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单元8《寡人之于国也》课件学案(打包4套)新人教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8《寡人之于国也》课件学案(打包4套)新人教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17 16:12:59

文档简介

8 寡人之于国也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字词和文言特殊句式。
2.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培养“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
自主认知
一、文言知识整理
借助手头资料,自行归纳总结文言知识(可以分类整理,如重点实词、虚词、句式、通假字、一词多义等,也可以逐段整理)。
二、自练自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数罟(  )   洿池(  )   鱼鳖(  )   河豚(  )    狗彘(  )
庠序(  ) 孝悌(  ) 饿莩(  ) 衣帛(  ) 不王者(  )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谨庠序之教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虚词。
(1)于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②寡人之于国也(        )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2)以
①请以战喻(        )
②以时入山林(        )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        )
(3)之
①填然鼓之(        )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③五亩之宅(        )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
三、质疑问难
通过预习本文,你有什么问题,请写在下面。




合作探究
1.假如时光倒流,我们又回到了孟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并且你就是当时的一个小民,你愿意往梁惠王那里跑吗?为什么呢?



2.“王道之始”与“王道之成”有什么关系?它们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3.在你看来,梁惠王会采纳孟子的建议吗?为什么?



4.如果你作为孟子的嫡传弟子,跟随孟子刻苦学习多年,今天突然通过时光隧道,来到了21世纪,你觉得你跟随你师傅所学的“民本”思想、“仁政”思想,对现在的中国乃至世界有用吗?


