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9单元 第1课时 数学广角——集合 人教新课标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9单元 第1课时 数学广角——集合 人教新课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08-18 20:33: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时 数学广角——集合
?教学内容:教材第104页例1,第105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全过程。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读集合圈中的信息,会按条件填写集合圈,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感知韦恩图的产生过程。
?教学难点:让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活动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1.课件出示问题,学生思考。
预设:中间的爸爸,既是儿子的爸爸,又是爷爷的儿子,是一个人,两种身份。其实他们只有三个人,所以买三张电影票就能顺利进入电影院。
2.师:上面的问题存在重复现象。重复又可以说成重叠,生活中重叠的现象有很多,数学中我们也叫集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集合问题。(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课件出示例1统计表。
1.师:三(1)班选出9人参加学校的跳绳比赛,又选出8人参加踢毽比赛。参加两项比赛的一共有多少人?
预设:8+9=17(人)
师:同意吗?一定吗?
预设:学生发现两项比赛有重复的人。
2.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参加两项比赛的一共有多少
人”的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收集不同的想法。
3.汇报交流:
预设:连线法、姓名枚举法、用图形表示等。
4.对比分析,介绍韦恩图。
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收集不同的想法。学生可能有多种表示方法,只要合理都要予以肯定,但要注意优化、对比,逐步让学生体会韦恩图的简洁性。
课件出示教材第104页韦恩图,教师和学生一起填一填。
小结:在数学上,我们把参加跳绳比赛的学生看作一个整体,叫做一个集合;把参加踢毽比赛的学生看作一个整体,也是一个集合。
(2)观察韦恩图,思考:中间重叠的部分表示的是什么?
预设: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即既参加跳绳比赛又参加踢毽比赛的学生。
(3)介绍用韦恩图表示集合的运算。
师: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解答?(学生独立解决后,小组内交流)
预设:9+8-3=14      9+(8-3)=14
8+(9-3)=14 6+3+5=14
让学生通过图示与算式结合进行表达,让学生在韦恩图上指一指,它们求出的是哪一部分;指一指算式中每一步表达的是哪一部分,如“8-3”和“9-3”。
5.比较辨析,体会基本方法。
(1)比较各种计算方法,理解虽然具体列式方法不同,但都解决了问题。
(2)重点说一说9+8-3=14这一算式表达的含义。
三、反馈测评,知识应用
基础练习
1.完成教材第105页做一做第1题。
交流填写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处理预设:课件出示大雁游泳的照片,明确大雁既会飞又会游泳。
2.完成教材第105页做一做第2题。
(1)学生先独立完成,再汇报交流。
(2)你是用什么方法解答第(1)题的?要注意什么?(圈出重复的姓名,再数出来。要认真仔细找,不要漏掉)
(3)第(2)题求什么?怎样解答?
拓展练习
完成教材第105页思考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集合
9+8-3=14      
9+(8-3)=14
8+(9-3)=14      
6+3+5=14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中展开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集合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识,学生很难想到用两个抽象的集合圈来表示两组数据之间的关系。所以解读韦恩图,理解图中每一部分的含义尤为重要,特别是对照韦恩图列出算式的过程,就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