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18--2019年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
七下第6课北宋的政治(含答案)
一、选择题
1.(2019山东济宁中考6.)“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宋太祖这一政治理念实施后产生的影响是( )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 ②使得军队战斗力增强
③士人更加受到尊重 ④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②③
2.(2019青岛9.)《中国通史》中记载:“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痛纠唐末五代武人乱国的弊病。”该材料反映出宋朝的政治特点是( )
A.藩镇割据 B.宦官专权 C.武将专权 D.重文轻武
3.(2019白银市2 .)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他评价的是( )
A.秦王嬴政 B.汉高祖刘邦
C.唐太宗李世民 D.宋太祖赵匡胤
4.(2019定西 3.)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褫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他评价的是( )
A.秦王赢政 B.汉高祖刘邦 C.唐太宗李世民 D.宋太祖赵匡胤
5.(2019岳阳31 .)为避免武将专横导致割据分裂局面的出现,北宋统治者确立的国策是( )
A.重农抑商 B.重武轻文 C.重文轻武 D.休养生息
6.(2019无锡 4.)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说明宋朝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以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
A.重武轻文 B.重农抑商 C.奖励耕战 D.重文轻武
7.(2019常州2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宋王室的一个历世相传的家训,厥为优待士大夫,永远让文人压在武人的头上。”这反映了宋朝的治国策略是( )
A.强干弱枝 B.分解相权 C.民贵君轻 D.重文轻武
8.(2019深圳5 .)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延续了这一措施,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臣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这反映出宋朝( )
A.重视武将 B.重视科举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
9.(2019武威2 .)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他评价的是( )
A.秦王嬴政 B.汉高祖刘邦 C.唐太宗李世民 D.宋太祖赵匡胤
10.(2019菏泽5 .)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措施中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 )
A.派文臣担任地方知州 B.在边境重地设立藩镇节度使
C.分化相权,强化君权 D.将地方精锐选入禁军,以强干弱枝
11.(2019滨州 6.)据学者统计“北宋一朝科举考试共录取文士 60035人,平均每年约 360人;武举考试共录取武士868人,平均每年约5人。”宋代还规定文武官员在任期间,文臣考核升迁的年限比武臣短。据此可知,宋代的国策是( )
A.重文轻武 B.休养生息 C.重农抑商 D.科教兴国
12.(2019永州16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反映宋代统治者推行的主要国策是( )
A.重农抑商 B.闭关锁国 C.以人为本 D.重文轻武
13.(2019宜昌5 .)宋朝为避免武将跋扈专横,重用文臣担任要职,掌握军政大权,对武将进行抑制,文官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这一政策称为( )
A.重农抑商 B.重文轻武 C.闭关锁国 D.八股取士
14.(2019北京7 .)北宋时期,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累计超过200人,其中文臣出身者162人,武将出身者39人。这说明北宋( )
A.与辽保持长期的和平 B.军队战斗力得到提高
C.解除统兵将领的兵权 D.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15.(2019南平9 .)这项政策防止了将领武装割据,但导致了宋朝对外作战时屡屡失败。这项政策是( )
A.重农抑商 B.休养生息 C.重文轻武 D.闭关锁国
16.(2018聊城7.) 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表明,宋朝
A. 等级森严 B. 商业繁荣 C. 重农抑商 D. 重文轻武
17.(2018青岛9.)宰相文彦博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之变。”“太祖”是指( )
A.李世民 B.赵匡胤 C.赵构 D.朱元璋
18.(2019益阳3.)独具时代特色的历史词汇在风云流转的时空中,是社会发展的-个个坐标。下表所列词汇中“重文轻武、交子”对应的朝代是( )
时期 词汇
秦朝 半两钱、小篆
重文轻武、交子
淸朝 军机处、京剧
A.唐朝 B.北宋 C.元朝 D.明朝
二、材料题
1.(2019泰州 50.)(7分)地方行政制度的设计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既要维护国家统一,也要充分发挥地方的职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王朝政区范围的确定,为后来中华帝国版图的主体部分确定了一个大模样。这种地方行政管理方式,也为后来两千年的行政定式确定了基本格局。
——摘编自王子今《秦统一局面的再认识》
(1)据材料一,指出秦统一后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并分析其历史影响。(2 分)
材料二 元朝疆域辽阔,行省避免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 有异。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2)据材料二,指出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与元朝相比,宋朝的地方治理有何特点? (2分)
材料三 1787年的费城制宪会议,美国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分权治理国家经过最广泛、最深刻的辩论,联邦政府获得主要权力和州政府保留某些权力分的格局,用最高法律形式确定下来,这就是美国的联邦主义。
——摘编自黄安年《从战地到史林——邓蜀生九旬文集》
(3)据材料三,概括美国1787年宪法确定的权力格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宪法在世界法制史上的历史地位。(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地方行政制度设计应坚持的基本原则。(1分)
2.(2019东营26 .)(12 分)制度构建和政策实行都反映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又增至四十余郡。郡下设若干县,县下有乡,乡下有
亭、里。皇帝的政令,通过三公九卿,直达郡、县、乡、亭、里,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