课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曳兵(yè)   数罟(cù gǔ)   洿池(wū)   移粟(sù)
B.鸡豚(tún) 狗彘(zhì) 庠序(yǎng) 鱼鳖(biē)
C.孝悌(tì) 饿莩(piáo) 供养(gōng) 兵刃(rèn)
D.衣帛(yī) 王天下(wàng) 胜用(shēng) 畜养(xù)
2.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名词,鼓) 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
3.下列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填然鼓之 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谨庠序之教
4.选出与“谷不可胜食也”的“也”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5.选出对“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③树之以桑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⑤王道之始也 ⑥填然鼓之 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⑧未之有也 ⑨察邻国之政 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①⑤⑥ B.②③⑦
C.②④⑧ D.⑤⑨⑩
(二)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6~9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罟不入洿池       罟:网。
B.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陈述。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制止、约束。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发现。
7.选出下列“数”字读音与意思相同的一项(  )
①数罟不入洿池 ②数口之家 ③范增数目项王 ④媒人去数日 ⑤识盈虚之有数
A.①②       B.②③       C.③⑤       D.②④
8.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谷不可胜食也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B.勿夺其时 夺项王天下者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D.非我也,兵也 行军用兵之道
9.翻译下面的句子。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万章①问曰:“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②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曰:“如琴张、曾晳、牧皮者③,孔子之所谓狂矣。”“何以谓之狂也?”曰:“其志嘐嘐然④,曰:‘古之人!古之人!’夷⑤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狷也,是又其次也。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⑥!乡原,德之贼也。’”
曰:“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⑦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万子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⑧,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⑨矣。”
(节选自《孟子·尽心下》)
注:①万章:孟子的门徒。②狷(juàn):洁身自好。③琴张、牧皮:未详。曾晳:孔子的弟子。④嘐嘐(xiāo xiāo):志大言大的样子。⑤夷:句首助词,无义。⑥原:同“愿”,谨慎,拘谨。⑦踽踽(jǔ jǔ):独自走路,孤单的样子。⑧佞(nìnɡ):能说会道。⑨慝(tè):奸邪。
10.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吾党之小子狂简          简:简慢,轻视。
B.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 掩:遮蔽、遮盖。
C.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 憾:仇恨、怨恨。
D.孔子以为德之贼 贼:残害……的人。
11.以下五句分别编成四组,全都批评“原人”的一组是(  )
①非之无举也 ②孔子以为德之贼 ③恶利口,恐其乱信也 ④居之似忠信 ⑤言不顾行,行不顾言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③④
1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孟子的弟子万章,对孔子身在陈国却思念鲁国的狂放之士感到不解,认为孔子是错误的。
B.孔子在交友的过程中,首选中道之士,次而选狂放之士,然后选狷介之士;对于乡原之士深恶痛疾,不与交往。
C.孟子认为狂放之士虽然胸怀大志,并能讲一番道理,但他们的行为却常常不能与他们的语言相一致。
D.孟子认为,孔子身在陈国却思念鲁国的狂放之士是正确的。
13.翻译下列句子。
(1)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2)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四)语言应用。
14.用“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作为文段的开头和叙述的主体,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要改变原意)
孟子,性格锐利、强悍。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
?
参考答案
【自主梳理】
自练自测
1.gǔ wū biē tún zhì xiáng tì piǎo yì wàng
2.D 解析:A项中“颁”通“斑”,斑白;B项中“涂”通“途”,道路;“莩”同“殍”,饿死的人;C项中“无”通“毋”,不要。
3.(1)①比,介词。②对,介词。③在,介词。
(2)①用,介词。②按照,介词。③把,介词。
(3)①没有意义的衬字。②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③的,助词。④前一个“之”是代词,代百姓,后一个“之”是助词,的。
【合作探究】
1.可能少数人愿意往梁惠王处跑:梁惠王移民移粟,似乎比邻国之君更关心百姓的生死。
也可能多数人不愿意往梁惠王处跑:
(1)河内凶,移民、移粟。
①凶,收成不好,荒年。为什么会有荒年?是天灾还是人祸?从后文“不违农时”“勿夺其时”看,不排除“人祸”的可能。
②移民、移粟。“移民以就食,移粟以给其老稚之不能移者。”人非“物”,安土重迁,岂能说移就移?
(2)王好战。“民加多”不是梁惠王的真正目的,他的真正目的是成就霸业。想成就霸业,所以急需“民加多”以便帮助他去攻打他国。因此,梁惠王没有真正关心百姓的死活,他只是把百姓作为战争的工具,青壮年若跑到他那里去,迟早是要被拉去打仗的。
(3)违农时,数罟入,斧斤入……
孟子的言论是有针对性的。因此,我们可以从“不违农时……斧斤以时入山林”判断,梁惠王平时的为政可能是不注意老百姓的生产。可能会因战争、修城池、建筑宫殿等随时拉“民”去服劳役,从而影响农时。结果,弄得百姓食不得其饱,住无其房,葬无其棺。这样的环境,不适合人们生存发展。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丰收的年月,粮食吃不完,政府没能以合理的价格收购粮食,而把粮食给猪狗吃掉;遇上荒年,饿殍遍野,政府却不能够施行“发”的制度,把粮食以平价卖给百姓赈灾。百姓死了,却怪罪年成不好。
