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 物态及其变化 选择题专题训练
1.下列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热现象,对这些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用冰袋给高烧病人降温,是因为冰熔化时从人体吸热
B.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了,是因为冰汽化为水蒸气
C.刚从泳池中出来的人感觉冷,是因为人身上的水蒸发吸热
D.冬天的早晨辽河边出现美丽的雾凇,是因为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2.风景优美的光雾山,夏天云雾缭绕,冬天大雪纷飞,宛若人间仙境,其中关于雾、雪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
A.液化、凝华 B.汽化、凝华 C.汽化、凝固 D.液化、凝固
3.下列现象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
A.壶口冒“白气” B.铁水浇铸成零件
C.“雾凇”的形成 D.冰凌融化
4.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
A.春雨天晴,路面变干 B.盛夏季节,天降冰雹
C.深秋清晨,薄雾弥漫 D.寒冷冬日,冻衣晾干
5.夏天,向盛有牛奶的杯内充入少量液态氮,可以快速制成一杯看似“热气腾腾”的冰激凌,贸然食用易冻伤食道。看似“热气腾腾”,其实是( )
A.液氮汽化后形成的氮气 B.液氮凝固后形成的固态氮
C.冰激凌中的水汽化后形成的水蒸气 D.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后形成的小水滴
6.初秋季节,小草叶片上出现晶莹的露珠,下列现象中的物态变化与之相同的是( )
A.蒸锅上方生成“白气” B.初冬,草丛中出现霜
C.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变干 D.饮料中的冰块逐渐变小
7.下列场景与所蕴含的物理知识,对应完全正确的是( )
A.春季,小明体育训练后满头大汗,回到教室不停扇风﹣﹣提高液体温度加快蒸发
B.夏季,小明手拿着一瓶冰冻矿泉水,冰减少,手感到凉﹣﹣熔化吸热
C.秋季,小明发现操场上的双杠上铺满了一层霜﹣﹣霜是非晶体
D.冬季,戴眼镜的小明从教室外走进教室内,镜片模糊不清﹣﹣液化吸热
8.在水循环中。高空中的水蒸气突然遇到强冷空气,温度急剧下降形成小冰晶。这种物态变化属于( )
A.凝固 B.升华 C.液化 D.凝华
9.电冰箱中霜的形成属于( )
A.蒸发 B.液化 C.凝华 D.升华
10.下列物理现象及其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A.春天,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这个过程要吸热
B.夏天,常用干冰给食品保鲜,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
C.秋天,草木的叶子上有露珠,这是水蒸气液化吸热形成的
D.冬天,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这是水蒸气凝华放热形成的
11.冬季,通常可以看到教室的窗玻璃上附着一层小水珠,当室外气温更低时,还会看到窗玻璃上结有冰花。下列关于水珠、冰花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它们均是水蒸气凝华形成 B.它们均附着在窗玻璃的室外一侧
C.它们均是水蒸气液化形成 D.它们均附着在窗玻璃的室内一侧
12.用3D打印技术可以打印钛合金眼镜架。在高能激光的作用下,钛合金粉末吸收热量变成液态,再定型成为镜架。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和凝固 B.升华和凝华 C.汽化和液化 D.液化和凝固
13.黑龙江省四季分明,非常适合人类居住,下列热现象中,需要吸热的是( )
A. 初春冰雪消融 B. 盛夏露珠凝结
C. 深秋树枝凝霜 D. 严冬雪花纷飞
14.下列物态变化中,吸热的是( )
A.冰棍“冒”出的“白气”
B.昆虫和植物上的露珠
C.用久了的白炽灯,灯丝变细
D.北方寒冷的冬天洒水成冰
15.图中,各种自然现象形成的过程属于凝华的是( )
A.春天,冰雪消融 B.夏天,叶上露珠
C.秋天,山中晨雾 D.严冬,树上雾凇
16.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 )
A.樟脑丸逐渐消失﹣﹣熔化 B.铁水浇铸铁铸件﹣﹣凝华
C.擦酒精解暑降温﹣﹣汽化 D.秋末屋顶上结霜﹣﹣升华
17.“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关节气的谚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惊蛰云不停,寒到五月中”,云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伏天三场雨,薄地长好麻”,雨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小寒冻土,大寒冻河”,河水结冰是熔化现象
18.2019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七届“世界水日”,提高节水意识,培养良好的用水习惯,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关于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地球表面上的水可汽化成水蒸气 B.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熔化成水滴
C.小冰晶在降落过程中,液化成雨水 D.河面上的水凝华成冰,封住了河道
19.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
A.早春大地上冰雪的消融 B.初夏广场上雾的形成
C.深秋草木上露的出现 D.寒冬草地上霜的形成
20.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棒冒“白气”是汽化现象
B.晶体熔化时吸热,非晶体熔化时不吸热
C.干冰作为人工降雨的冷却剂,是利用它升华吸热的特点
D.人们吹电风扇感到凉爽,是因为电风扇降低了气温
21.下列现象属于熔化的是( )
A.清晨枝叶上形成露珠 B.太阳升起后浓雾渐散
C.气温升高使冰雪消融 D.冬天铁丝网出现白霜
22.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描绘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加热过程中,水含有的热量增加 B.沸腾过程中,水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C.烧杯上方带孔的纸板可以减少热量散失 D.水的沸点是99℃,此时大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23.如图所示是海波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此可判断( )
A.海波是非晶体 B.海波的熔化时间是5min
C.海波的熔点是50℃ D.海波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24.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主题是“绿色生活美丽家园”,下列图中各图是小丽拍摄的生活美景,其中属于液化的是( )
A.草叶上形成“白霜” B.冰雪遇暖消融
C.草叶上形成的“露珠” D. 冬天河水结“冰”
25.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
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为固态,由甲到乙是升华过程 B.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凝固过程
C.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液化过程 D.丙为固态,由丙到甲是熔化过程
