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师 说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师、从”,虚词“其、之、于”。
2.加强诵读,体会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背诵全文。
自主认知
一、整体感知
1.结合文中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意。
2.收集韩愈有关资料。
二、自练自测
1.常识积累
韩愈,字 ,自谓郡望昌黎,所以世称 ,谥号“ ”,作品集有《 》。他是唐代“ ”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家为 、 、 、 、 、 、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句读( ) 或不焉( ) 经传( ) 近谀( )
老聃( ) 李蟠( ) 苌弘( ) 择师而教之( )
不耻相师( )
三、文言知识梳理
1.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通 ?
(2)或师焉,或不焉 通 ?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古之学者必有师。 ?
(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 ?
(4)吾从而师之。 ?
3.解释下列活用词。
(1)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 )
(2)而耻学于师/则耻师焉( )
4.指出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类型。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3)不拘于时,学于余( )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5)而耻学于师( )
三、质疑问难
预习本文,你有什么疑难问题?请写在下面。
合作探究
1.一代文豪为什么为一个学生写下这篇文章?请从文中找出答案。
2.“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古道”指的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3.教师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从师学习?择师学习应有什么态度?
4.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5.第二段作者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个中心论点的?
课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郯子(tán) 六艺经传(chuān) 贻(yí)
B.句读(dòu) 苌弘(cháng) 聃(rán)
C.阿谀(yú) 授之书(shòu) 蟠(fán)
D.或不焉(fǒu) 谄媚(chǎn) 嗟乎(jiē)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B.不耻相师 师:老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闻:懂得。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C.吾从而师之 D.师不必贤于弟子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A.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5.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9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却,竟然。
B.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C.君子不齿 不齿:不屑与之同列,羞与为伍,意思是看不起。
D.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出人:超过其他人。
7.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A.其皆出于此乎 B.吾未见其明也
C.吾其还也 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9.下列对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习气。
B.文段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
C.文段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
D.文段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0.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为众人师且不敢 且:尚且。
B.独韩愈奋不顾流俗 独:唯独。
C.因抗颜而为师 抗颜:举首仰面,指态度严正。
D.如是者数矣 如是:如果这样。
11.选出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两项( )
A.余是以记之 B.木欣欣以向荣
C.愈以是得狂名 D.作《师说》以贻之
12.与“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尝终日而思矣 B.北构而西折
C.择师而教之 D.小学而大遗
1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能表现韩愈冲击时弊的一组是( )
①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②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③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④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四)语言表达
14.下面是海南省居民健康档案建立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简明、连贯,不超过75个字。
参考答案
【自主认知】
自练自测
1.退之 韩昌黎 文 昌黎先生集 古文运动 柳宗元 苏洵 苏轼 苏辙 欧阳修 王安石 曾巩
2.dòu fǒu zhuàn yú dān pán cháng jiāo xiāng
文言知识梳理
1.授 否
2.求学的人 小的方面学习 一般人 从,跟从;而,连词,表顺承
3.(1)以……为师 (2)以……为耻
4.(1)判断句 (2)判断句 (3)被动句 (4)宾语前置句 (5)介宾短语后置句
【合作探究】
1.(1)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2)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3)余嘉其能行古道。
2.(1)古之学者必有师。(2)圣人无常师。
3.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1)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5.纵比:古之圣人——从师 圣益圣
今之众人——耻师 愚益愚
自比:爱其子——择师而教 小学大遗
于其身——耻学于师 未见其明
横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耻相师 其智乃反不能及
通过三组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课堂练习】
1.D 解析:A项,“传”应读zhuàn;B项,“聃”应读dān;C项,“蟠”应读pán。
2.B 解析:师:动词,从师学习。
3.B 解析:A项,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C项,古义:跟从、并且;今义:表结果、目的的连词。D项,古义:不一定;今义:无须,没必要。
4.B 解析:B项和例句中的“师”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A项,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C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D项,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
5.C 解析:C项均为介词,向。A项,第一个“其”为副词,大概,第二个“其”为代词,他们;B项,第一个“则”为就,第二个“则”为却;D项,第一个“乎”为在,第二个“乎”为语气词。
6.D 解析:出人:超出一般人。
7.B 解析:例句和B项均为代词,他,他们。A项,副词,表推测、估计;C项,副词,表祈使;D项,代词,其中的。
8.C 解析:两个“之”均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项,前一个“则”为转折连词,后一个“则”是表承接的连词;B项,前一个“所以”表原因,后一个“所以”是“用来……的”;D项,前一个“于”是对于,介词,后一个“于”是向,介词。
9.D 解析:“得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不对。
10.D 解析:“如是”应为“像这样”。
11.A、C 解析:两个“以”都是介词,因为;B项中的“以”是连词,表修饰;D项中的“以”是连词,表目的。
12.A 解析:例句中的“而”和A项中的“而”都表修饰,B项中的“而”表顺承,C项中的“而”表顺承,D项中的“而”表转折。
13.C 解析:②是当时的社会风气,④韩愈生活的艰辛。
参考译文: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作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您学习的东西。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我竟幸运地被您取法。我估量自己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我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做您的老师呢?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
14.参考答案:居民档案的建立从登记居民个人基本信息开始,逐步完善为家庭基本信息,再汇总为居民健康档案,最后按照新生儿、儿童、成年(孕产妇)和老年四类人群进行分类。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准确、连贯的能力。一要审清题目要求,即根据初步构思框架写一段话;二是充分利用材料,将其体现在语段中;三是注意准确、连贯的要求。
6
(共15张PPT)
11 师说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唐宋八大家
韩 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 洵 苏 轼 苏 辙 王安石 曾 巩
居“唐宋八大家”之首。
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这就明确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比“论”要自由一些。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这类文体。
问题
探究
一、这篇文章为谁而作?
