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元朝的统治》导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元朝的统治》导学案(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8-18 11:01: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元朝的统治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知道元朝的政权性质和找出并记住元朝的疆域。
2.通过自主学习与材料分析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和记住边疆地区的管辖措施。
3.通过合作探究认识元朝的行省制度和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措施,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和民族交融。
【学习重难点】
重点:行省制度和元朝对今西藏和台湾的管辖
难点:对行省制度的分析和评价
【自主学习,快乐起航】
[自主学习一]
一、元朝的疆域
1.地位: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       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疆域:“北逾 ,西极流沙,东尽 ,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
[合作探究]
材料:世祖忽必烈,因累世之业…至元八年,始改称元。摧灭弱宋,遂一天下。
这次“遂一天下”与前朝相比,有何突出特点?
[目标一达成]
“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这段话反映了 ( )
宋朝的强大 B.元朝疆域的辽阔
民族战争不断 D.阶级矛盾尖锐
[自主学习二]
二、行省制度
1.概况:元朝建立后,忽必烈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 制度。
(1)在中央:
①由 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 、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
②设 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
③设 负责监察事务。
(2)在地方:
①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 ”,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
②其他地区设置了10个 。
③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 、县。
3.影响: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目的: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
2.措施:
(1)对台湾:在澎湖岛设置了 ,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 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2)对西藏:
①元朝建立后,将西藏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由 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②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完整而有效的管理。
③西藏正式成为 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合作探究]
行省制度的作用是什么?
[目标二达成]
我国有很多省份,如四川省、云南省等,这些省份的名称来源于元朝的( )
A.中央集权制 B.禅让制
C.王位世袭制 D.行省制
【探究学习,快乐导航】
元朝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贡献?
【课堂小结】(用心创造,用心收获)
?????????????????
?
【课堂达标,快乐航行】
1.它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它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它”是( )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2.元朝在中央设立了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这些机构的职能分别是( )
A.行政军事监察 B.行政外交军事 C.财政监察外交 D.财政军事监察
3.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是在元朝。这一行政机构是( )
A.中书省 B.行省 C.澎湖巡检司 D.驿站
4.右图印章是我国古代某朝代中央政府对某边疆地区进行有效管辖的见证,这个边疆地区是( )
A.台湾
B.海南
C.新疆
D.西藏
【拓展提升,扬帆远航】
1.中国最早设立的管理台湾的机构是( )
A.宣政院 B.澎湖巡检司 C.台湾府 D.中书省
2.西藏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西藏置于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之下开始于( )
A.汉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3.阅读材料: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请回答:
材料中的“封建变为郡县”是什么意思?
“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反映出“元”实行的是什么制度?
“元”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4)材料中的哪一句说明了“元”实行这一制度的背景因素?
【课外阅读】??
元代行省的性质与使命,需要从行省的设置、演化过程谈起。
元代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其渊源可追溯到魏晋隋唐的行台和金代行尚书省。只不过此类两重性仅表现在云南等少数行省范围内,多数行省的性质仍然是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
大约在世祖末成宗初,随着江浙、湖广、江西、陕西、四川、甘肃、辽阳、河南等行省的改置或增设,行省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几乎与此同时,元廷又对行省的名称、品秩、事权作了重要调整:其一,“嫌于外重”,一律取消中书省宰执“系衔” ;其二,降行省品秩为从一品,通常以平章政事二名为长官、少数行省特许增置左丞相一员,但品秩仍比都省低一级 ;其三,江南等处行枢密院并入行省,实行“絜兵民二枋而临制于阃外” 的体制。这三项举措大体奠定了行省作为地方常设机构的规模和权力框架。?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行省演化为固定的地方官府,是指其主要性质而言。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许有壬云:“都省握天下之十省分天下之治”。虞集说:“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 。《元史·百官志七》也说:“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以上三处明言行省“分天下之治”,“掌国庶务”,且与朝廷都省互为“表里”,密切相连。另,终元一代,行省官一直属于“内任”官 。?徐元瑞《吏学指南·府号》说:“分镇方面,故为行省。”《元史》《明宗纪》和《达识帖睦迩传》也说,行省官掌“方面之权”,充“方面之寄”。此“分镇方面”和“方面之权”,对理解行省的两重性和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很有帮助。“分镇方面”、“方面之权”和“方面之寄”,显然不是一般地方官府在某地域范围内“画地统民”,而蕴含着由中央派出,代表中央统辖“方面”的意思。另外,从灭南宋之后湖广、江西、江淮、陕西数省的辖区均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接壤,其治所均在与京师最近的水陆交通线上,也不难窥见行省代中央“分镇方面”之职能是相当突出的。当然,我们还需要正视和承认世祖朝以后行省性质的主要方面演化为常设地方最高官府的事实。元行省的这一半性质,也可在元人笔下窥其端倪:如大德五年(1301年)成书的徐元瑞《吏学指南》称行省为“分镇方面”;但时至元末,柳贯则云“行省得画地统民” ,与柳贯同仕于顺帝朝的湖广行省平章星吉也自称:“吾受天子命为藩大臣” 。既然元后期文人中不乏行省“画地统民”和“藩大臣”等说,元世祖朝以后行省新增的地方最高官府的性质也就十分清楚了。
总之,具有两重性质和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是元行省制的一个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