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劝 学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巩固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3.学习议论文比喻论证的写法。
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荀子(约前313—前238),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对立的两派。在宇宙观方面,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利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的口号,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仪以化之”。他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性。荀子既是思想家,又长于文学,在先秦诸子中,他与孟子、庄子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最深。
2.关于学习的名言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3)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4)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林逋《省心录》
(5)顽强而勤勉地钻研,永远可以使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舒曼
自主认知
一、整体感知
1.结合文中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意。
2.收集有关荀子的资料。
二、自练自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槁暴( )( ) 砺( ) 参省( )( )
知明( ) 须臾( ) 跂( )
彰( ) 舆( ) 蛟龙( )
跬( ) 驽( ) 锲( )
镂( ) 螯( ) 鳝( )
2.文言知识检查。
(1)找出各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①君子生非异也( )
②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 )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④其曲中规( )
⑤用心一也( )
(3)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绝
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以为妙绝( )
佛印绝类弥勒( )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
②假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
大臣犯法,无所宽假( )
③望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
先达德隆望尊( )
七月既望( )
(4)文言虚词。
而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吾尝终日而思矣( )
(5)指出句式类型。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6)固定句式
无以至千里( )
三、质疑问难
通过预习本文,你有什么问题?请写在下面。
合作探究
1.文章中关于学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2.讨论课文的第2、3、4三段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怎样展开论述的?
3.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与荀子的“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是否矛盾?
课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槁暴(pù) 锲而不舍(qì) 中绳(zhòng) 忏悔(chàn)
B.蛟龙(jiāo) 省乎己(xǐng) 跬步(kuǐ) 给予(jǐ)
C.磨砺(lì) 驽马(nú) 纤细(qiān) 埃土(āi)
D.肄业(yì) 放肆(sì) 造诣(yì) 莘莘学子(xīn)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 虽:连词,虽然。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致:动词,致使。
C.驽马十驾 驾:名词,马拉车走一天的路程为“一驾”。
D.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跬:数量词,一步。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学不可以已 B.木直中绳,以为轮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二)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5~8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利:对……有利。
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游泳。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一:专一。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7.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也能做到形象生动,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所选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时也需要后天努力。
D.所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9~12题
劝 学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敌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①,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同“缒”zhuì)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②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同“循”)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住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③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④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注:①说:说教。兑:悦。②堇(jǐn):毒草,根有剧毒。③遇合:师徒相遇而和洽。④畏:被拘禁。“无乃畏邪”中的“畏”,躲藏。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彰:彰显、显著。
B.圣人生于疾学 疾:痛恨,厌恶。
C.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 益:更加,越来越。
D.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 释:丢弃、抛弃。
10.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说明“劝学”和“劝师”的一组是( )
A.
B.
C.
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都希望求得“显荣”,而要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
B.作者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尊敬老师。“师尊”是搞好教学的前提,“胜理”“行义”是做老师的要务。
C.文章称颂“忠孝”“显荣”,并把曾点、颜渊和孔子作为尊师的楷模,这些都反映了本文作者的儒家思想。
D.文章提出“圣人生于疾学”,这无疑是对圣人“生而知之”的否定,也给唐代韩愈作《师说》以借鉴作用。
(四)语言表达
13.“请名人代言”是提高公益广告说服力的好方法。下列四则广告标题,如单就文字意义,寻找背景思想相契合的古代名人来代言,则最不恰当的组合是哪个?并说明理由。
(1)请庄子代言“自然就是美”。
(2)请孟子代言“自由无极限”。
(3)请李白代言“祖国山川颂”。