2.(1)王道之始,主要解决了生和死的问题,即“养生丧死无憾也”。“饮食宫室所以养生,祭祀棺椁所以送死,皆民所急而不可无者。今皆有以资之,则人无所恨矣。”
活着的物质基础是吃和住。死更是大事,“死生亦大矣”,解决好死的最基本条件是能够入土为安,入土需要棺椁。颜回死后没有棺椁,其父亲希望孔子把车卖了给颜回购置棺椁。可见死有棺椁,对那时的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2)王道之成,不但解决了生死问题,还要使百姓懂得孝悌,老人可以过上比较好的生活——衣帛食肉。孟子尤其强调年龄问题——五十者、七十者、颁白者。可见“王道之成”更强调老年人的“老有所养”。要“老有所养”,物质是基础,但更需“申之以孝悌”,“申”,是反复叮咛的意思,可见孝悌才是重中之重。这与儒家思想对孝悌的重视是一脉相承的,因为孝悌是“仁之本”,孝悌而“好犯上,未之有”,不犯上,自然安定了。另外,民老有所养,没有后顾之忧,这是令人向往的。就是现今社会,我们也在努力朝这个方向发展——我们现在仍不断建立和完善养老、医疗等各种保障制度。当今没有后顾之忧的工作总是令人向往的,比如我们渴望退休后有退休金,生病了有医疗费补助等。自然,没有后顾之忧的国家,谁不愿意去呢?所以,孟子的“王道之成”,表面上强调的是“孝悌”,使老人享受到好处,实际上它恰恰有利于“民加多”。这与孔子“修文德以来之”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3.有两种可能。
会采纳孟子的建议。
(1)孟子说得很有道理,说梁惠王与邻国本质相同就“以战喻”,既形象生动又含蓄,很有说服力,梁惠王能够认真听取孟子的建议。
(2)孟子是顺着梁惠王的思路提的建议,“民加多”是梁惠王最迫切的愿望。孟子在讲述“王道之始”的三条措施和“王道之成”的四条措施时,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让人不得不相信按孟子所说的去做是能够“使民加多”的。
(3)孟子描绘的政治蓝图比较诱人,同时又有对比(罪岁,则民不至;爱民,则民至),所以梁惠王应该会采纳孟子的建议。
不会采纳孟子的建议。
(1)梁惠王希望“民加多”的愿望虽然比较迫切,但他或许没有耐心施行孟子所讲的措施。
(2)当时的形势,容不得梁惠王按孟子的建议行事。
4.(1)孟子的“仁政”思想即“爱的政治”,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分,相当于现在“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既注重“物质文明”建设,也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符合时代潮流。
(2)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正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当今社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
(3)“检”“发”制度,体现的是“民本”思想,这些措施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粮食危机仍有重大借鉴意义。
(4)孟子非常强调“老有所养”,对当今社会如何做好老年人的生活安置工作,也有重大的启示。
【课堂练习】
1.A 解析:B项,“庠”应为xiáng;C项,“莩”应为piǎo;D项,“衣”当动词用,应读yì。
2.D 解析:A项,“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B项,“加”,更加;C项,“鼓”,动词,敲鼓。
3.D 解析:A、B、C三项为名词用作动词,D项形容词用作动词。
4.C 解析:A项中“也”表句中停顿;B项中“也”表疑问语气;D项表祈使语气;C项和题干中的“也”均表肯定。
5.C 解析:②③④⑧都为代词,①⑤为结构助词,⑥为音节助词,⑦⑩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6.D 解析:“发”是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7.D 解析:①读“cù”,密;②读“shù”,几;③读“shuò”,屡次,多次;④读“shù”,几;⑤读“shù”,定数。
8.A 解析:A项,都为尽,完;B项,前者为耽误,后者为夺取;C项,前者为开仓赈济百姓,后者为发作;D项,前者为兵器,后者为兵法。
9.(1)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2)如果做到了这些却不能称王,这种情况是从未出现过的。
(3)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10.C 解析:憾,应为“遗憾,不满意”。
11.B 解析:第③句实际上是批评狂放之人的。
12.A 解析:万章只是不解,并没有认为是错误的。
13.(1)非难他却举不出错误,责骂他却没有什么可责骂的。他只是混同于流俗,迎合于污世。
(2)道正百姓就会振动起来;老百姓振作起来,就没有邪恶了。
参考译文:
万章问道:“孔子在陈国说:‘为什么不回去呀!我的门徒志大狂放简慢,进取不忘根本。’孔子在陈国,为什么思念鲁国的狂放之士?”孟子说:“孔子说过:‘遇不到言行中庸之士同他交往,一定能(结识)狂放之人和狷介之士吧!狂放的人能进取,洁身自好的人有不做的事情。’孔子难道不想结交中庸之士吗?不一定能得到,所以只想那次一等的人。”
“请问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作狂放的人?”答道:“像琴张、曾晳、牧皮这样的人,就是孔子所说的狂放的人了。”“为什么说他们是狂放的人呢?”回答说:“他们志向远大说话夸张,总说:‘古代的人!古代的人!’考察他们的行为,却不能跟语言相符。狂放的人又不能得到,就想得到不屑于做不干净的事的人而跟他交友,这就是狷介之士,这又是次一等的了。孔子说:‘经过我的大门却不进入我的屋子,我不对他不满意,那只有好好先生吧!好好先生,就是残害道德的人。’”
问道:“什么样的人就可以称他好好先生呢?”回答说:“(好好先生批评狂放之人说)‘为什么这样志高言大呢?话语不照应行为,行为不照应话语,就只说‘古代的人,古代的人!(又批评狷介之士说)行为为什么这样孤独冷落?(又说)生在这个社会,为这个社会做事,能好一些就可以了。’油滑玲珑献媚世人的人,这就是好好先生。”
万章说:“全乡的人都叫他老好人,他也无处不表现出是个老好人,孔子认为他是残害道德的人,为什么呢?”回答说:“非难他却举不出错误,责骂他却没什么可责骂的。他只是混同于流俗,迎合于污世。居家好像忠厚诚实,行动好像方正纯洁,众人都喜欢他,自己也认为做得正确,但不能进入尧舜的道德规范,所以是‘残害道德的人’。孔子说过:厌恶似是而非的东西,厌恶狗尾草,怕它弄乱了禾苗;厌恶巧言谄媚,怕它弄乱了道义;厌恶夸夸其谈,怕它弄乱了诚实;厌恶郑国音乐,怕它弄乱了雅乐;厌恶紫色,怕它弄乱了红色;厌恶好好先生,怕它弄乱了道德。君子(使一切事)回到正道罢了。道正百姓就会振作起来;老百姓振作起来,就没有邪恶了。”
14.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是性格锐利、强悍的孟子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时爆发出的,它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7
(共12张PPT)
8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切实掌握“加”“鼓”“直”“王”等文言实词及“以”“之”等文言虚词与判断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特殊句式。
2.过程与方法:交流合作质疑,教师适当点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把握梁惠王与孟子对“民”认识的不同,基本把握孟子的经世济民思想。
孟子名 ,字
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 并尊称他为 ,
《孟子》是记录孟子
、 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

