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 时、分、秒的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7页第5题,第8页第9~1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时间的长短。
2.通过练习,会计算经过的时间,能根据经过的时间推算开始或结束的时刻。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时间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明确目标
师: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时间单位“时”“分”“秒”,回忆一下,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师生一起梳理)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练习,看谁掌握得最好。
二、基础练习
1.课件出示相关习题,学生解答。
2.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10题。
让学生读出秒表所记录的时间长短,结合生活经验,比较、判断并连线。
三、知识应用
1.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9题。
重点理解“晚点”的意思,可以解释为“迟到”,“要晚点25分钟”就是“要经过25分钟后到达”;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求9:15经过25分钟后的时刻。
2.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11题图表。
师:观察图表,你从中知道了什么?根据题目的要求同桌之间互相讨论。
(1)上午第一节课用了40分钟。(怎样计算)
(2)上午10:02同学们在做眼保健操。
(3)“你最晚什么时候从家里出发?”的含义要重点说一说,理解了再解答:揭示从7:40减去10分钟。
四、拓展延伸
师:如果下午是2:20上课,按上午的时间安排,请同学们自己填一填下午各种活动的时间。(课件出示)
五、课堂小结
1.本单元中你对哪些知识掌握最好?哪些知识还需要加强?
2.课后作业: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情况,安排周末时间表,从早上起床开始,到晚上睡觉结束,完成后在班级中展示,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板书设计
时、分、秒的巩固练习
?教学反思
本节练习课,让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进一步巩固时、分、秒的相关知识。通过自主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对于练习一的第4、11题,出现了跨时的计算,大多数学生会感到困难,教师要注意指导。
第一单元 《时、分、秒》集体备课
教材解读
本单元是在认识了时、分这两个时间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更小的时间单位“秒”,以及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本单元先安排认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了解1分=60秒,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时、分、秒这三个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再认识计量工具;接着体验时间的长短,建立时间观念并掌握一定的估计方法;最后,解决与时间计算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包括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及计算经过时间和到达时刻或出发时刻。
教材一方面让学生理解时间可度量的属性,掌握时间单位系统及测量工具,另一方面体验并估计时间的长短,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时间概念,也是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学会管理时间的基础。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的长短进行度量;难点是解决与时间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整时”“半时”“几时刚过”“不到几时”几种时刻的说法。心理学研究表明,时间单位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越远,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就越困难。因此,对于“时间”这个抽象的量,学生很难理解并建立概念。首先必须建立一个“标准时间单位”的认识,然后通过“运算”或数出要估计的时间段中包含多少个标准的时间单位,以此来估计时间,建立时间观念。
经验之谈
1.关注学生认知需求,切实开展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建立对时间单位的准确感知,丰富对时间长短的体验,掌握估计时间的方法。如用多种方式体验:1秒有多长?10秒有多长?15秒有多长?30秒有多长?1分有多长?能干什么……在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估一估时间的长短,多次的估计、调整,让学生形成合理的估计策略。
2.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直观教具的作用,教学时、分、秒之间的关系时,应充分利用钟面对时间“局部周期性”的刻画功能,加强对钟面的观察,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有关时间的计算时,可以通过观察钟面指针转动的区域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引入数轴来直观表示“时间”。
3.注意课内外结合,适当挖掘和拓展教材资源。如“1分有多长”的体验活动,有的体验活动可以在教室里进行,有的不能,要让学生在课内估计,课外实践验证。也可以让学生收集1分、1秒能干些什么的例子;了解一下电视节目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联系学生的作息时间表来认识、计算时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