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案及教学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案及教学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08-17 20:51: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角的度量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在学生初步认识角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说明了角的计量单位及其规定,介绍了几个常见的角及其大小关系,呈现了角的度量工具——量角器,并说明了量角器的使用方法. 注重学生使用工具的能力,为后续使用量角器画角做准备.
学情分析
先学之前,学生已经掌握测量线段的方法,知道角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但不知道如何表示它们的大小;先学之后,学生知道角的计量单位,但对其规定可能存在困惑,学生认识了几个常见的角,对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有初步的印象,能初步认识量角器,但在具体测量时,使用方法和读数可能出现错误.
教学目标
1. 知道角的计量单位“度”及其规定,知道直角、平角、周角的度数,掌握锐角、钝角的范围,以及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2. 认识量角器,初步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教学重点:知道角的计量单位“度”及其规定,知道直角、平角、周角的度数,会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会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教学过程
引入
提问:
1. 我们已经学习了线段,测量线段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厘米、分米、米等)
这些单位的图形都是什么?(小线段)
用什么工具测量?(刻度尺)
怎么量?(将线段的一个端点与0刻度重合,将尺的一边与线段重合,读出另一端在刻度尺上的度数)
2. 我们还学习了角,角是怎么形成的?
一点引出两条射组成角;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成角.
3. 我们已经知道了度量线段的单位、使用的工具、测量的方法,那么角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 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由线段的度量引发学生思考角的度量的思考,渗透类比的思想,引出课题.
探究
(一)书中学
1. 读一读
阅读课本P82,思考:
(1)角的计量单位是什么?它是怎样规定的?
(2)你认识了哪些角?它们之间的有怎样的大小关系?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本圈划知识点,思考、回答出示的问题
教师活动
出示媒体展示角的度量单位的规定方法
出示媒体展示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成角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知识点:
1周角=360°,1平角=180°,1直角=90°
设计意图:解决角的度量单位及其规定这一问题,认识几个常见的角。借助圆形教具引发学生对多样化的规定的思考。展示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逐渐形成锐角、直角、钝角、平角以及周角,对角的概念有进一步的理解.
2. 练一练
在钟面上,
几时,时针和分针成直角?A. 3:00 B. 12:00 C. 4:00 D. 9:30
(2)几时,时针和分针成平角?A. 9:00 B. 12:00 C. 6:00 D. 7:30
(3)几时,时针和分针成钝角?A. 1:00 B. 10:00 C. 6:10 D. 7:30
学生活动
(1)完成练习并提交
(2)交流错误较多的题,借助解题释疑独立纠错
教师活动:
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选择错误较多的题请学生交流
发送批改结果及解题释疑给学生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生活的角,以及一组练习帮助学生建立的角的表象,在知道这些常见的角的基础上加以应用.
(二)做中学
读一读 做一做
阅读课本P83,思考:
(1)量角的工具是什么,它由哪些部分构成?
(2)怎样量角?
做一做:量出下图中各个角的度数.
∠1=___________ ∠2=__________ ∠3=_________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本圈划知识点,思考出示的问题
(2)尝试测角的大小,与组内的同伴核对角的度数,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3)解决测量过程中的问题,小结测量方法
教师活动
(1)出示媒体展示量角器的构成;
(2)指导学生讨论,如果出现错误,组织讨论进行纠正.
设计意图:学生认识量角器,尝试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初步解决测量过程中的一些常见问题,获得使用量角器的方法.
想一想
课后回家自学,大于180°小于360°的角叫做什么角?∠4怎么测量?
∠4=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分层练习,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进一步学习研究.
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单位
工具
测量方法
线段
“小线段”
刻度尺
点对点、边对边(重合);读数

“小角”(圆周的1/360)
量角器
点对点、边对边(重合);读数
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组成角 1周角=360°,1平角=180°,1直角=90°
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成角
教学反思
遵循后“茶馆式”教学的理念,即“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在设计教学时灵活采用“书中学”与“做中学”两种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教材和操作实践来掌握角的度量单位和测量方法,通过独立尝试测量、小组交流解疑和全班释疑,来解决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和遇到的困难。教师只在适当的时机加以点拨。
本节课利用平板电脑使用了习题反馈的功能,学生完成练习后系统可以自动统计正确率,教师选择错误较多的题全班交流,教师还可以知道哪些同学做错了,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问。系统发送批改结果给学生以后,学生可以通过释疑的功能自学独立纠错,修改解答后再次提交,及时检测学生独立或合作解疑的成效,提升了课堂的效率。这一功能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探索应用。
在使用量角器量角的环节,考虑到量角器只是一种工具,探究工具的形成过程意义不大,因此在如何度量角的问题上,没有采用传统的探究的方式,而是请学生阅读教材,看懂操作方法以后,直接操作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事实上,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阅读教材、独立尝试和相互交流学会量角器的使用方法。值得改进的是量角的本质是角与角的重合、对量角器的构成方面本节课较传统的教法而言强调得还不够。此外,当学生出现了除教材上出现的方法外的其他测量方式后,本节课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一步讨论,实际上也可以得到角的度数,对于能力强的学生可进一步引导其进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