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分之一
1.在活动中感知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认识分数各部分表示的意思,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2.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在活动中体验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及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重点】
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难点】
1.建立几分之一的分数模型。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正方形。
【学生准备】 正方形。
1.把12个梨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2.把6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3段,每段多长?
3.把3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几支?
师:刚才的题目都是怎么分的?
预设 生:平均分。
【参考答案】 1.12÷4=3(个) 2.6÷3=2(米) 3.3÷3=1(支)
方法一
师:秋天到了,天高云淡,小朋友们一起去郊游。(请看大屏幕)
师:带了好多食物来野餐,你打算怎样分才能使每个小朋友都满意?
预设 生:平均分。
师:为什么要平均分?
预设 生:因为平均分才公平、合理。(板书:平均分)
师:快来看看下面这两名同学正在分什么。
预设 生:分一块月饼。
师: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两名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呢?
预设 生:一半,也就是半块。
师:这半块月饼,你打算怎么表示呢?
师小结:一半就是二分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几分之一。(板书课题: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 通过月饼的分配问题引发矛盾冲突,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分配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就自然地引出了分数。这一学习过程自然又流畅,学生不知不觉经历了分数的产生过程,并积极地创造分数,体会了分数的优越性。
方法二
(出示主题图)
师:看图说说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
预设 生:这些小朋友在郊游野餐。
师:分餐时怎么分公平合理?
预设 生: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平均分的结果是几,每个人就分到几个。那么遇到不够1个的情况,就不能用整数表示,比如下面两个小朋友分一块月饼,每人分得多少呢?
预设 生:半块。
揭示课题:过去我们学过的0,1,2,3……都是整数。遇到不够 1个的情况,就不能用整数表示,比如半个月饼。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板书课题: 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 在“平均分”的基础上,从每份是整数过渡到每份不是整数,自然引出分数。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物体的“一半”。
一、认识几分之一。
1.认识12。
课件演示:
(1)师:把一块月饼进行平均分,平均分成了两份,两份中的一份就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这块月饼的另一半能不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呢?
预设 生:能。
师:谁来说说月饼的二分之一是怎么得来的?
预设 生: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师:那么二分之一怎么写呢?
(2)师边板书边讲解:先写短短的横线,表示平均分,再在横线下面写2,表示平均分成了两份,最后在横线上面写1,表示其中的一份。
学生举手随着老师练习2遍。
(3)师:谁会读?
预设 生:读作二分之一。
师:同学们齐读。
师:12可以表示一块月饼的一半,那它能不能表示一个苹果的一半?
预设 生:能。
师:它能不能表示一个三角形的一半?
预设 生:能。
师:看来,这个12可以表示许多事物的一半。你看,这个12多神奇啊!
2.认识其他的几分之一。
(1)师:如果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该怎样表示其中的1份呢?
课件出示:
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一,写作1( )。
预设 生: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四分之一。(师板书14)
(2)师:如果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又该怎样表示其中的一份呢?
课件出示: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 ),写作( )( )。
预设 生: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三分之一。(师板书13)
(3)师:如果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5份呢?(课件出示,师用手指着,课件涂色)
预设 生: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五分之一。(师板书15)
师:像12,13,14,15这样的数都是分数,那么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
二、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以13为例,师介绍,并说明各表示什么。随着板书:
三、用正方形折14。
师:我们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你能用正方形纸折一折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吗?
1.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展示作品:
3.师:这些图形的折法不同,阴影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14来表示呢?
