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22张PPT+教案、导学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22张PPT+教案、导学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8-17 20:47:49

文档简介

教案
课 题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包括:①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的先后建立。②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地图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掌握。②通过列表归纳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各民族政权建立的基本情况。③结合课本动脑筋,组织学生辩论澶渊之盟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了解各少数民族的兴起和政权的建立的过程。②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重点
知道辽、西夏、北宋是三个并列的政权,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掌握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和战能够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欢迎来到历史课堂。在上新课之前,请大家观看一段视频并注意里面有哪些我们熟悉的人物或事件?
导入视频
大家看到了哪些熟悉的?对,有我们耳熟能详的杨家将和穆桂英,他们是故事演绎了当时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爱恨情仇。”那么,北宋,辽,西夏分别是由什么民族,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建立起来的?它们之间是在怎样的碰撞、交融中不断向前发展?
为了更好地解答这些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七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来寻找答案。
【讲授新课】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北宋时期形势图)
2.简单介绍契丹族和党项族。
3.提出问题: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学生分组制表。
教师最后出示下表:
政权
建立时间
建立者
民 族
都 城
4.读教材,分析讨论辽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多媒体出示问题:辽和西夏巩固政权的措施)
【探究合作】
历史上,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往主要有哪些方式?(学生小组讨论)
提示:可以从唐汉的民族交往来解读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史料解读(多媒体展示材料和视频)
2.提出问题:澶渊之盟签订的影响各是什么?
教师指出: 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 持着和平局面。
3.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多媒体展示问题:如何正确的评价澶渊之盟)
提示:对北宋,对中华民族
三、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多媒体展示视频和材料)
2.根据课本知识回答宋夏和议的结果和影响(多媒体出示问题:宋夏和议的影响)。
答案提示: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课堂小结】
辽宋、宋夏关系都是中华民族内部的矛盾,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澶渊之盟是双方相互妥协的产物。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过很多政权,少数民族同汉族政权之间有战争也有和平,和平是主流,对双方都有好处。中华民族正是在不断的民族交往、融合中发展壮大起来的。
【随堂练习】
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统治区域。
通过列表对同类知识进行归纳,便于学生对比记忆,不易混学。
理清历史线索便于学生理解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学习
板书
设计

宋夏 澶渊
议和 之盟


课后
作业
完成好同步练习
教学
反思
我们这一节课讲了辽、宋、夏几个政权。这一时期中国政局的特点是民族政权并立。因此,我们对这种状况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各民族在开发祖国的边疆、扩展中国的国土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导学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学习目标】
1、知道辽宋夏之间的和战,了解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特征;
2、能够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学习重点】 辽宋夏之间的和战
【学习难点】 澶渊之盟
【自主学习】
契丹族和党项族:
1.完成表格
政权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者
民 族
都 城

北 宋
960年
赵匡胤
汉族
开封(东京)
西 夏
2.读教材,辽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政权?
3.历史上,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往主要有哪些方式?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合作探究】
澶渊之盟签订的影响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材料:直至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平协议,史称“庆历和议”。这次平等和议换得了宋夏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
根据课本知识回答宋夏和议的结果和影响及变化?
四、宋与辽、西夏的和战给我们的启示:
五、随堂演练
1.“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首诗描述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 )
A.契丹族 B .女真族
C .汉族 D .匈奴族
2.澶渊之盟发生在哪两个政权之间?( )
A .辽和西夏 B .北宋和辽
C .北宋和西夏 D .北宋和吐蕃
3.下列活动,与耶律阿保机无关的是( )
A.提倡农业 B.接受中原封建文化
C.建立契丹国 D.获幽云十六州
4.西夏和北宋讲和的原因是( )
A.西夏被北宋打败了
B.宋朝被西夏打败了
C.宋夏连年交战,双方损失很大
D.夏受到辽的威胁,需要联合北宋
5.连一连:
辽太宗 宋退辽,双方议和 友好和平
宋太祖 双方保持友好,互通使节 冲突加剧

宋太宗 宋向辽发动数次战争失败 战胜议和
宋真宗 辽占领幽云十六州 防 御
课件20张PPT。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学习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
2.认识这一时期的地图;了解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
3.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是密切交往、相互依存的。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北宋)苏颂党项,汉西羌之别种……世代割据相……1038年,李元昊建国,以夏为国号,称“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西夏王国与东方金字塔》一、契丹族与党项族小试牛刀结合课本,你能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吗?辽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契丹族上京临潢府北宋960年赵匡胤汉族开封(东京)西夏11世纪前期元昊党项族兴庆府读教材,辽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政权?(1)辽: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西夏文字。契丹文字西夏铜牌历史上,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往有哪些方式?昭君出塞,文成、金城入吐蕃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南迁秦汉时北击匈奴、唐朝反击突厥和平战争盟约和亲汉化战争地理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山西北部一带。
军事地位:对于北宋来说,是重要的天然屏障,对于契丹来说,占领它则占据了对中原地区的战略主动权。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澶渊之盟
1、辽宋约为兄弟之国;
2、双方撤兵,各守边境;
3、宋向辽每年送岁币;
4、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què ) ,互市贸易。在边界设置的贸易市场辽北宋西夏1.宋辽:罢征战 盟澶渊积极:
1.社会经济方面,带来和平、安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2.民众生活方面,有利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的正常进行。
3.从中华民族的发展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消极:加深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拓展论一论
澶渊之盟评价(积极、消极方面)澶渊之盟
1、辽宋约为兄弟之国;
2、双方撤兵,各守边境;
3、宋向辽每年送岁币;
4、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què ) ,互市贸易。四、西夏与北宋的和战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辽北宋西夏材料二:……达成和议,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元昊对宋称臣……宋每年予西夏‘岁赐’……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一:元昊称帝后,先后与北宋进行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之战。
——《宋史新论》根据材料,宋夏关系
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宋夏关系:休战事 定君臣读史料: 材料:直至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平协议,史称“庆历和议”。这次平等和议换得了宋夏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 依据史料及课本,宋夏和议的结果和影响?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和和战战收获感言……知识延展 《大中国》
我们都有一个家
名字叫中国
兄弟姐妹都很多
景色也不错
家里盘着两条龙
是长江与黄河
还有珠穆朗玛峰呀
是最高山坡
我们的大中国呀
好大的一个家
西北边疆地区的开发。
2.民族融合的步伐加强。
3.经济文化交流。
4.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随堂训练1.“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首诗描述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 )
A.契丹族 B .女真族
C .汉族 D .匈奴族
2.澶渊之盟发生在哪两个政权之间?( )
A .辽和西夏 B .北宋和辽
C .北宋和西夏 D .北宋和吐蕃 AB3.下列活动,与耶律阿保机无关的是( )
A.提倡农业 B.接受中原封建文化
C.建立契丹国 D.获幽云十六州
4.西夏和北宋讲和的原因是( )
A.西夏被北宋打败了
B.宋朝被西夏打败了
C.宋夏连年交战,双方损失很大
D.夏受到辽的威胁,需要联合北宋DC课后活动: 1.澶渊之盟后,朝中大臣排挤寇准,寇准被罢去相职。当时京城里流传着民谣:“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
想一想:这首民谣反应出民众的什么愿望?2.议一议: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反应了人们对刚正不阿、敢于直言的寇准的敬重、怀念之情。给社会带来和平、安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的正常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