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认识四边形
?教学内容:教材第79页例1、做一做及第81页练习十七第1题。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2.通过画一画、找一找、围一围、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
3.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直观感知四边形,总结四边形的概念,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学习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三角尺、直尺、钉子板、剪刀、装好各种图形的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课件出示例1)让学生从图片中找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
师: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图形家族中的四边形。(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展示交流
1.初步认识四边形。
(1)让学生画出想象中的四边形。
学生任意画四边形,教师巡视并适当指导。
(2)展示学生画的四边形。
观察:大家画的四边形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预设:四边形都有4条直的边,都有4个角。
(3)再次出示例1,让学生找出哪些是四边形并说出理由。
小结:四边形的特征:有4条直的边,有4个角。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在多种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四边形概念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作准备。
2.动手操作,进一步认识四边形。
(1)学生根据想象,动手在钉子板上围一个四边形,然后选出不同的四边形加以展示。
(2)摸一摸:结合四边形的特点,在学具袋中找出四边形,摸一摸它的四条边和四个角。
(3)剪一剪:剪出2个不同的四边形。
(4)画一画:在教材第79页的点子图上画出几个不同的四边形。
3.学生说说生活中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四边形。
三、反馈测评,巩固新知
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
进一步巩固对四边形特征的认识。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四边形
四边形的特征:有4条直的边,有4个角。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操作性很强的课,课堂上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如画一画、找一找、围一围、剪一剪、说一说等。学生从活动中理解并归纳出四边形的特征,培养了他们的空间观念,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
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集体备课
教材解读
本单元内容分三部分编排。第一部分主要教学四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名称、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第二部分主要教学周长的含义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第三部分教学如何运用四边形及周长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并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加强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材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并掌握图形的特征,逐步概括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注重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探索一般图形周长的求法时,学生经历周长求法的知识形成过程,认识到周长是可以测量的,同时感受“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教材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后,在练习中安排了大量来自于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广泛应用,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探索图形的特征,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本单元的难点是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师应关注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推导,注重动手操作和动态演示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活动经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经验之谈
1.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教学活动。教材选取了许多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作为教学素材,如测量树叶、数学书、钟面等的周长,量头围、胸围、腰围,给正方形桌布缝花边,给多盒保鲜膜捆胶带怎样最节省等。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并且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应用意识。
2.重视几何探索过程,为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创造机会。教材在提供大量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时,采取了许多活动化的呈现方式,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参与教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地思考和推理、交流,发展空间观念。
3.了解教材编排特点,恰当把握教学要求。学生对一些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本单元对四边形、周长等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因此教师要恰当把握教学要求,防止任意拔高要求,或者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公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