赠给自己的学生李蟠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二、作《师说》赠李蟠的原因是什么?
① 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② 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能行古道
三、古人的从师之道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圣人无常师
师者,所以传道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四、择师的原则是什么?(用原文话回答)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
少,道之所存,师之所
存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
必贤于弟子
五、当时的社会从师风气怎么样?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
正反对比论证
今众人
古圣人
于其子
于其身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耻学于师”
“从师而问”
“愚益愚”
“圣益圣”
择师而教之
耻师
小 学
大 遗
不耻相师
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批判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观点
1
2
3
课堂小结
全文通过对师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强烈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
拓展延伸
除李蟠外,韩愈此文还送给哪些人的?
耻学于师的士大夫阶层
不尊重老师的现代人
1、背诵全文
2、试说说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
(共29张PPT)
韩 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抗颜:端正容颜。正正经经地做起老师来了。
指点使眼色,拉扯示意,并且添油加醋地污蔑他。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积累文言知识。
2.加强诵读,学习体会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文学常识
《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散文家为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唐代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
——《师说》
学案展示
知识点归纳
掌握下列红色字读音
句读 ( ) 或不焉 ( )
经传( ) 近谀( )
老聃( ) 传道( )
李蟠( ) 苌弘 ( )
无长( ) 择师而教之( )
不耻相师( )
dòu
fǒu
zhuàn
yú
dān
chuán
pán
cháng
zhǎng
jiāo
xiāng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通假字
受,通“授”,传授
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古今异义字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今: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学校教育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普通人 今:很多人
4.吾从而师之
古:是两个词,动词“从”和连词“而”
今:合成一个连词,表示目的或结果
词类活用
1.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不耻相师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被动句
不拘于时
4.介宾后置句
而耻学于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吾师道也
3.吾从而师之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6.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1.名词,老师
2.动词,学习
3.意动用法,以……为师
4.动词,从师
5.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6.名词,军队
一词多义现象
师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吾师道也
3.道相似也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余嘉其能行古道
道理
道理
道德学问
风尚
风尚
道
1.吾从而师之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4.句读之不知
5.填然鼓之
6.蚓无爪牙之利
7.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1.代词,他
2.指示代词,这些,这类
3.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4.宾语前置标志。
5.音节衬字
6.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7.动词,到、往
之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其皆出于此乎
4.其可怪也欤
5.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1.指示代词,那些
2.代词,他们的
3.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4.加重语气
5.自己
其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师不必贤于弟子
3.不拘于时,学于余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从;比
对于
比
被;向
第二课时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古义为“陈述”“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走进文本,合作探究
1.一代文豪为什么写下这篇文章?请从文中找出答案。
(1)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2)不拘于时,学于余。
(3)余嘉其能行古道。
走进文本,合作探究
2.“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古道”指的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圣人无常师
走进文本,合作探究
3.教师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从师学习?择师学习应有什么态度?
(1)作用: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为何从师: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态度: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走进文本,合作探究
4.古人如此重视从师学习,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走进文本,合作探究
5.第二段作者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作者如何论证这个中心论点的?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纵比:古之圣人——从师 圣益圣
今之众人——耻师 愚益愚
自比:爱其子——择师而教 小学大遗
于其身——耻学于师 未见其明
横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其智乃
士大夫之族——耻相师 反不及
通过三组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小结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道理论证)
第二段:论证中心论点(对比论证)
第三段:论证中心论点(举例论证)
第四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和目的。
背诵线索提示
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为何从师(“人非生而知之者”)——
择师的态度(“生乎吾前”)——
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
三组对比(古之圣人从师,今之众人耻学;其身耻师,替子择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新师道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写作缘由。
课堂延伸
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试就这一点谈谈自己的认识。
4.归纳小结
三点崭新的、进步的“师道”思想
◆ 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人人都可以为师,只要具有那样的能力 。
◆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某一方面比我好,在这一方面他就是我的师。
作业
1.背诵全文。
2.这篇文章,作者批判的锋芒直指那些以“士大夫”为代表的耻学于师的人。但通篇文章并没有出现“批判”等这样的字眼,我们怎样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的疾心痛首、批判之情呢?
