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研究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把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等历史概念;培养用唯物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播放视频创设情境,合作探究,认识到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和对斯大林经济体制的正确评价。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学习构建知识网络框架,并体现其中联系。 通过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的学习,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是在摸索中艰难前行的。认识到变革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要因时而动,与时俱进。
二.教材内容研究
列宁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具有世界意义,最主要的历史意义在于使世界开辟了探索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教材分为三目,分别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前两目扣住课标(1),第三目扣住课标(2),线索清晰、完整地呈现了苏联(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历程,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探索。重点是新经济政策,难点是斯大林经济体制的评价、苏联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
三.学情研究
高一学生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习素养,并且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迅速。但学习方法和习惯、合作探究能力、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还有一定的不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能力的培养。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有主动学习的良好愿望,同时又存在着看待问题重表象、轻实质等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从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巧妙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愉快学习,树立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学习理念。
四.课堂教学设计
(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主线,充分动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等)和提问、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等非智力因素。
(二)以知识结构为基础,理清线索,使教材知识系统化。为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
(三)以思维训练为中心,通过提问、讨论、角色扮演,使学生能够调动各种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利用“想一想、动一动”逐步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导入:播放视频《索契冬奥会开幕式》
这是2014年俄罗斯索契冬奥会开幕式的一段宣传短片,在俄罗斯小姑娘柳波芙的梦境中我们了解了俄罗斯的过去和现在!那么在1917年的时候,俄罗斯人的梦想是什么呢?又是如何在战争胜利之后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新课讲解:
师过渡:本节课的内容涉及到两位人物,那就是列宁和斯大林,他们经过不断的探索,先后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以及斯大林模式的形成。首先让我们跟随列宁的脚步回到1917年的俄国,学习第一部分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展示图片)
师设问:结合地图和材料内容,思考一下当时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什么样的形势?(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师过渡:为了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当时的领导人列宁在1918年的时候开始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那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底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巩固政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64页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分别从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四个方面进行概括。
内容:(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总结)
农业:余粮征集制 工业:普遍国有化
商业方面:取消商品贸易 分配:强制劳动
结果:(对比图表,发现问题)
师设问:(展示图表)这里有两个图表,通过两个图表的对比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
学生合作探究、回答提问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
师过渡:面对这种情况,当时的列宁也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在战争的情况下,这种政策的实施的确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是农民的生活质量却在大幅度下降,现实说明这种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式是错误的,它已经不能适应当时苏俄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所以在1921年的时候,列宁进行了及时的调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
背景:(结合材料分析)
材料一:连年战争使俄国2000多万人丧生,1921年的天灾又造成饥荒,农业生产直线下降,日用品严重缺乏。材料二:1921年春,因为生活困苦,彼得格勒等城市发生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就连海军基地也发生了反对布尔什维克政府的兵变,这里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出于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在基地举事,夺取了当地政府的权力。
师设问:国内战争胜利后,当时的苏维埃政权又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
师过渡:在这种情况之下,列宁在1921年的时候实施新经济政策,那么新经济政策到底“新”在哪儿?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65页中间段的内容,分别从农业、工业、商业、分配四个方面概括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内容:(填写表格)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工业
商业
分配
3、特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
结果:(结合图表分析)
师:通过新经济政策的调整,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也就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教材p65页正文第四自然段,落实到教材上)
师过渡:就在苏联经济蒸蒸日上的时候,一个噩耗传来了,列宁在1924年去世了,斯大林上台执政,逐渐取消了符合苏联经济发展的新经济政策。并且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斯大林模式”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结合材料分析)
材料:“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此时的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对此斯大林指出: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师设问:结合材料思考斯大林他做出了什么样的决策?(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什么?(政治经济危机)那么,斯大林模式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6页第一自然段的内容,从所有制、管理体制、经济体制、管理手段四个方面来概括。(生回答)
特点:(结合教材内容)
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
管理体制:高度集中
经济体制: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管理手段:行政手段
师总结:从中可以看出斯大林模式的最大的特点是: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成就:(展示课前学生搜集到的资料)
第一组:农业集体化运动:(师讲解农业集体化运动快速发展,集体农场的数量达到了20多万个!)