子舆
战国
孔孟
亚圣
仁政
民贵君轻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各国诸侯合纵连横,互相攻伐,杀人盈野,社会紊乱,诸侯间的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人民徭役繁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孟子提出了“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张,想以此达到统一全中国的目的。魏国在战国初期曾经是军事强国,但是在梁惠王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在内忧外患中,连都城都由安邑迁到了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孟子应邀来到魏国,魏王向孟子请教救国治国之策,本文记载的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多次谈话中的一次谈话。
写作背景
梁惠王心中的“民”和孟子心中的“民”有何不同?
文本探究
梁惠王心中“民”的范围有限的,概念是模糊的,是“小民”、“寡民”, 只是适合作战的“民”,是青壮年,他保的也只是适合行军的壮“民”。孟子心中的“民”要比梁惠王心中的“民”范围要广,概念要清。孟子明确提出“五十者”“七十者”以及“黎民”等概念,具体而明确。在孟子心中,“民”初步分为“老人”和“青少年”,涵盖了所有的老百姓,是“黎民”“全民”。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它包括哪两个方面?
文本探究
孟子思想的核心是“王道”。 孟子的“王道”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王道之始”与“王道之成”。“王道之始”的标志是“养生丧死无憾”。这意味着活着的人与死去的人都有了归属感。“王道之成”的标志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这意味着通过社会教育,百姓特别是老人这一弱势群体他们生活质量提高,幸福指数增大。
孟子可以跟梁惠王直接讲自己的政治思想主张,为什么还要用“战喻”?
文本探究
孟子听了梁惠王的言论,了解到梁惠王的困惑与顾虑,立刻明白梁惠王的政治目的在于富国强兵,梁惠王尽心于民无外乎就是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在这一点上,他与其他各国都是一样的。孟子同时又意识到在当时诸侯战乱频仍的时代,每个诸侯国都逃不出争霸角逐的格局。战争是当时君王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或者说就是一个热门话题。孟子自然也不能离开战争这个话题而言其他。拿战争打比方说事再妥当不过了,他能激发梁惠王听的兴趣。这是其一。其二,“战喻”可以直捣问题的实质。
透过文本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孟子?
拓展升华
孟子义无反顾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论点,敢于藐视神圣君权,骂桀纣是“一夫”,骂五霸及今之诸侯是“罪人”,骂大臣是“民贼”,骂把人民推向战争是“殃民”。 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的表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辞严,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的宏愿伟志;对时事的论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谈,又尖锐驳斥,辛辣讽刺,展示出一个聪明机智、狂放不羁、豪爽直率、泼辣大胆、爱民重民、肩担天下、无畏无私的政治家、论辩家的形象。
孟子的仁政思想对我们当代有什么启发?
拓展升华
(1)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3)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4)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5)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总 结
   读《寡人之于国也》,我们读到那颗博大仁爱的心,它闪烁着人性的光芒。读《寡人之于国也》,我们读出“千年亚圣”孟子的思想精髓,他凿凿言辞中浸染着“经世济民”的社会立场。我们读经典,感受到古圣人那穿梭历史夜空的灵魂。他在人类的头顶周旋,用犀利的目光逼视着后人向人性看齐,向道德看齐。
作业
1.背诵课文中从“不违农时”到“未之有也”的内容。
2.请你学习孟子的劝说艺术,写一篇劝说论文,劝劝那些捕杀藏羚羊等珍稀动物的人“放下屠刀”。
(共12张PPT)
8 寡人之于国也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掌握文言字词和文言特殊句式。
2.过程和方法:学生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相互合作交流、质疑问难,归纳整理文言知识,疏通文意,读懂大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初步培养学生“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
①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②直不百步耳。
③涂有饿莩。
④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 通假字
文言知识总结
通“斑”
通“只”,只是,不过
通“途”,道路
通“毋”,不要
(1)数
1、愿得补黑衣之数
2、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4、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5、数罟不入洿池
6、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文言知识总结
2. 一词多义
数目、数量
几、若干
命运
屡次
密、细密
计算
(2)发
1、百发百中
2、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4、野花发而幽香
5、主人忘归客不发
6、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7、发其志士之悲哉

