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古人谈读书》导学案(表格式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5《古人谈读书》导学案(表格式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18 17:38: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5 古人谈读书
导学案设计
课题
古人谈读书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耻、矣”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等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大意,并感知古人总结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大意,并感知古人总结的读书方法。
2.联系个人体会,感知课文中读书方法带来的启示。
课前准备
1.准备字卡、词卡,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课文,自学生字。(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用时:4分钟)
1.引导学生围绕“你喜欢读书吗?有哪些好的读书方法”进行交流。
2.总结学生的发言,借助“古人又是怎样读书的?他们总结了哪些读书方法”引出课题。
1.介绍自己读书的一些方法和经验,把自己的观点简单而准确地说清楚。
2.齐读课题,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做好学习准备。
  要鼓励学生大胆分享自己的经验,并借助同伴的经验丰富自己的读书体会。
二、诵读论语,感悟深意(用时:13分钟)
1.组织学生通读第一部分,找出生字,并识记生字。
2.指名大声朗读三句论语。
3.指导朗读三个句子,检测朗读情况。
4.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初步理解三句论语的大意。
5.组织学生当小老师,到台前讲解三句论语的意思。
(1)集体交流第一句的意思,重点理解什么是“下问”。
(2)集体交流第二句的意思,重点理解最后一个“知”。
(3)集体交流第三句的意思,重点理解“识”。
1.自由朗读第一部分,圈出“耻”,读一读拼音,并识记字形。
2.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正确流利地朗读句子,注意正确断句。
4.先读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就查看注释,最后将句子意思弄清楚。
5.讲解的时候,先读句子,再说一说重点词语的意思,最后讲全句意思。
(1)理解重点词语:“敏”是“聪敏”。“好”是“喜好”。“耻”是“以……为耻”。“下问”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2)理解重点词语及句子意思:最后一个“知”读zhì,同“智”,是“智慧”的意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
(3)理解重点词语及句子意思:“识”读zhì,是“记住”。“厌”是“满足”。“诲”是“教诲”。默默地记住,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不厌倦。
1.第二句中,“知”字音不同,前四个是“知道”的意思,读zhī;最后一个同“智”,是“智慧”的意思,读zhì。
2.第三句中,“默而识之”的“识”是“记住”的意思,这里读zhì。
3.理解“下问”的意思,既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运用举例的方法,例如,老师向学生请教就叫“下问”。
4.学生当小老师讲解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倾听,随时根据小老师的讲解进行补充。
三、诵读“三到”,感悟深意(用时:15分钟)
1.指导学生朗读第二部分,找出生字,并识记生字。
2.组织学生自由朗读第二部分。
3.引导学生读懂第二部分的意思。
4.组织学生展开小组活动,交流自己对第二部分的理解。重点引导学生说清“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的意思,还要重点说明“心到最急”中“急”的意思和今义不同,在这里是“重要”的意思。
5.组织学生诵读第二部分。
1.自由朗读第二部分,圈出“矣”和“岂”,读一读音节,并识记字形。
2.大声朗读,读准字音,正确断句。
3.一边读,一边想每句话的意思,遇到读不懂的词语看一看注释。
4.集体交流,初步理解意思。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的运用怎么会不到位呢?
5.自由诵读,准确背诵。
1.“矣”和“岂”都是三声,要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2.理解第二部分的意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读书经验来理解,例如,你读书时怎样做到“心到”?怎样做到“眼到”?“口到”又是怎样做到的?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心到”“眼到”“口到”,哪一个更重要。
四、体会交流,总结提升(用时:8分钟)
1.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
2.引导学生在以后的读书中,善于运用我们今天从古人身上学到的方法。
1.先思考,再交流:读书要多问,永不满足,努力做到“心到”“眼到”“口到”。
2.将总结的方法,应用到读书活动之中。
  学生交流时要简洁明了,同时注意联系自己平时的读书经历。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导入,整体理解(用时:6分钟)
1.指名背诵课文前两部分,并交流自己从中获得的读书启示。
2.以“古人还有哪些读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为主题,引导学生走进今天的课堂学习活动。
1.一人背诵课文,其他人说一说自己从中获得的感受。
2.听清楚老师的引导,带着“古人还有哪些读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这个问题做好学习准备。
  为了提高学生的背诵积极性,教师可以变化背诵形式,指名背、集体背、接龙背,等等。
二、朗读课文,感悟体会(用时:18分钟)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三部分,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引导学生自由朗读第三部分,要求正确断句,达到熟练。
3.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学习活动:
(1)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每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2)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指导学生根据小组交流的结果完善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说清楚自己的想法。重点说清楚第二句的意思,教师在学生交流第二句意思的时候,交流对于“河伯观海”“井蛙窥天”的理解。
5.组织学生交流第三部分带给自己的读书启示。
6.指导学生诵读并背诵第三部分。
1.认真朗读和倾听,针对读不准的字音,读不通的句子进行订正和范读。
2.自由朗读,努力将每一个句子都读正确流利。
3.小组合作学习:
(1)每读完一句,就要想一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既要说清楚自己的体会,也要听清楚同伴的发言,相互补充。
(3)根据大家的意见,补充自己的想法。
4.交流明确第三部分的意思:读书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则自己不甘心为下流;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则没有成不了的事情。这三点缺一不可。
5.自由表达:读书要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
6.大声诵读,自由练习背诵,要做到准确、流利。
1.第三部分没有学生不认识的生字,朗读时只要注意“窥”的字音即可。
2.在学生小组讨论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第二句话的意思,可以引导学生提前查找“河伯观海”“井蛙窥天”的故事。
3.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明确“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中“断”表示“绝对、一定”的意思,古义和今义不同。
4.学生交流读书感悟的时候,可以联系自己以往的读书经历,例如,在读书中是怎样做到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的。
三、观察交流,指导书写(用时:14分钟)
1.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写字表,看清楚每一个生字的书写要点。
2.组织学生当小老师,到台前讲解每一个生字的书写要点。
3.指导学生练写生字,尤其是“谓”的右部,要上宽下窄。
4.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集体进行评议和交流。
1.逐一观察生字,重点观察结构、主笔、容易写错的笔画。
2.认真听清楚“小老师”的讲解,可以进行补充。
3.自由练写,注意结构、笔画。
4.看清楚展示作品中书写的精妙之处,并修改自己的书写。
学生书写时要注意本课三个上下结构的生字“岂”“窥”
“皆”,“岂”“窥”是上窄下宽,“皆”是上宽下窄。
四、布置作业,总结延伸(用时:2分钟)
将古人带给我们的读书体会做成书签,激励自己读书。
制作书签,简明地写出古人的读书方法带给自己的启示。
  可以建议学生相互交换书签,促进思想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