
四、实验探究题(21、22题8分,23题12分,共28分)
21.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小组的同学选用了平面镜、纸板、激光器和几种不同颜色的笔,依据教材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次数
∠i
∠r
1
70°
70°
2
45°
45°
3
30°
30°
(1)实验中还需要的器材是________。
(2)实验中为了使光线能在纸板上显示出来,方便实验研究,应该采取的操作
是________。
A.向纸板喷烟或雾
B.使光束垂直纸板射到O点
C.使光束贴着纸板射到O点
(3)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多做几次,换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光的径迹。取下纸板,测量ON两侧的∠i和∠r,将数据记录在上表中,根据数据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沿FO方向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OE方向射出,因为在反射现象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外形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在白纸上记下A和B的位置。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复多次实验。
(1)实验过程中蜡烛B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
(2)通过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__________。
(3)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上竖立光屏,在光屏上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4)实验过程中同学们体会到: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成像虽没有平面镜清晰,但能透过玻璃板观察到蜡烛________(填“A”或“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这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
2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________ cm。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它们在 __________高度上。
(2)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______的实像,生活中利用这个规律制成的光学仪器是________。
(3)实验时,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变短,烛焰的像在光屏上的位置会向__________(填“上”或“下”)方移动。
(4)如图丙,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将光屏向透镜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是____________(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答案
一、1.C 2.A 3.B
4.B 点拨: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知: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等大,且关于镜面对称,所以平面镜中的像看起来与演员是左右相反的,只有B选项符合这一特点。
5.D 点拨:由题意可知,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且像与驾驶台上的仪表显示等大,故A、B、C错误。车辆显示器水平放置在驾驶台上,通过挡风玻璃成垂直于水平面的像,由于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所以司机前面的挡风玻璃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故D正确。
6.D 点拨:人看到池底变浅是由于从池底发出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水池变浅了。
7.C 点拨:此时物距小于像距,即说明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就是利用该原理制成的,故A、B错误。保持凸透镜不动,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将蜡烛向左移动,光屏也要向左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故C正确。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在蜡烛与光屏之间移动,可能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故D错误。
8.B 9.D 10.C
二、11.红;快 12.漫反射;所有
13.60;镜面 14.240;虚;反射;不变
15.折射;深
16.同一高度;右;右;照相机
17.b;手机挡住了吊灯的灯光,不能发生平面镜成像 点拨:由题知图b中的“灯”并非建筑物上的,而是屋内拍摄者身后的吊灯,这是屋内吊灯发出的光经玻璃窗反射后进入相机成像的,相当于相机对着平面镜拍摄镜中的虚像,所以b图是手机离玻璃窗有一定距离拍摄的;而a图是手机紧贴玻璃窗拍摄的,屋内吊灯发出的光被手机挡住,不能发生平面镜成像,这时只有远处物体的光线透过玻璃进入手机镜头成像。.
18.凸透镜;凹透镜
三、19.解:如图所示。
20.解:如图所示。
四、21.(1)量角器 (2)C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光路可逆
22.(1)不需要 (2)对称 (3)不能 (4)B
23.(1)10.0;同一
(2)放大;投影仪
(3)上 (4)远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