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之春》教学设计
【课 型】欣赏课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天山之春》
【教材分析】
《天山之春》原是乌斯满江和俞礼纯合作创作的一首热瓦普独奏曲,后由王范地改编成琵琶独奏曲,广为流传。
乐曲为二部曲式结构,由两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小调式,由两个主题构成。第一主题,四三拍,用长轮的方法奏出了具有浓郁维吾尔族民间音乐风格的、歌唱性的、舒展而宽广的主题,表现了天山的秀美风光。第二主题以第一主题为素材,改变了节奏,乐曲变得轻快活泼,与第一主题形成对比。接着在属调上再现了第一主题,力度渐强,将情绪推向了一个小高潮。
经过一个简短的过渡,乐曲进入第二部分。乐曲转为大调式,情绪明朗,速度渐快,节拍由四三拍转为四二拍,舞蹈性的节奏、跳跃的旋律,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爽朗的性格。
最后,音乐的速度逐渐加快,在由低向高音阶式的旋律进行和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通过唱、练、赏、游等方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特别是引导学生懂得欣赏不同国家、民族及不同风格的音乐,通过感受、体验、学习音乐起到美育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能感受出乐曲的情绪及其具有的维吾尔族音乐风格;感知民族弹拨乐器琵琶的音色、外形及演奏方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情绪启发、对比学习、合作互动等手段,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参与、体验音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乐曲热情奔放的旋律,感受乐曲描绘的天山春天秀丽风光和维吾尔族人民载歌载舞的节日欢庆场面。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树立民族团结,和谐共处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琵琶;感受乐曲速度、节奏、情绪的变化;体验维吾尔族人民载歌载舞、热情奔放的欢庆场面。
【教学难点】感受乐曲不同的拍号、速度和节奏所带来的情绪变化。
【教学用具】琵琶、手鼓、钢琴、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反串角色,师生互动
师装扮成维吾尔族大叔出场。
边拍打X . X X X | X X X |的节奏(手鼓),边演边唱“那里来的姑娘,辫子长啊,两只眼睛真漂亮......带上你的同桌,带上你的伙伴,赶上那马车来”。
师:小伙伴们,你们还认得出我是谁吗?看得出老师华丽丽的变身成了哪个少数民族的大叔吗?
生:( ………… )
师:一提起新疆,你们会想到什么呢?
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教师的反串,学生对新疆风土人情的畅所欲言,这些环节的设计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次聆听,揭示乐器与课题
(一)完整聆听,感受乐曲整体的情绪。
(二)听辨出独奏乐器及音色特点。
(三)琵琶展示→琵琶简介→学生体验。
(四)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发挥教师的琵琶特长,通过现场琵琶表演示范,让学生对演奏这首乐曲的独奏乐器有更直观的了解。】
三.多种角度,欣赏主题片段
聆听A部分第一主题
思考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
联想到了什么景象?
引出轮指,学生体验。
师:琵琶是怎么弹奏出这么优美的旋律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的右手,边观察边试着模仿看看(师演奏)。
4.随钢琴伴奏哼唱旋律。
5.加入三拍子的律动,跟随音频哼唱,再次感受情绪。
(二)聆听A部分主题变奏
1.师钢琴弹奏变奏旋律片段,初步感受与A部分第一主题的区别。
2.聆听音频,观察乐谱,对比变奏主题与第一主题的异同(引导生听出速度、节奏、情绪、音域的变化)。
3.完整聆听A部分变奏主题。
(三)聆听B部分
师:在载歌载舞中,人们的心情越来越high了,音乐会继续发生变化吗?让我们满怀期待接着欣赏B部分。
随钢琴跟唱旋律,感受热情奔放的气氛。
找出旋律中富有动感的节奏,模仿老师拍打X . X X X | X X X |。
4.师生互动:(1)师琵琶弹奏,生加入X . X X X | X X X |为师伴奏。
(2)跟随师琵琶弹奏的旋律,请几位学生即兴跳舞,其余生拍打
X . X X X | X X X |伴奏。
5.再次聆听B部分音频,师生一起利用桌子拍打出节奏。
对比聆听A部分与B部分,从速度、旋律、节奏方面进行对比(师引导,生自主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结合音乐要素把握音乐基本特点,通过问题探究、情绪启发、对比学习、合作互动等手段,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参与、体验音乐,更细致地了解作品。】
四.拓展
欣赏琵琶与手鼓演绎的《天山之春》。
师:请你们跟演奏家来个互动,听到不同的主题旋律,请用你设计的律动来表现。欢迎随歌而舞哦。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式表现主题旋律,引发学生对音乐发展的关注。】
五.小结
师:同学们都热情洋溢,陶醉其中。伴随着热情欢快的旋律,让我们带上愉悦的心情,结束今天的天山之行(伴随B主题旋律,师生一起拍打节奏走出教室)。
【设计意图:教师从欣赏的角度评价学生,让学生沉浸在欢快热情的音乐声中,收获满满离开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