预设 生:虽然这些图形的折法不同,阴影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但都是平均分成4份,所以每份都是它的14。
4.巩固练习。
(1)教材第91页做一做第1题。
(2)下面的分数写得对吗?对的打“√”,错的打“?”。
【参考答案】 (1)13 15 16 14 (2)? ? ? √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学习,初步理解了分数各部分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12的认识是理解其他分数的基础,以12的认识为突破口,采用联系生活、多重感知的方法,最后通过学生折纸创造分数,将“数”与“形”结合起来,使学生对于分数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体会,培养了学生在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中,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新知的能力。
四、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1.课件出示下图,学生观察。
12○14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引导学生讨论并交流信息。
(3)课件演示12和14重叠的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12>14。(板书:12>14)
2.独立探究,完成下图的比较。
14○16
(板书:14>16)
3.学生合作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4.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一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分子是1的分数,分母越大,表示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1份越小。(板书:分子是1的分数,分母大的反而小)
5.巩固练习。
(1) 完成教材第91页做一做第2题。
(2)根据分数在图中涂阴影,仔细观察,并比较分数的大小。
12○15
16○19
【参考答案】 (1)13>18 110<17 (2)(涂阴影略)12>15 16>19
[设计意图] 经过涂阴影——判断——比大小这三个环节,再次巩固、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并能借助题中的图形比较两个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新知的能力。
1.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这个西瓜的( )。
2.看图写分数。
3.看分数涂颜色。
4.根据分数涂色并比较分数的大小。
110○15
【参考答案】 1.18 2.12 14 18 3.略 4.(涂色略)16>18 110<15
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几分之一。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继续走近分数,了解分数,揭开分数更多的奥秘。
作业1
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1,2,3题。
【参考答案】
作业1:1.√ ? √ ? 2.学生画正方形、长方形,不规则图形都可以,只要“□”是所画图形的14即可。 3.12 14 作品展示大
几分之一
1.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
认识几分之一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因此要认真钻研教材,细细品读教学参考,集中力量教学12,让学生用学习12的方法主动认识其他的几分之一。本节课一开始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会遇到平均分的情况,自然地切入了这节课的主题——分数。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认识半个又叫做12个。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借助学生已有的平均分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体会分数的产生来自于生活的需要,也为学生进一步认识12积累经验。实践证明,让学生表示半个既强化了平均分,又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认识12找到了原型,也为学生进一步认识12的意义打下了基础。
2.动手实践,训练学习思维。
动手操作,深化认识,把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表示出它的14,并及时进行交流,学生在动手折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了14的表象,同时体会到了方法的多样性。实践证明,通过以上活动,学生经历了14的产生过程,真正地理解、体会了14的含义。
对学生的训练不到位,特别是语言。学生的语言表达没有跟上思维,他们还不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几分之一,这反映出在平时的授课中,没有把培养学生的素质作为一项重点,其实学生并不仅仅是要学好知识,关键是要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训练学生语言叙述的完整性。
课堂上应把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当作一项重要任务,用数学语言把自己的操作过程或想法准确完整地叙述出来,让别人听得明白,这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非常基本的能力。
【做一做·91页】
1.13 15 16 14 2.13>18 110<17
把一根绳子对折再对折,绳子被平均分成了( )份,其中的一份是这根绳子的( )。
[名师点拨] 把一根绳子对折,是把这根绳子平均分成了2份;再对折,就是把这根绳子平均分成了4份。所以其中的一份是这根绳子的14。
[解答] 4 14
【知识拓展】 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时,紧扣分数的含义,看平均分成了“几”份,其中的1份就是“几”分之一。
把下列分数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15 16 110 19 12 14
[名师点拨] 分子是1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所以按照分母从小到大排列。
[解答] 12>14>15>16>19>110
【知识拓展】 分子是1的分数,分母大的那个分数小。
分铜锣烧
大雄的妈妈给大雄和小叮当做了一个正方形的铜锣烧,这时候宜静和康夫也来大雄家玩耍,小叮当打算把这个铜锣烧平均分成四块,大家分着吃,于是大家讨论该怎样分,小叮当的方案是下图中的第一种,大雄的方案则为第二种,他认为第一种切法也可以。宜静和康夫也有自己的想法,分别为第三种和第四种,大雄和小叮当认为宜静和康夫的切法不能正好把铜锣烧切成同样大小的四块。你来判断一下宜静和康夫的切法可不可以,你还能想出别的切法吗?这些分法中的每一块都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
【参考答案】 宜静和康夫的切法可以 其他切法略 14
分数的由来
200多年前,瑞士数学家欧拉在《通用算术》一书中说,要想把7米长的一根绳子分成三等份是不可能的,因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数来表示它,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三等份,每份是73米,像73就是一种新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分数。
为什么叫它分数呢?分数这个名称直观而生动地表示了这种数的特征,例如一个西瓜四个人平均分,不把它分成相等的四块行吗?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分数是度量数学本身的一种需要——除法运算的需要而产生的。
最早使用分数的国家是中国,我国古代有许多关于分数的记载,在《左传》一书中记载,春秋时代,诸侯的城池最大的不得超过周国的13,中等的不得超过15,小的不得超过19。秦始皇时期,拟定了一年的天数为365又14天。《九章算术》是我国1800多年前的一本数学专著,其中第一章《方田》里就讲了分数四则运算。
中国使用分数比其他国家要早很多年,所以说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