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鸦片走私、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第二次战争爆发、《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因素,《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签订对中国历史进程重大影响,清政府一败再败的根源,两次鸦片战争的内在联系,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双重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治史方法;培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鸦片战争爆发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认识,培养科学的历史思维;通过对两次鸦片战争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由爱国军民英勇抵抗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由鸦片战后清朝上下不知反省导致一败再败的教训,引导学生保有一颗济世忧国的敏锐心灵;通过对鸦片战争的辩证、历史评价,着重认识其激励国人觉醒、承担近代化使命等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两次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给中国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
难点:对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认识;对清政府战败的社会根源的理解。
【导入新课】
教师:最近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国家沆瀣一气,对我黄岩岛、钓鱼岛主权的肆意挑衅,牵动着每一个国人敏感的神经,世界上再没有那一个民族比我们更懂得和平的珍贵,再没有哪一个民族比我们更珍爱民族尊严和主权独立,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近代史上我们的国家主权曾被肆意的掠夺,民族尊严曾被无情的践踏。而这一切屈辱的开端就是172年前中英之间的那场鸦片战争,本节课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揭开历史这沉重的一页。「展示一组有关黄岩岛、钓鱼岛和中国人爱国游行的动画,配悲壮的音乐」
「设计意图」当前一些国家对我国主权的肆意挑衅无疑刺痛了每个国人敏感的神经,联系现实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强烈的事件自然地导入本课学习,既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更营造了一种激昂悲壮的感情氛围。
【课堂教学】
一、偶然和必然——探原因
1、一找原因——两种植物的较量:分析鸦片战争爆发偶然性
教师:有人说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两种植物较量的结果。是哪两种植物,又是怎么引发战争的?「展示“中英贸易”动画示意图」
学生:茶叶和鸦片。在中英正常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为改变贸易结构英国对华走私鸦片,清政府为解决鸦片走私给财政、国防和国民健康带来的严重危害,决定发动禁烟运动,英国随即发动鸦片战争。
教师:至此我们似乎从两种植物的较量中找到了战争爆发的原因:中国的虎门销烟。但有一个疑问还无法解决:如果没有中国禁烟,战争还会不会爆发?由此来看我们还很有必要再找原因——“换一种视野看战争”,探求战争背后深层次的历史因素。
「设计意图」提炼中英贸易结构的特点,巧妙地引导学生从“两种植物的较量”角度寻找原因,思路新颖,两个动画展示设计简单、形象。
2、再找原因——两个世界的相遇: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1)「播放《民族复兴》视频片段」“15世纪末,欧洲的航海家们开始征服海洋。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和贪婪掠夺,世界逐渐联接在一起,从此,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孤立于世界之外而存在。18世纪后期,英国的工业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以及法国的大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股汹涌的浪潮,不可阻挡地逼近了中国。沉浸在康乾盛世中的人们,全然不知这盛世亦正面临着一场厄运。正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利益和霸权的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已经扩张到东方。”
教师:视频给我们带来强烈的感官冲击与震撼,你能否据此概括鸦片战争前夕西方和英国的政治制度、生产方式、外交政策有何巨大变化,这又体现了怎样的历史趋势?
学生:工业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确立,并开始对外殖民扩张。在此推动之下工业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已经成为席卷世界的历史潮流。
(2)「图片展示」展示鸦片战争前夕反映清朝政治、经济、外交、军事装备等国情的一组历史图片。
教师:从中你能否概括战争前夕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外交与文明形态等诸方面的基本表现是什么?