权化体制。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朝代实行的什么地方行政制度?(2 分)
材料二 从本质上看,宋代只不过是残唐五代的延续,宋代之所以国祚长久,没有短命而亡, 只是因为宋太祖断绝了武人专政的传统……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很高。
——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为断绝“武人专政的传统”采取的政策。据材料二,说一说
这一政策的弊端。(4 分)
材料三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 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 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实行的什么政策使其“与外界完全隔绝”?这一政策有何危 害?(6 分)
3.(2018台州5.)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贯穿中国古代史的始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地方长官的任免、考核、奖惩悉操于中央政府和皇帝之手。当西汉出现了地方割据势力对抗中央政府的端倪时,贾谊向文帝建言:“欲使天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摘编自班固《汉书》
(1)贾谊的建言在汉武帝的哪一政策中得以体现?有什么历史作用?
材料二:唐末以来五十多年间,更换了五个朝代、八姓十三君。时人眼中,赵匡胤可能是五代后的第六代皇帝。“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夫节镇之强,非宋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终宋无强臣之患”。今人眼中,赵匡胤是三百多年赵宋皇朝的立国者。
--摘编自邓广铭《宋史十讲》
(2)结合材料二,分析赵匡胤能成为“三百多年皇朝立国者”的原因。
材料三:元统治者为了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设置地方区域,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明清两朝开始酝酿解决“以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割据制度。
--摘编自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哪一项改革措施?明清两朝是怎样解决土司割据制度的?
(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概括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发展史,并分析对我们的启示。
4.(2018黄冈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中央机构(行政机构)改革图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
材料二秦统一后,权力集中成为其政权的基本特征,国家一切事物最后都由皇帝裁决。西汉时,相权的膨胀导致汉武帝以后的中央官僚机构形成内外朝两个系统,便于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宋朝改革以“分权制衡”为原则,加强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最终缓解了相权对皇权的成胁,从而为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朱元璋本着皇帝集权、官员分权的原则进行自上而下的官制改革,并且扩充监察机构(清朝时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高。
——摘编自人民出版社《历文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中国古代行政改革是调然内部体制和整个王朝的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中央与地方、帝王与臣民(皇权与相权)之间关系的过程。有效实现国家意志所决定的政府目标,是古代行政管理的根本任务。古代帝王进行了无数次的改革,但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其统治目标。纵观历史,我国古代行政改革主要致力于精减机构;提高行政领导决策能力,完善指挥监督系统和层层负责制;明确划分机构内各部门之间、各个职位之间的职责权限;简化行政工作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改革、完善监察制度。
——摘编自《中国古代行政改革概要》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古代行政改革(或中央机构改革)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018--2019年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
七下第6课北宋的政治(参考答案)
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D D C D D D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A D B D C D B B
二.材料题
1.(2019泰州50 .)【答案】
(1)机构:郡。(1分) 影响: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和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基本格局。(1分)
(2)制度:行省制。(1分)特点:分割地方权力。(1分)
(3)格局: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实行分权治理(权力分享)。(1分)
(4)理解:维护统一,发挥近代第一部成文的资产阶级宪法。(1分)
2.(2019东营26 .)【答案】
(1)秦朝(1 分) 郡县制(1 分)
(2)政策:重文轻武的政策。(2 分)弊端:政府的办事效率不很高。(2 分)
(3)闭关锁国政策;(2 分)清朝错失了向西方学习的机会,逐渐落后于 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4 分)
3.(2018台州5.)【答案】
(1)推恩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2)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采取重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
(3)行省制度。改土归流。
(4)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逐渐削弱的历史;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的统一。
4.(2018黄冈9.)【答案】
论题是: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论述过程:秦朝首创中央集权制,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事物最后都由皇帝裁决。宋朝改革以“分权制衡”为原则,加强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最终缓解了相权对皇权的成胁。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