(4)请魏徵代言“执政为民”。
参考答案
【自主认知】
自练自测
1.gǎo pù lì cān xǐng zhì yú qǐ yú xìng jiāo kuǐ nú qiè lòu áo shàn
2.(1)①“生”通“性”,资质,禀赋 ②有,通“又”,再;暴,通“曝”,晒 ③知,通“智”,智慧
(2)①游水 ②向上,向下 ③每日 ④弯曲的弧度 ⑤专一
(3)①横渡/隔绝/到了极点/非常/终止 ②凭借,借助/借/与真相对,假装/宽恕 ③向远处看/盼望,希望/名望/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
(4)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递进/连词,表修饰
(5)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6)“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合作探究】
1.学不可以已。
2.第2段: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得到提高。人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论述了的学习意义。
第3段:首先论述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另外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了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本段说明学习的作用。
第4段:论述了学习是不断积累的过程。说明自身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最后用比喻论证说明积累需专一。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3.两位儒家大师的观点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相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学习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思结合。荀子并没有否定思考,他反对的是学习单靠苦思冥想的方法。他强调利用外界事物,向现实生活学习。他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雄辩地证明了空想不如“善假于物”的学习。荀子把“所学”与“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知识,去改造客观世界。
【课堂练习】
1.B 解析:A项,“锲”应读qiè;C项,“纤”应读xiān;D项,“莘”应读shēn。
2.C 解析:A项,连词,即使;B项,动词,到达;D项,数量词,半步。
3.C 解析:A项,“有”通“又”,“”通“煣”;B项,“知”通“智”;D项,“生”通“性”。
4.A 解析:B项,古义是两个词,以之为,把……制成,今义是认为。C项,古义是托身、存身,今义是托付或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D项,古义是使用心力,今义是集中精力或多用心力。
5.A 解析:“利”应该解释为“使……走得快”。
6.D 解析:两个“焉”都是兼词,相当于“于此”,可译为“从这里”“在这里”。A项,介词,相当于“向”/介词,相当于“比”;B项,代词,“……的人”/助词,表示略作停顿;C项,连词,表并列/连词,“因而”。
7.C 解析:“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错。
8.(1)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更宏大,但是听的人听得特别清楚。
(2)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钳,除了蛇洞和鳝洞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为)心思浮躁。
9.B 解析:疾:勤。
10.D 解析:D项,连词,表目的,来/连词,因为。A项,介词,比。B项,连词,那么。C项,代词,他。D项,连词,来/连词,因为。
11.B 解析:A项,对待老师的态度/强调了圣人的重要性。C项,教师的要务/勤学的目的。D项,尊师的标准/说教者。
12.C 解析:以孔子作为尊师的楷模错误,孔子是受颜渊尊敬的老师。
13.最不恰当的是孟子代言“自由无极限”。理由:孟子思想核心是仁政,并非自由。庄子愤世嫉俗远离官场亲近自然;李白诗篇多是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写祖国山河;魏徵是历史上有名的谏臣忠臣,身居高位却心系天下百姓。
参考译文:先王的政教中,没有什么比孝更荣耀的了,没有什么比忠更显达的了。忠孝是做君主、父母的十分希望得到的东西;显荣是做子女、臣下的十分愿意获得的东西。然而,做君主、父母的却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忠孝,做子女、臣下的却得不到他们所向往的显荣,这是由于不懂得理义造成的。不懂得理义,是由于不学习的缘故。
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而自己又有才能,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不成为圣人的。只要有圣人在,天下就太平安定了。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圣人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
所以,老师施行教诲的时候,也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能接受义理。他们倘若能够接受义理,对他们的教诲就会无不合宜。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能实现,这种情况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而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
努力学习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言语就会被人信从,道义就会被人称述而彰明了。因此,应召去教的老师不可能教化他人,呼唤老师来教的人不可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师不会被人听信,轻视老师的人不会听从教诲。老师如果采用不可能教化他人、不会被人听信的方法去勉强教育人,尽管想使自己的道义得以施行,使自身得以尊贵,不也差得太远了吗?从师学习的凡是处于不可能受到教化、不会听从教诲的地位,自己随意行事,尽管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平安,这就如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进入水中却厌恶沾湿一样,(怎么可能办得到呢?)
凡说教,应该使对方心情舒畅,而不是硬性说教。如今世上说教的人,大多不能使对方心情舒畅,却反而硬性说教。不能使对方心情舒畅,硬性说教,这就如同拯救溺水的人却用石头让他沉下去,如同治病却给病人喝下毒药一样,只会适得其反,社会越发混乱,不肖的君主越发昏乱就都由此产生了。
所以,做老师的要务在于依循事理,在于施行道义。只要事理被依循,道义得以树立,那么老师的地位就尊贵了,王公大人对他们不敢轻慢,即使上至于天子朝拜这样的老师也不会感到羞愧。大凡师徒相遇而和洽的情况不可能一定实现。如果有遗弃事理,抛掉道义,去追求不一定实现的东西,并想要人们尊重他,这不也太难了吗?所以,老师一定要依循事理,施行道义,然后才能尊显。
曾子说:“君子在道路上行走,其中父亲还在的可以看出来,其中有老师的也可以看出来。对那些父亲、老师都不在的,其他人又能怎么样!”这是说侍奉老师就应该像侍奉父亲一样。曾点派他的儿子曾参外出,过了约定的日期却没有回来,人们都来看望曾点说:“怕不是遇难了吧?”曾点说:“即使他要死,我还活着,他怎么敢自己不小心遭祸而死?”孔子被囚禁在匡地,颜渊最后才到,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颜渊说:“您还活着,我怎么敢死。”颜回对待孔子如同曾参侍奉父亲一样。古代的贤人,他们尊重老师达到这样的地步,所以老师尽心竭力地教诲他们。
8
(共12张PPT)
9 劝学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字词句。
2. 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
3. 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国、秦国、楚国,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提出了“人性本恶”的观点,但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性中的“恶”,因此,他特别重视人的学习,重视教育的作用。
解题
劝 学
劝勉学习
荀子以“劝学”为题目,鼓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第2、3、4三段,各从什么角度来论述的?