第二组:五年计划:(教师介绍“五年计划”,展示学生搜集到的宣传画、一五计划的重要工程“第聂伯河水电站”)
第三组:教育(开展义务教育,为苏联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提高了国民素质)
第四组:工业化成就:(宣传海报,叶卡捷琳堡城市中的“乌拉尔重型机械厂”被誉为“工厂之父”)
师: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的时候,苏联人最终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同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30年代,苏联工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却出现了这样的场景:
师设问: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场景吗?
师总结:当时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展示1929——1933年各国生产下降表)蒸蒸日上的苏联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计划”成为那个时代最流行的时髦语!特别是美国在1933年罗斯福改革后,开创了新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借鉴了苏联的经验,为后来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师:苏联工业化经济繁荣的背后,它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合作探究:(播放视频)结合材料和视频内容,谈一谈你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师设问: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今天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时候,要从中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生讨论)
师总结:符合国情;相互借鉴;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等。
小结:
为了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列宁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尽管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但是这种直接过渡的方式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为了更好的恢复经济,列宁及时进行调整,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现实说明这种间接过渡的方式是正确的,伴随着列宁的逝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确立,尽管取得辉煌成就,但是斯大林后来的继任者,都没能突破这种模式的束缚,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课后作业:
1、实践作业:利用节假日,搜集生活中与苏联有关的资料,体验苏联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广泛影响。
2、拓展作业: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谈一谈你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400字左右)
情感升华:
(展示一组图片)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列宁和斯大林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上,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尽管道路崎岖不平,但是它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足以让我们叹服!虽然经历了苏联解体的阵痛,但是获得新生的俄罗斯人正一步步走出阴霾,继续实践着俄罗斯的强国之梦!
同样,作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尽管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也曾出现过失误,但我们从国情出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信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的理论指导下,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中国梦必将会实现!!
知识结构:
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
1、背景
2、内容
3、评价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7年)
1、背景
2、内容
3、评价
二、斯大林模式
1、特点
2、评价
3、经验教训
五.巩固练习
当堂检测(见“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检测题”文档)
六.课后反思
本课内容理论性强,根据先自学后教学的方针,在每一部分讲述之前,通过设置新的情境,让学生先自主学习或者合作探究,再由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分析、提示、引导。在本节课的处理上,我以课本为基础,导学案为载体,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为方向,以培养学生自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发挥学生个体和集体智慧的优势。穿插趣味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或者课前让学生查阅、搜集历史资料,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或者在教学中采用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阅读材料分析理解---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课堂练习---提出研究性课题。整堂课下来,学生不仅掌握了基础知识,更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课件52张PPT。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岳麓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岳麓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火中诞生的共产主义
国内叛军外国干涉军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背景1918年夏,敌人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起进攻,国内战争爆发,很快占领了苏俄大约3/4的国土,40%的工厂因缺乏燃料而停工、停产,交通运输几近瘫痪,人民忍饥挨饿。
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1)农业:
(2)工业:
(3)商业:
(4)分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内容余粮征集制普遍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强制劳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影响胜利!单位:普特1913——1921年苏联粮食产量直接过渡的方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 二、新经济政策 ——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途径 新经济政策之背景思考:国内战争胜利后,当时的苏维埃政权又面临着怎样的形势? 材料一:连年战争使俄国2000多万人丧生,1921年的天灾又造成饥荒,农业生产直线下降,日用品严重缺乏。材料二:1921年春,因为生活困苦,彼得格勒等城市发生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就连海军基地也发生了反对布尔什维克政府的兵变,这里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出于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在基地举事,夺取了当地政府的权力。余粮征集制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强制劳动固定粮食税重要企业:仍归国有
中小企业:私人经营 允许自由贸易按劳分配“新”? 新经济政策之内容 新经济政策之特点新经济政策后农业生产恢复情况 新经济政策之影响①理论:
找到了一条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②经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③政治: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1921—1926年,苏维埃国家与外商签订合同达135项。 伟大导师列宁的逝世(1924年1月21日)斯大林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三、斯大林模式 ——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涨斯大林模式之背景“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此时的苏联处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对此斯大林指出: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
武器,‥‥‥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思考:斯大林做出了什么决策?为什么?