学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深陷落后的农耕文明泥淖。
教师:对比之前的两组材料,对于鸦片战争的爆发你还能得出怎样的认识?它的爆发仅能归因于中国的禁烟运动吗?「展示东西文明对比图示」
学生:将鸦片战争的爆发置于东西方文明碰撞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论述。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东西方形势的对比,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当时中西方国力的巨大差距,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文明的洼地,在殖民主义推动之下,西方工业文明必然席卷到中国。具体而言,正是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迫切需要在全世界扩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因此必然将落后的中国作为侵略对象,贸易不行就走私鸦片,走私不成就发动战争。可见鸦片战争是英国对外殖民扩张引发的东西方新旧两个世界之间的碰撞的必然结果,而虎门销烟仅是其偶然因素。
教师:通过这种历史大视野,我们会发现列强殖民侵略和不同文明的碰撞是工业资本主义席卷全球的必然结果。
「设计意图」《民族复兴》视频学生较熟悉,引入课堂,既可以丰富课程资源和教学手段、方法,也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一组图片再现当时清政府的基本国情,形象、生动。通过“两种植物的较量”明确战争爆发的偶然性,通过“两个世界的相遇”分析其历史必然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二、侵略与碰撞——看过程
1、“粗观战争”——落实两次鸦片战争的基本知识。
教师:鸦片战争大家在初中时学习过,基础知识比较熟悉,下面请大家参加一个知识填空接龙游戏,看谁答的又快又好。「展示表格」
2、“细看战争”—— “多几个角度看战争”。
教师:从填写情况看大家对本课的基础知识都非常熟悉,这就我们下面从不同角度深入审视这场战争带给我们民族的教训与启示打下良好的基础。
(1)角度一:外眼看中国。
教师:面对英国的侵略,中国的爱国官名奋勇抵抗,其中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大英雄和小人物,老师今天引导大家从一个新的角度——从外国人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民族英雄。「展示图文史料」
教师:外国人为何高度评价中国的民族英雄?我们从中更能强烈地感受到怎样的民族精神?
学生:(从英雄身上的各种高贵品质谈起;强调在外国人眼中他们已不是一个个单独的个体,而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教师总结:面对武器装备远远领先的强敌入侵,民族英雄无私无畏,誓死抵抗、血染沙场的胆识和气魄感动了外国人。因此,外国人对中国英雄的纪念、赞誉,乃至英国侵略者对中国英雄的敬畏之语如同放大镜,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英雄品质的高贵,正是他们的威武不屈、誓死抗争挺起了民族的脊梁,捍卫了民族的尊严,展现了中华民族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决心和意志。他们已经成为凛然不屈的民族精神的代表与象征。我们从外国人的角度更能真切地感受到民族精神的高度。
(2)角度二:两面看中国。
教师:面对列强入侵,奋死抵抗无疑是爱国壮举;但换个角度我们会发现这种抵抗注定要失败。「展示图文史料」
教师:请大家思考“世界GDP排名第一”的大国为何照样挨打且战败?中国战败的根源何在?这对当时的中国和现在分别有何启示?
学生:分析材料,思考、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当时中国是大国,更是弱国。表面上,当时中国在人口、经济总量、军队数量等方面仍占优势,甚至世界前茅;但深层次上,统治者妥协政策、战和不定,思想愚昧,制度腐败落后(人的因素);同时武器装备落后(物的因素)。从根本上看:大刀和红缨枪——农耕文明;火枪和炮——工业文明。“平等不平等”——旧帝国、旧时代,维护天朝上国的颜面和至高无上的皇权。启示:必须有低头的勇气,反思学习,顺应并追赶世界近代化的潮流。以史为鉴,联系今天的中国已跻身“世界工厂”,“中国制造”走向世界,但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仍只是个制造业大国,但绝非强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有巨大差距,必须奋力追赶现代化的脚步。
(3)角度三:觉醒还是酣睡。
教师:面对英雄用生命换来的惨痛教训,如果我们认真反思,积极汲取,改革求变,将是对他们的最好纪念与慰藉。然而鸦片战后清朝举国上下又是怎样的反应?有何启示?「幻灯片展示史料」
社会上层:鸦片战争失败后,魏源曾在其《海国图志》中发出“师夷长技”的呐喊,但仅是昙花一现,他的著作根本无人问津。清廷官员依旧文恬武嬉,大有“雨过忘雷”之势;清政府并未深究战败原因,没派人出国考察,也没进行任何改革;就连美国主动要求提供制船造炮技术,也被婉言谢绝了。
下层民众:广东一张民间布告:“除你们的船是坚固的,炮火是猛烈的,火箭是强大的以外,你们还有什么其他本领吗?”
教师:对于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朝上下有何反应?这导致此后清政府又付出怎样的惨痛代价?给我们留下怎样的教训?