整体感知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分别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整体感知
①比喻论证
②论证方法灵活
③对偶、排比的使用
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文本探究
“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从“日参省乎己”以及后面的“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德,圣心备焉” 包括未选入本文的语句有“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这些语句可以看出,荀子鼓励人们学习就是让人们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
有人说,“人”实质上是本文反复咏唱的主旋律,透过文字,我们可以发现文中写了哪些人呢?
文本探究
“君子”和“吾”。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善假于物”;吾“尝终日而思”“跂而望”,知道“不如须臾之所学”“登高之博见”,知道“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的效果,是“知假物”的人。但“吾”比“君子”低一个境界。
请把“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两句插到本文各自最适合的段落中去 。
文本探究
“蓬生麻中”点出外部环境,与“善假于物”的“物”是合拍的,而且《劝学》第3段论述“善假于物”的作用,故应放在第3段末尾。第4段中的“积”“锲而不舍”“用心一也”同“惛惛”相呼应,故第2句应放在第4段段尾。
在知识激增的现代社会,我们对于学习的看法有了很大变化。你认为荀子的观点是否过时?有哪些观点需要补充发展?
拓展升华
从一般意义来说,荀子关于学习的观点没有过时,无论是学习的意义和作用,还是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荀子的思想都值得继承和借鉴。当然,时代发展了,他的观点需要补充和发展,如“终身学习”“创造性学习”“合作学习”等等。
总结
本文着重论述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以及学习应持有的正确态度,通篇借助比喻和对比,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既要学其语言,又要学其精髓。不断修养自己的身心,砥砺自己的品格,争取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
作业
1. 根据荀子的《劝学》,写一篇读后感,题目是:学贵有恒——读《荀子·劝学》有感。
2.《劝学》中有这样的文字:“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强调环境对于成功的重要意义,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真的那么重要吗?写一段文字表明你的观点。
(共23张PPT)
劝学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后期赵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出“性恶论”,强调发挥教育和礼法的作用,认为“今之人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认为人和物都可以改变,能改造好,能“知明而行无过”。
“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鼓励”的意思。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鼓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劝
槁 gǎo暴pù 砺lì 参省cān xǐng
知zhì明 须臾yú 跂qǐ
舆yú 生xìng 蛟jiāo 龙
跬kuǐ 骐qí骥jì 驽nú
锲qiè 镂lòu 螯áo 鳝shàn
字词正音
读清句读
①学/不可以已??
②輮/使之然也?
③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⑤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⑥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⑧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⑨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1.虽有槁暴?________通?________意为_______
2.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通______?意为______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_____通?______意为______?
有
“又”
再
本性
生
“性”
智慧
知
“智”
找出下列通假字并释义:
1.非能水也?________作?_____,意为?________
2.上食埃土?________作______,意为________?
3.下饮黄泉________?作?______,意为________?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________?作?______,意为________
词类活用:
游水
名词
动词
名词
名词
状语
状语
向上
向下
名词
状语
每日
5.其曲中规?________作?_____,意为?________
6.用心一也?________作?_____,意为?________
形容词
名词
弯度
数量词
形容词
专一
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以为妙绝
佛印绝类弥勒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一词多义
(横渡)
(隔断)
(到了极点)
(非常)
(终止)
绝
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大臣犯法,无所宽假
借、借用
借助、利用
假装
宽恕
望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远看
盼望、希望
声望
农历十五日
而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并列连词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吾尝终日而思矣
递进连词
转折连词
修饰关系连词
重要文言实词: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介词结构后置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
无以至千里
固定词组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法相同。
再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把握文章结构及论证方法。
合作探究
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
能提高自己
輮木为轮
能改变自己
木直
金利
学习的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提出中心论点:
学不可以已
意义
学习的
能事半功倍
能弥补不足
终日思不如须臾之所学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
登高招,顺风呼
假舆马,假舟楫
君子善假于物
作用
方法和态度
专心
正面设喻
反面设喻
积累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坚持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学
习
的
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由殆”,与荀子的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是否矛盾?