3.欣赏视频资料:品读韩愈《师说》
11 师 说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文言句式。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自主认知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每自称“祖籍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卒谥“文”,故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在唐代中期统治阶级内部保守派与革新派的斗争中,他的政治态度比较倾向于保守。但他出身于小官吏家庭,加上“三岁而孤”,随兄嫂颠沛流离,到25岁时才登进士第,又经过许多挫折,才得到“试校书郎”这样的小官。其后又屡遭排挤贬斥,直到晚年才做到“吏部侍郎”。因此,他和庶族地主阶层又有思想上和人事上的联系,为他们“鸣不平”,尖锐地揭露士族地主阶层的丑恶腐朽,有“操行坚贞,鲠言无所忌”之称。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关中天旱人饥,他上书请求宽民徭役,免民租税,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令。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遣人自凤翔迎佛骨入宫,他又上书极谏,几乎被处死,后贬为潮州(今广东潮安)刺史。这两件事说明他颇能关心民间疾苦,并能犯颜直谏。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作家和诗人,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古文”的概念是由韩愈提出来的。他所谓的“古文”,是和当时流行的重辞藻、轻内容的骈文相对立的,即奇句单行,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唐初,承六朝之弊,文风浮靡,言之无物,虽有陈子昂、李华、独孤及、肖颖士、梁肃等人反对,但效果不大。直到韩愈、柳宗元,在创作实践和理论上均有巨大成就,才掀起一场“古文运动”,把文章从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韩愈在文学上的主张和创作实践,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后世称韩、柳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文集》里。
2.写作背景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与韩愈同时代的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以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斗争精神。
二、课前预习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古之学者必有师( ) 或师焉,或不焉( )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小学而大遗( )
无贵无贱( ) 今之众人( )
吾从而师之( )( ) 师道之不传也矣( )
弟子不必不如师( )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作《师说》以贻之( ) 则耻师焉( )
生乎吾前( )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
2.一词多义
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 ②吾师道也( )
③或师焉,或不焉( ) ④吾从而师之( )
⑤巫医乐师百工( ) ⑥十年春,齐师伐我( )
之 ①择师而教之( )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③古之学者( ) 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
⑤句读之不知( ) ⑥蚓无爪牙之利( )
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④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
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⑥其可怪也欤( )
于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
③不拘于时,学于余( )
合作探究
1.这篇文章为谁而作?
2.作《师说》赠李蟠的原因是什么?
3.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
4.古人择师的原则是什么?(用原文语言回答)
5.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观点
1
2
3
拓展延伸
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课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
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传:chuán,流传。
B.作《师说》以贻之 贻:dài,赠送。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dòu,句中的停顿。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谀:rú,阿谀,奉承。
2.选出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
A.或师焉,或不焉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其”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吾未见其明也 B.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其皆出于此乎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闻道有先后 B.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C.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D.师不必贤于弟子
5.下列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唯利是图 D.吾将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6~9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7.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古之人不余欺也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A.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B.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C.对那些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我是无所谓的。
D.那些教孩子的老师,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9.下列对文段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
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D.文段中作者批判反面现象的目的在于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三)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0~13题
送李愿归盘谷序(节选)
韩 愈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俊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10.对下面加点的词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 ②我则行之 ③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④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
A.①与②的“则”相同,③与④的“于”不同。
B.①与②的“则”不同,③与④的“于”相同。
C.①与②的“则”相同,③与④的“于”相同。
D.①与②的“则”不同,③与④的“于”不同。
11.对下列文中四句话的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是指在朝廷做官,掌管人事大权,直接辅助皇帝的人。
B.“才俊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意为团结人才,效法古人,德行高尚,能接受批评意见而不烦恼。
C.“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意为与其当面受到称赞,还不如背后无人毁谤。
D.“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意为想进去而又迟疑不前,想要说话而又不敢讲。
12.对文中的“大丈夫”或“我”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大丈夫”是指那种“奔走于形势之途”为求一官半职而趋炎附势、投机钻营的人。
B.“大丈夫”是指那种“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且美女如云的游手好闲之徒。
C.“我”是“穷居而野处”的山林隐士。
D.“我”是“处污秽而不羞”出淤泥而不染的清廉之士。
13.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的是达官贵人,他们深得皇帝宠幸,在朝可发号施令,出外则前呼后拥,居家有美女投怀。
B.第二段写的是山林隐士,他们生活自由自在,不闻世事。
C.第三段写的是为求发达而攀附权贵,不知廉耻的势利小人。
D.李愿通过对三种人的比较,表明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退而归隐的心情。
(四)语言表达
14.以下是某中学庆祝教师节文艺演出的一段主持词。仿照画线部分的句式,在空缺处补写相应的语句。要求:句式一致,字数相等,语意相关。
学生甲:老师,您坚守一方净土,用粉笔书写忠诚,默默无闻;
学生乙:老师,您耕耘三尺讲台, ;?