文言知识总结
2. 一词多义
发射
征发、派遣
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花开
出发
发出
发出、抒发
(3)胜。
1、驴不胜怒,蹄之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日出江花红胜火
5、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文言知识总结
2. 一词多义
承受

胜利
超过
优美的
①树之以桑
②五十者可以衣帛
③然而不王者
④王无罪岁
⑤谨庠序之教
⑥填然鼓之
3. 词类活用
文言知识总结
名词作动词,种植
名词作动词,穿
名词作动词,称王
名词作动词,归罪,归咎
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名词作动词,敲鼓
①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②非我也,岁也
③树之以桑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⑤未之有也
4. 特殊句式
文言知识总结
判断句
判断句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假如时光倒流,我们又回到了孟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并且你就是当时的一个小民,你愿意往梁惠王那里跑吗?为什么呢?
文本探究
可能少数人愿意往梁惠王处跑:梁惠王移民移粟,似乎比邻国之君更关心百姓的生死。
也可能多数人不愿意往梁惠王处跑:(1)河内凶,移民、移粟。(2)王好战。(3)违农时,数罟入,斧斤入……(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罪岁。 
在你看来,梁惠王会采纳孟子的建议吗?为什么?
文本探究
1.会采纳孟子的建议:(1)孟子说得很有道理,使用形象生动又含蓄的比喻(2)孟子是顺着梁惠王的思路提的建议,说理时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3)孟子描绘的政治蓝图比较诱人,同时又有对比。
2.不会采纳孟子的建议:(1)梁惠王或许没有耐心施行孟子的建议。(2)当时国际形势,容不得梁惠王按孟子建议行事。
孟子的思想对现在的中国乃至世界有用吗?
拓展升华
(1)孟子的“仁政”思想相当于现在“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既注重“物质文明”建设,也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非常先进。(2)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正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当今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3)“检”“发”制度,体现的是“民本”思想,这些措施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粮食危机仍有重大借鉴意义。(4)孟子非常强调“老有所养”,对当今社会如何做好老年人的晚年安度工作,也有重大的启示。
作业
1.文言知识查缺补漏,再做整理。
2.课外对比阅读《孟子见粱襄王》,谈一谈你对孟子提出的“保民而王”思想的理解,不超过300字。
8 寡人之于国也

学习目标
1.掌握“加”“鼓”“直”“王”等文言实词和“以”“之”等文言虚词及判断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特殊句式。
2.通过把握梁惠王与孟子对“民”认识的不同,基本把握孟子的经世济民思想。
自主认知
一、知识链接
孟子的名言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4.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7.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8.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9.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10.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二、整体感知
1.梁惠王心中的“民”和孟子心中的“民”有何不同?





2.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它包括哪两个方面?



3.孟子可以跟梁惠王直接讲自己的政治思想主张,为什么还要“以战喻”?



三、知识整理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通   ?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    ?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通   ?
(4)直不百步耳    通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
(1)树之以桑(              )
(2)五十者可以衣帛(              )
(3)然而不王者(              )
(4)王无罪岁(              )
(5)谨庠序之教(              )
(6)填然鼓之(              )
3.指出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
(1)是亦走也(              )
(2)非我也,岁也(              )
(3)非我也,兵也(              )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
(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
(6)申之以孝悌之义(              )
(7)树之以桑(              )
(8)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              )
(9)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
(10)未之有也(              )
(11)何也(              )
(12)弃甲曳兵而走(              )
4.解释多义词。
(1)数
①愿得补黑衣之数(              )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⑤数罟不入洿池(              )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
(2)直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              )
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
(3)发
①百发百中(              )
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
⑤主人忘归客不发(              )
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
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
(4)兵
①非我也,兵也(              )
②穷兵黩武(              )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
④草木皆兵(              )
(5)胜
①驴不胜怒,蹄之(              )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
5.相关成语或名句积累。
(1)成语释义
①五十步笑百步:?
②弃甲曳兵:?
③涂有饿莩:?
(2)名句积累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
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申之以孝悌之义,      。?
四、质疑问难
通过预习本文,你有什么问题,请写在下面。


合作探究
1.通过文本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孟子?