拓展延伸
两位儒家大师的观点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相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学习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思结合。荀子并没有否定思考,他反对的是单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的方法。他强调利用外界事物,向现实学习。他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雄辩地证明了空想不如“善假于物”的学习。苟子把“所学”与“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知识,去改造客观世界”。
拓展延伸
《劝学》的说理性很强,读来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文中所用的喻体基本上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启迪思考。《劝学》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经典篇目。
课文小结
作业
1.从课文中找出几句话作为你学习上的格言,抄在笔记本上,加以体会。
2.自选一题:谈“善假于物”——荀子《劝学》读后感;论“积累”——荀子《劝学》读后感。
9 劝 学
学习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相关链接
1.作者名片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共32篇。大多数是他自己的著作,一部分是他的门人所著。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用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荀子的思想主张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他批判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荀子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说,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物皆可改变。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天下应既用“法”制又兼用“礼”治。
3.荀子散文的特色
《荀子》一书,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荀况学问博通,对过去学者多有批评,长于论辩,故其文多长篇大论,必发挥尽致,畅所欲言而后已。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结构谨严,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如《劝学》比喻层出不穷,前半篇几乎全用譬喻重叠构成,辞采缤纷,对后世影响深远。
自主认知
一、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第2、3、4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的?
2.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二、自练自测
1.给加点字注音。
中( )绳 参( )省( ) 须臾( ) 跂( )望
磨砺( ) 镂( )刻 跬( )步
2.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学不可以已( ) 木直中绳( )
虽有槁暴( ) 金就砺则利(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吾尝跂而望矣( )
声非加疾也( ) 假舟楫者( )
非能水也( ) 而绝江河( )
锲而舍之( ) 蚓无爪牙之利( )
3.指出各句中的通假字。
(1)使之然也 通 ?
(2)虽有槁暴 通 通 ?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 ?
(4)君子生非异也 通 ?
4.解释一词多义。
(1)生
①君子生非异也( )
②蛟龙生焉( )
(2)一
①骐骥一跃( )
②用心一也( )
5.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3)登高而招?
(4)积善成德?
6.判断文言句式。
(1)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
(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7.解释成语。
(1)青出于蓝:?
(2)锲而不舍:?
三、质疑问难
通过预习本文,你还有什么问题,请写在下面。
合作探究
1.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2.有人说,《劝学》具有浓厚的人文特色,从开篇到结尾始终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进行论述,“人”实质上是本文反复咏唱的主旋律,透过文字,我们可以发现文中写了哪些人呢?
3.请把“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两句插到本文各自最合适的段落中去。
课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中绳(zhòng) 槁暴(pù) 磨砺(lì) 以为轮(róu)
B.须臾(yú) 跂望(qí) 靛青(diàn) 参省乎己(shěng)
C.跬步(guī) 蓼蓝(liǎo) 骐骥(jì) 生非异也(xìng)
D.驽马(nú) 蛟龙(jiāo) 镂刻(lǒu) 锲而不舍(qì)
2.对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虽有槁暴(晒) ②(使……弯曲)以为轮 ③吾尝跂(抬起脚尖)而望矣 ④而致(送到)千里
⑤君子生(资质,禀赋)非异也 ⑥非利足(走路)也 ⑦筋骨之强(强壮) ⑧而绝(横断)江河
⑨声非加疾(强,声音宏大)也 ⑩而闻者彰(显著)
A.①②⑤⑥⑦⑨ B.①②③④⑦⑨
C.①③⑤⑦⑨⑩ D.①⑤⑦⑧⑨⑩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5.选出句式相同的一项( )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⑤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A.①③ B.②⑤ C.①④ D.③⑤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须臾:片刻。
B.声非加疾也 疾:强,指声音宏大。
C.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就:就是。
D.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镂:雕刻。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8.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句是( )
A.学不可以已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9.下面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几句,在比较中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B.“登高而招……而绝江河”几句连续设喻,说明借助外物的帮助可以大大提高效率。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说明君子之所以能超越常人,不在于先天素质,而在于后天的学习。
D.“君子生非异也”的观点,是对孔子“上智下愚”观点的批判,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xiǔ,臭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10.下列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编之以发,系之苇苕 系:拴着。
B.而临百仞之渊 临:对着。
C.其渐之滫,君子不近 渐:浸。
D.庶人不服 庶人:“庶”通“无”。无人。
11.下列各句中没有省略介词“于”的一项是( )
A.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C.其渐之滫,君子不近 D.而临百仞之渊
12.下列句子中“焉”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南方有鸟焉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C.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D.犹且从师而问焉
13.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喻人的本性无善无恶,唯在教育与学习,论证教育与学习的重要性。
B.喻人的善恶无常,唯在学习,论证教育的重要性。
C.喻人是可塑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D.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义,强调环境的重要性。
(四)语言表达
14.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古训,它们不仅寓意深刻,而且对人们有警示作用。例如,“学不可以已”的意思是学习不能够停下来,要活到老学到老。这则古训提示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请根据示例向大家推荐一条你最喜欢的古训,要求语言简明、连贯。
(1)我最喜欢的一句古训:?
