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1《认识光》青岛版(六年制)
课题:《认识光》
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等。
教学目的:
1、能对光的传播方式作出假设性解释;知道要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光的传播方式;知道光的直线传播想象是可以通过实验重复验证的。
2、尊重光的传播实验中的证据,不迷信权威;乐于用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认识光源,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重点:认识光源,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难点:能对光的传播方式作出假设性解释。
教学准备:
激光灯、集气瓶、纸卷、硬纸板、白纸屏、蜡烛、火柴、小孔成像装置等。
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引入:
1、 谈话:同学们,走进了科学课堂,开心吗?今天老师拿来了一件神器,它的名字叫“小孔成像装置”,我们将用它和蜡烛一起见证奇迹。
2、请小组长拿出“小孔成像装置”。
3、谈话:请同学们观察这件神器的特点。
4、同学观察,汇报。
5、讲解观察方法:把这套装置放在蜡烛和眼睛之间来回移动,有孔的一端对着蜡烛,观察毛玻璃片上有什么现象?
6、学生分组实验。
7、汇报。
8、谈话:同学们,我猜想你们一定在心里连问了许多个“为什么”了,发生这个奇迹,与“光”有很大关系,让我们一起走进光,《认识光》。(板书课题)
教学活动:
活动一:认识光源
1、谈话:水有源,树有根,你知道,哪些物体会发光?
2、学生汇报。
3、老师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会发光的物体,我们一块来看一下。
4、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会发光的物体。
5、讲解:我们把这些会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像太阳、闪电这样自然界本来就有的光源,我们叫自然光源;像灯光、烛光、火柴光、电焊光这样的光源,我们叫人造光源;而像萤火虫光,水母光这样的,生物体发出的光叫做生物光源。
6、课件:先后出示镜子、月球
7、判断对错:“镜子是光源。”,“月球是自然光源。”
12、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13、小结:光源分为三种:自然光源、人造光源、生物光源。有些物体看起来很亮,但不一定是光源。(板书“光源”)
活动二:研究光的传播
1、谈话:光源发出许多条光线,这些光线是沿什么路线传播的?
2、学生猜想
3、课件展示:生活中光的直线传播的场景。
4、谈话:通过课件和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我们猜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但是我们猜想的对不对,要通过做实验来验证一下。
5、为了配合大家实验,老师准备了一些宝贝。
6、出示第一组实验用品:三个带孔的纸板,蜡烛,打火机
7、谈话:小组讨论一下,为了证明光是否沿直线传播,怎样用这些物品做实验?
8、小组讨论,汇报实验方案,并予以完善。
9、出示第二组宝贝:一个纸筒,蜡烛,打火机等。
10、谈话:小组继续讨论,怎样用这些物品做实验证明光是否沿直线传播?
11、小组讨论,汇报实验方案,并予以完善。
12、出示第三组宝贝:一杯稍微浑浊的水,一个激光灯。
13、谈话:小组再讨论一下,怎样用这些物品证明光是否沿直线传播?
14、小组讨论,汇报实验方案,并予以完善。
15、谈话:为了配合我们的实验顺利进行,大家有没有互相提醒的地方
16、学生交流。
17、谈话:老师也有一些提醒的地方,我们一起看一下。
18、课件出示温馨提示:实验注意事项。
19、学生分组实验
20、实验验证。
21、汇报交流。
22、小结:通过同学们的探索,我们知道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3、谈话:通过刚才的探索,同学们有点疲惫了,下面我们放松一下。
24、关上灯,听听音乐。
25、打开灯,同时提问:灯一打开,房间什么地方亮了?这说明什么?
26、学生回答。
27、小结:光是沿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活动二:光在生活中的应用
1、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我们来分析一下刚才的小孔成像实验。
2、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分析小孔成像形成的原因。
3、小结。
4、(出示课件)谈话: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了《太阳和影子》,当时我们作了很多有趣的手影,记得当时,就有同学提出问题:影子是怎样形成的?今天,你能解释了吗?
5、指导学生交流汇报。
6、小结:影子的形成正好也说明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7、(出示课件)谈话:在生活中,开凿隧道也需要用激光灯的光束来帮忙定位。生活中利用光的地方很多,你知道哪些地方还需要光?
8、同学汇报
9、结合课件,小结:生活中,许多地方都需要光,光不光能娱乐我们的生活,还能让植物生长,我们的读书,写字都离不开光,各行各业,比如医疗,能源,军事,通信等也都广泛应用着光,我们生活在光的时代,我们已经离不开光。
10、总结本课内容: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是沿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拓展活动:
1、谈话:如果我们过多的不恰当的使用光,有时也会造成光污染,请同学们课下查找一下光污染方面的资料,比如光污染的来源,光污染的危害以及光污染的防治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