学生:分析材料,认识鸦片战争后清朝并没有从战败的耻辱中惊醒。
教师总结:鸦片战争后清朝上至朝廷百官,下到黎民百姓,绝大多数仍愚昧自大,对东西兴衰异位世界大势一无所知,仍然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不知反省,不思变革。这导致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在此失败和丧权辱国的耻辱命运。由此我们认识到侵略与杀戮、战败与耻辱都不可怕,签约、割地也并不意味着必然沉沦。失败的民族仍有机会东山再起,只要勇于低头,汲取教训,改革求变,我们就定能在帝国毁灭的废墟上迎接民族的新生。
「设计意图」《民族复兴》视频学生较熟悉,引入课堂,既可以丰富课程资源和教学手段、方法,也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一组图片再现当时清政府的基本国情,形象、生动。过程并非重点且已学过,通过一个表格简单再现;通过“外眼看中国”等三组教学情境的设置,巧妙地变化视角引导学生感受在列强“侵略”中华民族的抗争精神之伟大,思考西方工业文明的“碰撞”给国人带来的深刻的教训与启迪。从知识再现到深层的思维感悟和情感体验,同样体现了循序渐进的设计思路。
三、毁灭与新生——论影响
1、看图画,寻历史。「展示两幅漫画」
漫画一:19世纪60年代美国报纸刊载的辱华漫画“破碎的瓷瓶”
漫画二:1860年英国《潘趣》杂志刊载的辱华漫画“新额尔金的弹子”
教师:在英文中,瓷器还有何特殊含义?
学生:指代中国,在英文中“瓷器”与“中国”同用一词“China”。
教师: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金欧、瓷瓶也指代国家疆土、主权。据此请大家分析“破碎的瓷瓶”这幅漫画反映了怎样的寓意?
学生:中国的疆土、主权遭到破坏。
教师:那列强又是如何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来逐渐掠夺和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的?
学生:结合《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内容进行回答。割让香港岛、租地居住——领土主权;五口、十一口通商——贸易自主权;协定关税——关税自主权;领事裁判权——司法主权等。
教师:漫画二“新额尔金的弹子”中两人的形象对比反映了战后清政府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清廷与列强的关系有何变化?
学生:清政府由战前的趾高气昂、狂妄自大变为卑躬屈膝、唯唯诺诺。清政府开始成为洋人的奴才。
教师:两幅漫画强烈地反映出战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反封建社会。
教师总结:两幅漫画形象地反映出两次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掠夺和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开始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清政府妥协投降,开始投靠列强,成为列强的附庸和奴役中国的工具,并同列强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从图片中我们得到的历史信息是:鸦片战争带来的是灾难和掠夺,是民族沉沦的开端。但这绝非历史的全貌,接下来我们还需要站一个高点再来解读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响。
2、听故事,觅启示。
(1)「展示胡林翼的画像及史料」
材料:1861年晚清中兴名臣、湘军悍将胡林冀借道长江去拜访曾国藩,恰好看到一支湘军水师沿长江航行,只见水手奋力划桨,船上高鼓这风帆,船队浩浩荡荡逆流而上。就在此时,一艘外国的货轮船从后边跟上来,只见它既无风帆,也无人划桨,但却迅疾超过了湘军船队,且掀起的波浪还把一艘湘军兵船掀翻。目睹此景的胡林冀当即吐血坠地、人事不省。待他醒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天要变了!”,不久他就去世了。
教师:胡林冀所说“天要变了”有何寓意?你从故事中得出怎样的启示?此后先进的中国人做出怎样的反映?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寓意:一是就国家而言有一种危机感,认识到东西方文明的巨大差距,国家民族面临空前的挑战和危机;二是就世界潮流而言有一种紧迫感,西方工业文明才是历史进步的方向,必须追赶西方潮流。启示:在两次鸦片战争所带来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冲击下,以胡为代表的一批统治阶层中的开明人士终于开始觉醒,开始不自觉地承担起追赶西方进步潮流的历史责任。反应:开始开眼世界、学习西方的思想潮流;洋务运动兴起,近代化起步。
(2)「展示史料」
展示“专家视角”史料。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专家视角认识调
材料: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教师:材料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学生: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起了客观的推动作用。
教师总结:由此可见,鸦片战争既是民族沉沦的开端,更是国人觉醒的起点。正是鸦片战争提出的学习西方、强国御侮的时代使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如果说地主阶级洋务派还是被动学习西方的话,此后更多先进的社会阶层则是自觉主动思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探索强国之路,追赶世界潮流,我们的国家、民族和社会也逐渐从沦陷走向独立、从沉沦走向崛起、从中世纪走向现代化。「展示幻灯片」
教师:鸦片战49年后,康有为、梁启超开始从政治制度的改革探索救国之路;59年后孙中山开始思考用更猛烈的资产阶级革命方式创建全新的国家;74年后毛泽东开始以崭新的社会主义道路引领民族的新生。
