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蝙蝠和雷达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课是一篇浅显易懂的科普文。课文层次清楚,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提出飞机为何能在夜间飞行这一问题;三次特殊的实验;科学家受蝙蝠的启示制造出了雷达。本课教学设计重点指导学生在阅读时,能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掌握提问的方法,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时,适度进行拓展,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3.蝙蝠和雷达的图片。
学生准备:搜集蝙蝠和雷达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设疑激趣
1.教师引问: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教师在黑板上贴上蝙蝠和雷达的图片)
2.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3.课件播放视频,分别介绍蝙蝠和雷达的资料,教师相机讲解并板书课题。
(1)认识蝙蝠:它生活在农村的屋檐下或山洞里,用耳朵和嘴巴探路,吃蚊子等昆虫。因为它在屋檐下生活,所以农民伯伯称它为“檐老鼠”。它是人类的朋友。
(2)了解雷达:雷达是用来侦察的,飞机上装有雷达,雷达是根据蝙蝠探路的方法发明的。
4.教师引问:听了刚才的这些介绍,再看看课题,你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呢?
预设:为什么把蝙蝠和雷达放在一起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设计意图:兴趣决定了语文学习的效率,因此本环节从认识蝙蝠和雷达切入,既检查和肯定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注重了学习方法的引导,对学生今后的“课前准备”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学生字词语。
3.课件出示词语,开火车读词语,教师相机指导字音。
蝙蝠 启示 即使 敏锐 系铃铛
苍蝇 证明 障碍物 荧光屏
重点强调:“蝙”的读音是biān,不读piān;“即”的读音是jí,不读jì;“荧”读音为yínɡ,不读yín。多音字“系”在本课读jì。
4.理解词语。
(1)联系上下文理解“探路、敏锐、避开、障碍物、横七竖八”等词语。
教师相机渗透理解词语的方法,如拆分法、寻找近义词法等。
(2)结合生活经验或资料理解“超声波、荧光屏、无线电波”等词语。
5.指导重点生字的书写。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口头给生字组词。
达 蚊 即 科 横 竖 绳 系 蝇 证 研 究 驾 驶
(2)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说一说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3)指导学生观察“蚊、蝇、绳”的书写规律,写好左窄右宽的字。
(4)指导学生在对比中掌握笔画的变化规律。“驾”与“驶”的“马”书写不同,“驾”中的“马”写得稍扁一些,“马”的横画稍长,“驶”中的“马”写得瘦一些,横变成提。讲解后,教师示范。
(5)形近字区分。
“即”与“既”,“绳”与“蝇”,“科”与“料”。
(6)学生独立练习书写。
(7)投影展示评价,把自己写得不好的字再写一写。
设计意图:扎实开展字词教学。引导学生在观察、对比、实践中,掌握书写方法,提高书写能力。
三、梳理方法,整体感知
1.回顾方法。
导问:同学们,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呢?你有哪些好的方法?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整理、点拨。
预设:(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把不懂的词语或句子标注出来重点理解。
(3)提出相关的问题。
3.小结:“学贵有疑”,同学们阅读时,可以针对课题和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写在旁边和文后,在阅读提示中寻找方法。
4.学生在自学提示下,自读课文,尝试批注问题。
5.小组合作整理问题清单。
课前准备好清单空白纸,准备填写,提示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注意筛选、整合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先总结一些基本的读书方法,然后按照这些方法去实践,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同时,着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整理问题的能力,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四、互助学习,交流反馈
教师引导:同学们都读了这篇课文,老师发现大家都读得很认真,那么,你们完成初读任务了吗?
1.同桌或者小组之间交流一下各自的收获。
2.全班交流。
(1)你能流利地朗读吗?(教师可指名学生朗读片段或朗读全文)
(2)概括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朗读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前提,因此,本环节的训练重点仍然是引导学生将课文读通、读顺,在此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过渡内容,导入新课
上节课,同学们通读了课文,认读、理解了生字词,初步知道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深入地阅读《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希望大家能从作者深入细致的描述中获得新的体会和收获。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大致明确了本课时的学习任务。
二、整理清单,问题导引
1.提出问题和要求。
教师引导:根据同学们上节课学习的情况,老师认为,本节课我们重点要解决下列问题。(利用多媒体出示)
(1)课文中哪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2)蝙蝠是怎样探路的?两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哪些实验?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你能概述一下实验的过程吗?
教师可用图示分别展示蝙蝠探路和雷达探测的过程。
(3)“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读读这句话,“反复”和“终于”说明了什么?
(4)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雷达是怎样在夜间帮助飞机飞行的。
(5)再把课文仔细地读一遍,看看你还有什么发现或者问题。
2.学生围绕上面的提示对课文进行深入的自读,读书的同时进行圈、点、批、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仔细地读课文,在问题的引导和梳理中理解课文。自主学习还特别注重了开放性,如问题(5),给了学生一个自主发挥的引子和空间,有利于学生阅读个性的培养。
三、互动交流,重点点拨
1.教师引导:在学生自主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展开交流。
2.小组内进行交流,要求人人都围绕“我读懂了哪些?”“我发现了哪些?”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参与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交流时,教师要适度进行归纳和展示。
(1)出示表格,借助表格引导学生概括三次实验。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概括,语言要凝练、简洁。
实验顺序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实验证明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课件出示蝙蝠探路图和雷达工作的原理图,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得出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
课件出示: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4.教师引问:你对蝙蝠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1)学生读相关的段落和句子。(“夜里”“还能”“无论”“即使……也……”)
(2)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蝙蝠的生物学行为”。
5.学生完整地将课文读一遍。
教师引问:
(1)看看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或疑点。
(2)你认为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6.互相评价。回顾一下这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你认为本组谁最有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可以评价自己)
7.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受到了生物的启发?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回顾朗读和描述课文的表达顺序,以及向学生补充一些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整体认识。评价和学法小结,则有利于学生关注别人的分享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展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四、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1.结合小组问题清单,学生讨论:可以从哪些角度提问?
课件出示:
(1)无线电波跟超声波是一样的吗?
(2)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
(3)“蝙蝠探路”还可以用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
…………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提问方法。
预设:(1)针对课文内容来提问。
(2)从课文的写法方面提问。
(3)从课文中得到启示,联系生活经验提问。
3.链接《它们是茎,还是根?》片段:
(1)学生自主阅读,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同学交流。小组合作,将问题进行整理。
(2)展示问题清单。
预设:
①什么是变态茎?
②作者是怎样将变态茎的种类写清楚的?
③你还知道哪些植物是变态茎?
…………
(3)学生们进行交流,教师相机点拨提问方法。
4.师总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善于提问,能促进我们思考,能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善于从多角度进行提问!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多提问,指导学生学习提问的方法,养成质疑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反思《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的设计与实践,总的来看非常务实:务实的思想、务实的设计、务实的过程。这使学生获得了最大的收获,体现了语文教与学的理性回归,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注重自主学习,强化合作探究。教学实践中,学生自主探究时间充分。在具体的实践中,老师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语文基础,作了一些方向性、创造性的提示,如,给出一些思考、提示题等。
2.注重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过程中,很多学习方法都是学生自己总结为主、教师提示为辅,营造了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同时,指导学生进行提问,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