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秋词》(其一)
《夜雨寄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潼关》
null
课外古诗词诵读
刘禹锡
秋 词(其一)
null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诗人,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有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代表作品有《陋室铭》《乌衣巷》《石头城》《登长安风云楼遥赠乐天》等。
作者简介
朗读节奏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面对秋天就都悲叹冷清萧条,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白鹤推开云层,一飞冲天,我的诗兴也被它带到了碧蓝的天空。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悲叹冷清萧条
春天
推开白云。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蓝天
诗歌大意
秋词(其一)
刘禹锡
本诗前两句是议论,用对比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诗的开头起笔不凡,独具匠心,诗人本要赞美秋天,却从自古诗家词人逢秋而悲落笔,道出了人们对秋天的悲凉心绪。然后再直接赞颂秋高气爽的秋景,一扫过去文人们写秋日的阴冷、苦寒、悲愁之气。结尾句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这里的“引”字,写出似乎是白鹤带着自己的诗情凌空而上,想象奇特,然又颇合情理,也暗示了诗人的凌云壮志。
诗歌赏析
这首诗中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的情绪和豪迈之情。
诗歌赏析
主 旨
1、诗的一、二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用的是什么手法?
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来表现的。
2、结合具体形象简要说说最后两句诗对你人生态度的影响。
提示:本题属主观题,可从虽遭遇人生坎坷,仍要不屈不挠,具备奋斗精神这个角度阐述。
课堂检测
再 见
夜雨寄北
李商隐
朗读节奏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 归期/ 未有期,
巴山/ 夜雨/ 涨秋池。
何当/ 共剪/ 西窗烛,
却话/ 巴山/ 夜雨时。
李商隐(约813—约858),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代表作有《夜雨寄北》《乐游原》《锦瑟》《无题》等。
作者简介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何时将要
泛指东川一带的山。东川一带古属巴国
回头说,追述
诗歌大意
夜雨寄北
李商隐
这是一首抒情诗。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
诗歌赏析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情景交融构成一种艺术境界。
诗歌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现实之境的凄寒和想象之境的温暖,表达了对妻子的深切思念。
诗歌赏析
主 旨
1、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字。
(1)何当共剪西窗烛
(2)却话巴山夜雨时 ?
2、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妻子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妻子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何时,何日
再
D
课堂检测
3、《夜雨寄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
句是: 。?
4、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课堂检测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
陆 游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朗读节奏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 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词人。陆游是现留诗作最多的诗人,其一生笔耕不辍,今存诗词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人”,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南宋四大家”。代表作有《游山西村》《书愤》《示儿》等。他写作本诗时已68岁。
作者简介
我僵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的声音,披着铁甲的战马驰过冰河征战疆场的情景又进入我的梦境中来。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躺卧不起,
形容老病
守卫
不为自己哀伤
(lán),夜深,夜色将尽
诗歌大意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 游
披着铁甲的战马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 游
诗歌赏析
点明处境及心态,
直抒报国情怀!
虚实结合的写法
实写雨夜之声
虚写梦境战场杀敌
本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表达诗人渴望收复中原、报国杀敌的爱国情怀,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主题:
“寄情于梦”
(痴情化梦)
1、诗歌第三句既是眼前现实情景的描绘,又象征 ,全诗抒发了诗人强烈的 的愿望?
2、这首诗中“僵”“孤村”点明了诗人怎样的处境?诗人“不自哀”的原因是什么?
南宋王朝岌岌可危,摇摇欲坠
“僵”“孤村”点明了诗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的处境。“不自哀”的原因是诗人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课堂检测
收复失地、统一祖国
示 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
拓展延伸
书? 愤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拓展延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柱杖无时夜叩门。
游山西村
陆游
谭嗣同
潼 关
谭嗣同(1865—189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清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害,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作者简介
公元1882年秋,十七岁的谭嗣同,从湖南故乡赴甘肃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写作背景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黄河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山峰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久远
拘束
簇拥
诗歌大意
潼 关
谭嗣同
公元1882年秋,十七岁的谭嗣同,从湖南故乡赴甘肃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
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写作背景
本诗是一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通过对北国山河壮丽景象的描写,反映着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诗歌赏析
主 旨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