2.孟子的“仁政”思想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课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河东凶亦然     ②填然鼓之
B.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②弃甲曳兵而走
C.①邻国之民不加少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D.①则移其民于河东 ②寡人之于国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均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B.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D.令初下,群臣讲谏,门庭若市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无失其时      时:时节。
B.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陈述。
C.斯天下之民至焉 斯:那么。
D.勿夺其时 夺:夺取。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君主自称。
B.河东凶亦然 河东:河流东岸。
C.申之以孝悌之义 孝悌:孝顺长辈,尊爱兄长。
D.谨庠序之教 庠序:指学校。
5.下列各句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句是(  )
A.树之以桑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五亩之宅
B.王道之始也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鸡豚狗彘之畜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刑人如恐不胜
B.①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②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C.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②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D.①非我也,兵也
②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8.下列各句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C.谨庠序之教
D.非我也,兵也
9.下列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如果想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必须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用不尽。
B.孟子认为,让百姓在住宅场地上栽种桑树,畜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
C.对于社会混乱、哀鸿遍野的局面,不加以改变,却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无异于拿刀杀人却归罪于兵器。
D.选文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①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②往焉,雉兔者③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④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⑤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注:①囿(yòu):天子诸侯养禽兽的地方。②刍荛者:这里指割草打柴的人。③雉兔者:这里指猎人。④郊关:国都之外百里为邻,郊外有关。⑤阱:名词用作动词,设置陷阱。
10.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之囿方四十里      方:方圆。
B.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诸:兼词,相当于“之乎”。
C.问国之大禁 禁:禁止。
D.不亦宜乎 宜:合适,适宜。
1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雉兔者往焉 然力足以至焉
B.若是其大乎 吾其还也
C.民犹以为小也 引以为流觞曲水
D.于传有之 邻国之民不加少
12.孟子主要通过什么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13.翻译句子。
(1)若是其大乎?