(2)这句古训的意思是:?
(3)推荐理由:?
(4)这句古训警示人们:?
参考答案
【自主认知】
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2.(1)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的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第2段用了多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3段用了多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4段用了多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十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能使道理说得透彻,具体深入,使人信服。
(2)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的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2、3段是先论证,最后点明论点;第4段则把论点贯串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有变化。
(3)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本文的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行文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体现了荀子文章论证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自练自测
1.zhòng cān xǐng yú qǐ lì lòu kuǐ
2.停止 合乎 通“又” 变得锋利 明达 提起脚后跟 强,指声音宏大 借助 游水 横渡 雕刻 爪子和牙齿
3.(1)“”通“煣” (2)“有”通“又”;“暴”通“曝” (3)“知”通“智” (4)“生”通“性”
4.(1)①通“性”,资质,禀赋,名词 ②生长,动词 (2)①一,数词 ②专一,形容词
5.(1)名词作状语。(2)名词用作动词。(3)(4)形容词用作名词。
6.(1)(2)判断句。(3)倒装句,“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是“中心词+之+定语”模式。
7.(1)靛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2)不断地镂刻。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
【合作探究】
1.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内容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劝学》中未选入教材的语句有“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这些语句也可以证明荀子劝勉人们学习就是让人们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2.“君子”“吾”。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善假于物”;吾“尝终日而思”“跂而望”,知道“不如须臾之所学”“登高之博见”,知道“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的效果,是“知假物”的人,但“吾”比“君子”低一个境界。
3.“蓬生麻中”点出外部环境,与“善假于物”的“物”是合拍的,而且《劝学》第3段论述“善假于物”的作用,故应放在第3段末尾。第4段中的“积”“锲而不舍”“用心一也”同“惛惛”相呼应,故第2句应放在第4段段尾。
【课堂练习】
1.A 解析:B项,“跂”应读qǐ,“省”应读xǐng;C项,“跬”应读kuǐ;D项,“镂”应读lòu,“锲”应读qiè。
2.A 解析:③应为“提起脚后跟”,④应为“到达”,⑧应为“横渡”,⑩应为“清楚”。
3.B 解析:A、C、D三项均属于名词作状语,B项名词用作动词。
4.C 解析:矣:句末语气词。A项,介词,从;介词,向。B项,代词,表示“……的人”;助词,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原因。D项,连词,表示转折关系,但是;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就、于是。
5.C 解析:①④介词结构后置,②宾语前置,③定语后置,⑤判断句。
6.C 解析:就:动词,接近,靠近。
7.D 解析:A项,介词,比;介词,在。B项,代词,代指“轮”;助词,的。C项,连词,就;动词,是。D项,连词,表转折,但是。
8.A 解析:其他三句均为介词结构后置。
9.D 解析:“批判”于文无据。
10.D 解析:庶人:百姓。
11.D 解析:A项,“苇苕”前省略“于”;B项,“麻中”前省略“于”;C项,“滫”前省略“于”。
12.B 解析:A项中的“焉”为兼词,相当于“于此”;C项中的“焉”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D项中的“焉”是代词,代师。例句和B项中的“焉”都是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13.D 解析:其余三项不全面,不准确。
14.(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自己不愿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3)这句古训教育人们要克服自私自利的狭隘思想,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4)要换位思考,尊重他人。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