26.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了水凝固吸热
B.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是液化现象
C.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D.晾晒的湿衣服变干是汽化现象
27.一提到“雾凇”,许多人总会联想到东北地区,其实甘肃省的一些地区也会遇到这个现象。如图为天水出现的“雾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雾淞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B.雾凇和冰的形成过程一样
C.雾凇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D.雾凇形成的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
28.关于下列四幅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温度计的示数为﹣4℃
B.乙图中,某晶体熔化图象中bc段,晶体内能不变
C.丙图中,花儿上的露珠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
D.丁图中,烈日下小狗伸出舌头降温,是因为水汽化放热
29.下列现象或过程中由于熔化而形成的是( )
A.滴水成冰 B.秋天清晨树叶上的露珠
C.隆冬清晨植物叶片上的霜 D.冰雪消融
30.对下列自然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春天,大雾在太阳的照射下散去,这是汽化现象
B.夏天,农作物上露珠的形成,这是凝华现象
C.秋天,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需要吸热
D.冬天,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小冰粒,需要吸热
31.如图所示是加热﹣30℃的冰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BC段是冰的熔化过程,温度不变,说明熔化不需要吸热
B.水的沸点是98℃,说明当地的大气压高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C.冰熔化时温度保持0℃不变,说明冰是晶体
D.加热相同时间时,冰升温比水快,说明冰的比热容比水大
32.如图是一种沙漠里能收集空气中水分的甲虫。清晨,空气中水蒸气含量高,甲虫从洞穴中走出爬上沙丘,迎着风整个身体呈倒立的姿势,很快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背部凝结成水珠,水珠越聚越多,顺着背部流入甲虫的嘴里。科学家利用该原理制造了沙漠集水器,实现沙漠淡水的补给,能让沙漠变成一块块绿洲。甲虫能收集到空气中的水蒸气,说明它背部的温度比外界气温( )
A.一定高 B.一定低 C.一定相同 D.无法确定
33.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凝重的“霜”的形成是放热过程,是凝固现象
B.飘渺的“雾”的形成是吸热过程,是升华现象
C.晶莹的“露”的形成是放热过程,是液化现象
D.洁白的“雪”的形成是吸热过程,是凝华现象
34.在下列现象中,与所对应的物态变化相吻合的是( )
A.冬天,室外盆中的水结冰﹣﹣凝华 B.清晨梵净山的雾﹣﹣汽化
C.篮球场上的积水被晒干﹣﹣蒸发 D.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凝固
35.邵阳新宁崀山是国家5A级景区,2019年春节期间,崀山八角寨风景区山顶出现大量雾凇,十分美丽迷人!雾凇的形成所属的物态变化是( )
A.凝固 B.液化 C.凝华 D.汽化
36.下面对哈尔滨美景描述中,属于熔化现象的是( )
A.初春,太阳岛上冰雪变成涓涓水流
B.盛夏,防洪纪念塔广场花朵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
C.深秋,中央大街的树上挂着洁白的雾淞
D.隆冬,松花江水变成剔透的冰
37.甲、乙、丙三支酒精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都一样,甲和乙玻璃管的内径相同,甲玻璃泡的容积比乙大,乙和丙玻璃泡的容积相同,乙的内径比丙细,由此可判断这三支温度计的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 )
A.甲最长 B.乙最长 C.丙最长 D.一样长
38.炎炎夏日,洒了水的地面,晾在阳光下的湿衣服,过一会儿就变干了;烧开着的水,过一会儿水就变少了。关于这两种热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前者是汽化吸热,后者也是汽化吸热 B.前者是汽化放热,后者是升华吸热
C.前者是熔化吸热,后者是升华吸热 D.前者是凝固放热,后者是液化放热
39.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清晨,缭绕在山间的雾是水汽化形成的
B.清晨,附着在草上的霜是水凝固形成的
C.夏天,往地面洒水降温,利用了水蒸发吸热
D.夏天,在食品运输车里放些干冰降温,是利用干冰熔化吸热
40.古诗《立冬》中,有诗句“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诗中所说的“霜”,其形成过程的物态变化属于( )
A.凝华 B.凝固 C.汽化 D.液化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分析】(1)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做熔化,熔化吸热;
(2)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是升华,升华吸热;
(3)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汽化吸热;
(4)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凝华要放热。
【解答】解:A、用冰袋给高烧病人降温,是因为冰熔化时从人体吸热。故A正确;
B、冰冻的衣服变干了,是因为冰直接升华为水蒸气。故B不正确;
C、刚从泳池中出来的人感觉冷,是因为人身上的水蒸发要吸收热量。故C正确;
D、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活中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的判断,是中考物态变化部分基本的考查内容,相对比较简单。
2.【分析】判断物态变化,要抓住变化前后物质所处的状态,雾的形成是由气态→液态,霜的形成是由气态→固态;然后根据所学物态变化的几种类型来进行选择
【解答】解:形成雾的过程中,水蒸气→液态水,属于液化的物态变化过程;
形成雪的过程中,水蒸气→固态的雪,属于凝华的物态变化过程。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一定要抓住物态变化前后,物质所处的状态,然后再根据所学物态变化的几种类型对号入座。
3.【分析】物态变化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熔化、汽化和升华。根据我们对于物态变化的认识逐一分析四个选项,看它们都是什么物态变化形成的,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解:A“白气”是壶口喷出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此过程放出热量。故A不符合题意;
B、铁水浇铸成零件,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过程,此过程放出热量。故B不符合题意;
C、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此过程放出热量。.故C不符合题意;
D、冰凌融化,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过程,此过程吸收热量。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生活中的物态变化和物态变化中吸放热的判断,是一道热学的基础题。