「设计意图」两幅列强辱华漫画形象逼真而又寓意深刻、契合主题,以此解读战争给中国带来的耻辱和灾难;胡林冀的故事有血有肉,极具思维和感情的张力,以此破解战争对推动中国近代化所起的客观积极作用。49年、59年和74年三个数字又将鸦片战争同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的救国探索紧密相连,强化鸦片战争既是民族沉沦开端,更是国人觉醒和探索救国之路的起点这一主题。
【主题升华】
幻灯片打出“伤疤、精神、号角、使命、动力”10字结语,同时展示一组动画,反映近代中国遭受的历次侵华战争以及一代代先进中国人奋起抗争、寻求强国御侮之路的探索。配乐,教师深情总结。「展示幻灯片」
教师总结:鸦片战争已注定与中华民族整个荣辱兴衰的命运紧密相连。它是一块伤疤,记载着这个民族曾经遭受的屈辱和灾难;又是一种精神,昭示着中华儿女面对强敌入侵永远的不屈不挠、无私无畏;还是一把号角,在催促着一代代仁人志士探索强国御侮之路的匆匆脚步;更是一种使命和动力,激励着一辈辈中国人追赶世界现代化潮流,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的父辈学习这一节课,我们的后代还要学习,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一份责任与担当。恰如著名历史学家茅海建:“只要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消减!”
「设计意图」本课的主题即在于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是世界工业文明潮流席卷中国的必然结果,认识它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灾难和耻辱,体会我们英勇抵抗的民族精神,认识鸦片战争更是激励中国人探索救国之路、追赶世界近代化潮流的精神动力。“伤疤、精神、号角、使命、动力”五个词恰恰是对本课教学主题的准确概括,自然契合、入情入理。最后以茅海建先生的论述作结,强化学生对鸦片战争近代化使命意义的认识,进一步升华了主题,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收“余音绕梁”之效。
课件29张PPT。美丽的黄岩岛景色黄岩岛上被破坏的中国主权标志钓鱼岛外国军舰挤撞我保钓船“中国政府在维护领土主权问题上立场坚定不移。“一个民族没有比尊严和自主、独立更为重要的了。” 进行爱国游行的群众探原因●偶然与必然1.两种植物的较量:1.两种植物的较量:●偶然与必然2.两个世界的相遇 ——西方(注意制度、经济、外交)●偶然与必然2.两个世界的相遇——中国●偶然与必然广州十三行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工业文明
资本主义农耕文明
封建主义西方(英国)中国2.两个世界的相遇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急需打开中国的市场(必然性)
直接原因:虎门销烟(偶然性)●偶然与必然 近代西方殖民侵略和由此带来的文明碰撞是工业资本主义浪潮席卷全球的必然结果。看过程1、粗观战争《望厦条约》《黄埔条约》打开中国市场1840-1842英国清政府战败、签约《南京条约》及附件《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清政府战败、签约英、法1856-1860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侵略与碰撞●侵略与碰撞思考:中国英雄为何受到外国人高度评价?2、细看战争◇1800年的世界工业生产中,中国占全球1/3;
◇1820年的世界GDP总量中,中国占28.7%,比排名第二至四位的国家的总和26.6%还要多。
◇1840年清朝有八旗兵80万,侵华英军只有7000人,后才增至2万人。●侵略与碰撞角度二:两面看中国角度二:两面看中国 对于《南京条约》的条款,在今天看来绝对不平等的卖国条款,如割地、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等,清朝朝野上下都予认可;而对于中英文书平等往来等在今天看来绝对平等的条款,清朝君臣惶恐不安,表现的誓死不从。红缨枪与来复枪 平等与不平等 战败根源:落后的农耕文明难以对抗先进的工业文明;腐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侵略与碰撞思考:1、“全球GDP第一”的大国为何照样挨打且战败?2、中国战败的根源何在?3、对当时和今天有何启示? 角度三:醒与睡的选择 上层:鸦片战争失败后,魏源曾在其《海国图志》中发出“师夷长技”的呐喊,但仅是昙花一现,他的著作根本无人问津。清廷官员依旧文恬武嬉,大有“雨过忘雷”之势;清政府并未深究战败原因,没派人出国考察,也没进行任何改革;就连美国主动要求提供制船造炮技术,也被婉言谢绝了。 民众:广东一张民间布告:“除你们的船是坚固的,炮火是猛烈的,火箭是强大的以外,你们还有什么其他本领吗?”●侵略与碰撞思考:对于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朝上下有何反应?付出怎样的惨痛代价?又留下怎样的教训? 只有勇于低头、汲取教训、改革求变,才能在帝国毁灭的废墟上迎接民族新生。论影响1、看图画,寻历史:●毁灭与新生请回答: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向中国掠夺了哪些特权,分别破坏了中国的什么主权?漫画一:19世纪60年代美国报纸刊载的辱华漫画“破碎的瓷瓶”两次鸦片战争的危害:割让香港岛;居住及租地权;领事裁判权 。
五口通商;议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11口通商;外国商船在长江各口岸往来;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赔偿军费。●毁灭与新生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毁灭与新生请回答:漫画中人物形象对比,反映出第二次鸦片战后清政府的地位有何变化?漫画二:1860年英国《潘趣》杂志刊载的辱华漫画“新额尔金的弹子”●毁灭与新生思考:两幅漫画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性质有何变化?两次鸦片战争的危害:割让香港岛;居住及租地权;领事裁判权 。