(2)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四)语言运用
14.将下列各句排成通顺连贯的一段话(只排序号)。
①他的抱负并没有实现,晚年退居讲学,跟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序《诗》《书》,述仲尼之意”,撰写了《孟子》。
②他幼年丧父,家庭贫困。
③跟孔子差不多,他曾游说各国诸侯,以推行自己的主张。
④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
⑤但当时诸侯各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武力攻伐。
⑥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⑦因此他推行的“仁政”学说跟各国国君都不合拍,被认为迂阔而不切实际。
?
参考答案
【自主认知】
整体感知
1.梁惠王心中“民”的范围是有限的,概念是模糊的,是“小民”“寡民”,只是适合作战的“民”,是青壮年,他保的也只是适合行军作战的壮“民”。孟子心中的“民”要比梁惠王心中的“民”范围要广,概念要清。孟子明确提出“五十者”“七十者”以及“黎民”等概念。在孟子心中,“民”初步分为“老人”和“青少年”,涵盖了所有的老百姓,是“黎民”“全民”。
2.孟子思想的核心是“王道”。孟子的“王道”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王道之始”与“王道之成”。“王道之始”的标志是“养生丧死无憾”。这意味着活着的人与死去的人都有了归属。“王道之成”的标志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这意味着通过社会教育,百姓特别是老人这一弱势群体生活质量提高,幸福指数增大。
3.孟子听了梁惠王的言论,了解到梁惠王的困惑与顾虑,立刻明白梁惠王的政治目的在于富国强兵,梁惠王尽心于民无外乎就是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在这一点上,他与其他各国的君王都是一样的。孟子同时又意识到在当时诸侯战乱频仍的时代,每个诸侯国都逃不出争霸角逐的格局。战争是当时君王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或者说就是一个热门话题。孟子自然也不能离开战争这个话题而言其他。拿战争打比方说事再妥当不过了,他能激发梁惠王听的兴趣,这是其一。其二,“战喻”可以直捣问题的实质。
知识整理
1.(1)“无”通“毋” (2)“颁”通“斑” (3)“涂”通“途”,“莩”通“殍” (4)“直”通“只”
2.(1)名词用作动词,种植 (2)名词用作动词,穿 (3)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4)名词用作动词,归罪,归咎 (5)形容词用作动词,认真从事 (6)名词用作动词,敲鼓
3.(1)~(5)判断句。(6)~(9)状语后置句。(10)宾语前置句。(11)~(12)省略句。
4.(1)①数目、数量 ②几、若干 ③命运 ④shuò,屡次 ⑤cù,密、细密 ⑥shǔ,计算 (2)①与“曲”相对,不弯曲 ②仅、只 ③价值 ④径直、直接 (3)①发射 ②征发、派遣 ③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④花开 ⑤出发 ⑥发出 ⑦发出、抒发 (4)①兵器 ②兵力 ③军队 ④士兵 (5)①承受 ②尽 ③胜利 ④超过 ⑤优美的
5.(1)①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讥笑别人。②丢弃铠甲,拖着兵器,形容打败仗逃跑时十分狼狈的样子。③路上有饿死的人。涂,同“途”,道路。饿莩,饿死的人。形容民不聊生或大灾大难后的景象。
(2)①数罟不入洿池 材木不可胜用也 ②鸡豚狗彘之畜 谨庠序之教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合作探究】
1.(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变化,民主观念抬头,百家争鸣兴起。当时孟子就义无反顾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点,敢于藐视神圣君权,骂桀纣是“一夫”,骂五霸及诸侯是“罪人”,骂大臣是“民贼”,骂把人民推向战争的人是“殃民”。)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的表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辞严,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对时事的论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谈,又尖锐驳斥,辛辣讽刺,展示出一个聪明机智、狂放不羁、豪爽直率、泼辣大胆、爱民重民、肩担天下、无畏无私的政治家、论辩家的形象。
2.(1)人不能肆意破坏自然平衡,而是要尊重大自然的规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3)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4)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5)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课堂练习】
1.C 解析:A项,①代词,这样;②助词,形容词词尾。B项,①连词,表示转折关系;②连词,表示修饰关系。C项,①②结构助词,相当于“的”。D项,①介词,到;②介词,对于。
2.D 解析:A项,“无罪”是“不归咎”之意;B项,“养生”是“供养活着的人”之意;C项,“河内”指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都与现代汉语的意义不同。
3.D 解析:夺:耽误,错过,失去。
4.B 解析:B项中的“河东”应是“黄河以东的地方”的意思。
5.D 解析:A、B、C三项为状语后置,D项为宾语前置。
6.C 解析:C项的“之”是代词,代这种情况。其他三项中的“之”为助词。
7.C 解析:C项,①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②出发。A项,都译为“尽”;B项,都译为“这”;D项,都译为“兵器”。
8.B 解析:例句与B项均为状语后置句。A项为宾语前置句;C项为省略句,省略主语;D项为判断句。
9.B 解析:这仅仅是“王道之始”的条件,“称王天下”还需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10.C 解析:“禁”为名词,“禁令”。
11.A 解析:A项均为代词,那里。B项前者为代词,代“文王之囿”;后者表商量语气,“还是”。C项前者为动词,“认为”;后者是“以(之)为”的意思,“把……作为”。D项前者为代词,“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后者为结构助词,“的”。
12.孟子是通过百姓对“文王之囿”和“寡人之囿”不同态度的对比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民犹以为小”;“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原因是前者能“与民同之”,后者不能。
13.(1)周文王的园林有如此大吗?
(2)这园林与百姓是共同享有的。百姓认为它小,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参考译文:
齐宣王问道:“据说周文王养鸟兽的园林方圆七十里,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道:“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说:“周文王的园林有如此大吗?”孟子说:“百姓仍然认为它太小。”宣王说:“我的园林方圆四十里,百姓还认为它太大,为什么呢?”孟子说:“周文王的园林方圆七十里,割草砍柴的人可以到那里去,打野鸡野兔的人也可以到那里去,这园林与百姓是共同享有的。百姓认为它小,不是理所当然的吗?我一到齐国边境,先打听到齐国最紧的禁令,然后才敢进入齐国。我听说国都郊区有方圆四十里的园林,如果谁杀死了里面的麋鹿,罪行就跟杀人一样大。那么方圆四十里就是在国中设置的一个大陷阱,百姓认为它太大,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
14.答案:⑥②④③⑤⑦①
解析:可注意孟子从幼年至晚年的顺序,另外注意人物介绍的常规顺序。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