4.【分析】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变化是升华,分析物质变化前后所处的状态,然后答题。
【解答】解:A、路面变干,水汽化成为水蒸气。故A不符合题意;
B、冰雹主要是云层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固体颗粒。故B不符合题意;
C、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C不符合题意;
D、冻衣服晾干,冰直接升华成为水蒸气。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知道汽化、液化、凝华、升华的概念,知道物态变化前后物质所处的状态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5.【分析】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是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华。
【解答】解:常温常压下氮是气态的,将牛奶杯内倒入液态氮,液态氮迅速吸热汽化,导致周围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为小水滴。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抓住物质前后的状态变化是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
6.【分析】液化是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在液化过程中需要放出热量。
【解答】解:初秋季节,小草叶片上出现晶莹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A、蒸锅上方生成“白气”时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A符合题意;
B、初冬,草丛中出现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草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B不符合题意;
C、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变干是液态的酒精变成气态酒精的过程,是汽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饮料中的冰块逐渐变小是冰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物态变化的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要留心观察,多加思考,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发生的现象。
7.【分析】(1)根据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答题,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表面积大小;液体的温度;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
(2)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熔化吸热;
(3)霜是晶体;
(4)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放热。
【解答】解:A、春季,小明体育训练后满头大汗,回到教室不停扇风﹣﹣提高液体上方空气流动加快蒸发,故A错误;
B、冰块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故B正确;
C、秋季,小明发现操场上的双杠上铺满了一层霜﹣﹣霜是晶体,故C错误;
D、冬季,戴眼镜的小明从教室外走进教室内,镜片模糊不清,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液化放热,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题考查了生活中的常见物态变化现象,注重了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是一道联系实际的好题。
8.【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做凝华。
【解答】解:当气温骤降时,高空中的水蒸气突然遇到强冷空气,空气中的水蒸气会直接凝华为固态的小冰晶。
故选:D。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
9.【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
【解答】解:
电冰箱冷冻室中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C正确。
故选:C。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
10.【分析】熔化是从固态变为液态,要吸热;液化是从气态变为液态,要放热;凝华是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要放热。
【解答】解:A、春天,冰雪消融,这是熔化现象,这个过程中冰要吸收热量,故A正确;
B、夏天,常用干冰给食品保鲜,干冰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是升华现象,吸收热量,故B正确;
C、秋天,会看到露珠,这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故C错误;
D、严寒的冬天,玻璃窗上会出现冰花,冰花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会辨别不同的物态变化形式,知道其吸热还是放热,关键是能与实际例子很好地结合起来,是此类题考查的重点。
11.【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放热。
【解答】解:冬季,室内温度较高,而玻璃窗的温度较低,室内玻璃窗周围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会液化形成小水滴,若室外气温更低时,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还会凝华形成小冰晶,都会附着在玻璃的内侧,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活中的液化、凝华现象,是一道基础题。
12.【分析】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吸热;物质由液体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凝固放热。
【解答】解:钛合金粉末在高温下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然后按构件形状重新结晶成型,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即先熔化后凝固。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生活中熔化现象的理解,把握住物质前后的状态变化是解题的关键。
13.【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
A、初春,冰雪消融,属于熔化现象,需要吸收热量,故A符合题意;
B、盛夏,露珠凝结,属于液化现象,需要放出热量,故B不符合题意;
C、深秋,绿叶凝霜,属于凝华现象,需要放出热量,故C不符合题意;
D、严冬,雪花纷飞,属于凝华现象,需要放出热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4.【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3)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