学生甲: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付出的辛劳;
学生乙: 。?
参考答案
【自主认知】
课前预习
1.求学的人/通“否”,没有/用来……的/小的方面/无论,不分/一般人/从,跟从/而,并且/风尚/不一定/普遍/赠送/以……为耻/相当“于”,在/圣人(名词)/圣明(形容词)
2.师 ①老师 ②学习 ③从师 ④以……为师 ⑤有专门技艺的人 ⑥军队
之 ①代词,指孩子 ②这类,这些 ③的 ④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宾语前置标志 ⑥定语后置标志 ⑦到,去
其 ①代词,他 ②他的 ③那些 ④大概,表猜测 ⑤他们的 ⑥那
于 ①对于 ②比 ③被/向
【合作探究】
1.“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看出,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
2.三个原因:①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②他不拘于时,学于余;③能行古道。
3.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且无常师。
4.择师的原则:①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②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5.①社会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 ②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观点
1 今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古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
2 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 小学
于其身 耻师 大遗
3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拓展延伸】
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两种人:
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其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
一千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某些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有的学生课堂上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有的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
【课堂练习】
1.C 解析:A项,“传”读zhuàn,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B项,“贻”读yí;D项,“谀”读yú。
2.B 解析:A项中的“不”通“否”,C项中的“受”通“授”,D项中的“知”通“智”。
3.C 解析:A、B、D三项中的“其”都是代词,C项中的“其”是副词,表揣测,大概。
4.D 解析:“不必”古义为“不一定”,今义是“用不着,不需要”。
5.D 解析:D项为被动句,其余三句均为宾语前置句。
6.C 解析:C项,使动用法,例句和其他三句均为意动用法。
7.D 解析:宾语前置句。
8.B 解析:非……者也,否定判断句。
9.D 解析: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10.A 解析:①②副词,就。③介词,在。④介词,被。
11.B 解析:大丈夫跟前聚集着很多才能出众的人,论古道今,赞扬大丈夫的美德,这些话叫人听在耳中而不感到厌烦。
12.B
13.D 解析:本文巧妙揭露了官场的丑恶,倾吐了内心的不快,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参考译文:李愿说:“人们称为大丈夫的人,我是了解的。他们把利益恩惠施给别人,名声显扬于当世。在朝廷上参与政事,任免百官,辅佐皇帝发号施令。他们到了朝廷外面,便树起旗帜,陈设弓箭,武夫在前面呼喝,侍从塞满道路,负责供给的仆役各自拿着物品,在路的两边飞快奔跑。他们高兴时就随意赏赐,发怒时就任情处罚。他们跟前聚集着很多才能出众的人,论古说今,赞扬他们的美德,这些话叫人听在耳中而不感到厌烦。那些眉毛弯弯,面颊丰腴,声音清脆,体态美好,外貌秀丽,资质聪慧,起舞时轻薄的衣襟飘然而动,拖着长长的衣袖,白粉搽脸,青黛画眉的女子,在一排排后房中清闲地住着,自恃貌美,忌妒别的姬妾得到宠爱;争着比美,一心要获取主人的怜爱。这就是受到皇帝的知遇,掌握了很大权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啊。我并非厌恶这些而躲开的,只是命中注定而不能侥幸得到啊。
“穷困家居,住在山野,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在繁茂的树下整日悠然静坐,在清澈的泉水里洗涤,保持自身的洁净。从山上采来的果子,甜美可食;从水中钓来的鱼虾,鲜嫩可口。日常作息没有定时,只要感到舒适就安于如此。与其当面受到赞誉,不如背后不受诋毁;与其肉体享受安乐,不如心中没有忧虑。既不受官职的约束,也不受刑罚的惩处;既不问天下的治乱,也不管官吏的升降。这些都是生不逢时的人的所作所为,我就这样去做。
“侍候在达官贵人的门下,在通往地位权势的路上奔走,想要举脚进门却行止不定,想要开口说话却又欲言又止。处于污浊低下的地位而不知羞耻,触犯了刑法而受到诛杀。希冀着获得非分名利的微弱机会,直到老死才罢休。这样的人在为人方面究竟是好呢还是不好啊!”
14.参考答案:①用黑板谱就奉献,任劳任怨 ②诗词歌赋,颂不完您播撒的爱心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