斯大林模式之特点1、所有制:
2、管理体制:
3、经济体制:
4、管理手段: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排斥市场的指令性
计划经济行政手段斯大林模式之成就成果展示快到我们的集体农庄来!农业集体化第一、二组苏联农业集体化是指,苏联通过合作社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程。
由1929年开始,集体农场的数目有57000个,至翌年则增加至8万多个,此后自1931年开始,国营集体农场数一直维持至20万个以上,而每个农场的平均面积也在1929至1932年期间扩大了二十倍之多。
苏联的五年计划 1928--1932年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1933--1937年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第三、四组第聂伯河水电站宣传海报工 业 化通过我们的劳动,我们将建造庞大的工厂!光荣的苏联铁路工人! 第五、六组乌拉尔重型机械厂1937年的叶卡捷琳堡成为苏联重型机械制造、重化工业以及钢铁工业的中心,一大批著名的大型骨干企业应运而生,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乌拉尔重型机械厂”,因为其历史悠久,又负责生产“制造机器的机器”,被称为“工厂之父”。1941年6月22日,德国军队突袭苏联,一星期内苏军损失兵力100万人以上,西部工业区全部沦陷,希特勒微笑的声称,要在莫斯科红场举行庆祝仪式,但他很快就笑不出来了,德国不但被全线遏制,而且开始遭遇反攻。即使在最艰苦的1942年,苏联的飞机产量,仍达到2万架以上,比德军几乎超出一倍。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工人们驾驶着刚刚造好的坦克,直接出场,迎战德军。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1913——1937年各国工业生产增长率到1940年,苏联工业产量比1913年增长11倍左右,工业产量超过德、英、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大国 。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1929——1933各国生产下降表经济危机 为西方国家提供借鉴当20世纪30年代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的时候,蒸蒸日上的苏联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计划”成为那个时代最流行的时髦语!繁荣的背后结合教材和视频内容,谈一谈你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1、国家迅速实现
工业化2、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2、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1、片面发展重工业,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缓慢;4、日益僵化,成为苏
联解体的重要因素。3、压抑地方企业的发展;“斯大林模式”的评价经验教训?合作探究符合国情;
相互借鉴;
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课堂小结1、实践作业:利用节假日,搜集生活中与苏联有关的资料,体验苏联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广泛影响。
2、拓展作业: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谈一谈你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400字左右)
课后作业历 史 启 迪谢谢!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练习题
1.在一部苏联电影中出现过这样的镜头:两个农民受全村委托,外出买了一批粮食,运回村子途中被红军查获,他们开了一张收条给农民,然后把粮食全部没收。这部电影应是
A.《莫斯科保卫战》 B.《攻克柏林》
C.《列宁在1918》 D.《战争与和平》
2.列宁在评价某一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列宁评价这一政策
A.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 B.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
C.在特定环境下为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D.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
3.列宁认为:“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掌握他们。”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苏俄实行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4.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党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进行工业化建设
5.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世上无出其由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铁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6.列宁在1922年纪念十月革命五周年的大会上曾指出: “要挽救俄国,单靠农业的丰收还不够,而且单靠供给农民消费品的轻工业的情况良好也还不够,我们还要有重工业……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到20世纪30年代,苏联迅速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现代化,这一成果主要得益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农业集体化运动
7.毛泽东对苏联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曾作过生动的评价: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米吃。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这里批判的主要是B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苏联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
C.只抓农业不抓工业 D.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忽视质量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的“战时共产主义”盛行于1917年至1921年间。当时,为了向前线提供所需的物资和人力,采取了种种非常措施……战时共产主义的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实行国有化。另一特征是强行征收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
——《全球通史》
(1)结合材料一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
材料二 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列宁
(2)上述材料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什么?列宁的依据是什么?
材料三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3)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的侧重点是什么?这样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学习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