A、冰棍“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此过程放热;故A错误;
B、昆虫和植物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此过程放热;故B错误;
C、用久了的白炽灯,灯丝变细是固态的钨,变成钨蒸汽,是升华现象,此过程吸热;故C正确;
D、北方寒冷的冬天洒水成冰,水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此过程放热;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5.【分析】(1)判断物态变化现象首先要知道各种物态变化的定义,然后看物体是由什么状态变为了什么状态,从而得出结论;
(2)物质由气态放热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选项中哪个生成物是固态,再看是否由气态形成,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解答】解:A、冰雪消融,是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故A不符合题意。
B、露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故B不符合题意。
C、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故C不符合题意。
D、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看物体由什么状态变为了什么状态,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判断。
16.【分析】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体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解答】解:A、樟脑丸逐渐消失,是固态变成了气态,所以是升华现象;故A错误。
B、铁水浇铸铁铸件,是由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现象;故B错误。
C、擦酒精解暑降温,是液态变成气态,属于汽化现象;故C正确。
D、秋末屋顶上结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物态变化的判断。分析物态变化时,首先要分析生成物的状态,然后再分析是由什么状态的物质形成的,从而判断出是什么物态变化。
17.【分析】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逐一分析: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物体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解答】解:
A、云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小水珠,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故A错误。
B、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水珠遇到凝结核后变成大水珠然后由于重力作用掉落到地面形成的,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固态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C正确。
D、河水结冰是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熟悉常见的自然现象,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的状态变化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18.【分析】(1)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由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都吸热;
(2)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由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都放热。
【解答】解:A、地球表面的水吸热时,由液态变成气态,是汽化现象,故A正确;
B、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由气态的水蒸气变成液态的水,是液化现象,故B错误;
C、小冰晶在降落过程中,由于与空气摩擦,导致其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小冰晶会熔化成水,故C错误;
D、河面上的水变成冰,由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态变化的判断,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分析物质变化前后的状态是解题的关键。
19.【分析】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解答】解:
A、冰雪消融是由固态的冰变成水,属于熔化现象,故A错误。
B、雾是液态小水滴,是水蒸气遇冷由气态变为液态的液化现象,故B错误。
C、露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故C错误。
D、霜是固态小冰晶,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快速放热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熔化、汽化、液化和凝华定义的了解,需要从生活现象结合物理定义来进行分析。
20.【分析】(1)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2)晶体和非晶体的特性:晶体有固定的熔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没有熔点,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逐渐升高;
(3)物质从固态到气态,是升华现象;
①液体蒸发的快慢的影响因素:液体的温度、表面积和液体上方的空气流动快慢,蒸发需要吸热;
【解答】解:A、“白气”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小液滴,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冰棍形成的,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故A错误;
B、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也吸热,晶体有确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故B错误;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它升华吸热的性质,故C正确;
D、夏天用电风扇对着人扇风,人感到凉爽是因为扇风加快了身体上汗液的蒸发,蒸发要吸热,从而使人体温度降低,感到凉爽,室温不会降低,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物态变化,以及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难度不大。
21.【分析】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体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解答】解:A、清晨枝叶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水,是液化现象的;故A错误。
B、浓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小水珠,浓雾散去是因为小水珠变成了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故B错误。