五口通商;议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①(政治)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②(经济)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1口通商;外国商船在长江各口岸往来;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赔偿军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毁灭与新生2、听故事,觅启示:中兴名臣胡林翼吐血而亡天要变了!●毁灭与新生思考:“天要变了”有何寓意?你从中得出怎样的启示?《盛世危言》书影 江南制造总局内景 开平煤矿请回答: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做出了怎样的反应和改变?“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并蔚成风气;
洋务运动兴起,中国的工业化开始起步。●毁灭与新生 专家视角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毁灭与新生●毁灭与新生一、偶然与必然 ◆换一种视野探原因 直接原因、根本原因
二、侵略与碰撞
◆多几个角度看过程
抗争精神、文明碰撞、启示教训
三、毁灭与新生
◆站一个高点论影响
危害与客观近代化●小结伤疤 精神
号角 使命
动力《鸦片战争》一课的课堂评测
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前,英国向中国倾销鸦片的直接目的是
A.打破清朝闭关自守的局面 B.改变同中国的贸易格局
C.为发动战争制造借口 D.倾销其工业品
2. 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对联式悲歌” 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3.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B.其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
C.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 D.逼迫清政府签订更多的条约
4.右图是外国侵略者在洗劫并焚毁圆明园时掠夺的文物照片。法国佳士得公司于2009年2月25日将这两件文物公开拍卖,引起中国人民的愤慨。该文物被掠夺时在位的清朝皇帝是
A、道光帝 B、咸丰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5.维克多·雨果在给朋友的信中怒斥火烧圆明园的罪行:“在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信中的“文明人”指
A.英国军队 B.法国军队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
6.《南京条约》的影响不包括
A.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B.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C.直接引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D.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7.从推动中国现代化方面讲,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要作用是
A.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 B.洋务运动的兴起 C.同文馆的设立 D.《北京条约》的签订
8.史载:178l—1790年中国输出英国的茶叶总值为9600多万银元,1783—1793年英国输华呢绒、棉布的总值为1600多万银元。下列解释不正确的A.在当时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在出超地位??????
B、传统的自然经济导致了上述现象C.从产品上看出东西方生产力水平的差异????????
D.鸦片输入影响到正常的中英贸易
9.美国历史学家写道:“想像一下,哥伦比亚麦德林可卡因垄断集团成功发动一起对美国的军事袭击,迫使其允许可卡因合法化,还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这幅场景当然荒谬绝伦,但类似的事件在19世纪的中国确曾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是指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甲午战争 C.中法战争 D.鸦片战争
10、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中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西方列强获得这些特权开始于
A.1840年 B.1843年 C.1858年 D.1860年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宁波、厦门、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材料二 松太(松江、太仓地区)利在棉花梭布(梭布:土布。因用梭子织出,故称)……(鸦片战争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江布市,削减大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本。
——包世臣《安吴四种》
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英国取得了哪些侵略权益?
(2)材料二反映了鸦片战争后的什么现象?根据材料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3)上述材料反映出中国社会出现了什么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