C、冰雪消融是固态的冰雪变成了水是熔化现象;故C正确。
D、铁丝网上的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了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物态变化的判断。分析物态变化时,首先要分析生成物的状态,然后再分析是由什么状态的物质形成的,从而判断出是什么物态变化。
22.【分析】(1)热量指在热传递的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
(2)水在沸腾过程中的特点: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3)烧杯上方带孔的纸板可以减少热量散失;
(4)根据沸点的概念判断出水的沸点;气压越低,沸点越低;
【解答】解:A、加热过程中,水吸收热量,其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不能说物体含有多少热量,故A错误;
B、水在沸腾过程中,仍然要吸收热量,由图可知其温度保持99℃不变,故B正确;
C、烧杯上方带孔的纸板可以减少热量散失,能缩短把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故C正确;
D、由图可知,水的沸点是99℃,沸点低于100℃,此时大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此题是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考查了水沸腾过程中的特点,同时考查沸腾图象的分析,常见题目。
23.【分析】(1)由图象可以看出,熔化过程中出现一段温度恒定的时间段,这是晶体的典型特征,根据常识可判断海波是晶体。
(2)知道温度保持不变的过程属于海波的熔化过程。根据图象进行判断熔化时间。
(3)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就是晶体的熔点。
【解答】解:
(1)由图象可知,海波从第5分钟开始温度保持50℃不变,所以海波是晶体,其熔点为50℃,约到第8min时熔化完成,则熔化过程持续了约8min﹣5min=3min,故AB错误,C正确;
(2)海波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通过考查海波的熔化图象,考查了学生对晶体熔化特点的掌握,并能够从熔化图象中总结出相关信息,考查了学生对熔化图象的综合分析。
24.【分析】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是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华。
【解答】解: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冰雪消融”是固态的冰雪变为液态的水,属于熔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C符合题意;
D、河水结冰是液态的水变成固态的冰,是凝固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生活中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物态变化知识是中考必考的知识点,需要掌握。将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物态变化与理论联系起来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25.【分析】(1)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因其存在的形式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3)熔化、汽化、升华吸热,凝固、液化、凝华是放热的。
【解答】解:由图知:丙到甲吸热,甲到乙吸热,所以丙为固态,甲为液态,乙为气态。
甲到乙是汽化过程,需要吸热;乙到丙是凝华,会放出热量;丙到甲是熔化,需要吸收热量。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物态变化的推断,确定丙的状态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6.【分析】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解答】解:
A、冬天,在保存蔬菜的菜窖里放几桶水,水由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现象,凝固放热,故A错误;
B、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B正确;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C正确;
D、晾晒的湿衣服变干,由液态变成气态,属于汽化现象,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物态变化以及吸放热情况是一道基础题。
27.【分析】从六种物态变化定义进行判断:
物质从液体变为固态是凝固过程,凝固放热;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熔化吸热;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过程,液化放热;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过程,汽化吸热;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过程,凝华放热。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过程,升华吸热。
【解答】解:A、“雾凇”是固态的小冰粒,它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的,属于凝华现象,故A不正确;
B、冰是液态水凝固形成的,与雾凇的形成过程不一样,故B不正确;
C、“雾凇”是固态的小冰粒,它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的,属于凝华现象,故C正确;
D、凝华放出热量,因此雾凇形成过程中需要放出热量,故D不正确。
故选:C。
【点评】判断一种现象是什么物态变化,一定要分析现象原来和现在的状态,然后根据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进行判断,然后才好判断吸放热情况。
28.【分析】A.温度计读数,认清分度值;
B.晶体熔化时吸热,内能增大,温度不变;
C.露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D.水汽化吸热。
【解答】解:
A.由图知,液柱所在刻度在0℃下方,且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则温度计的示数为﹣4℃,故A正确;
B.此图象为晶体熔化图象,晶体熔化时吸热,其内能增大,故B错误;
C.花儿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不是凝华,故C错误;
D.小狗伸舌头降温是利用水汽化吸热的原理,不是放热,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但难度不大。
29.【分析】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解答】解:A、滴水成冰,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故A错误;
B、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C错误;
D、冰雪消融,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生活中物态变化的分析能力,物态变化是中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
30.【分析】(1)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由固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这三种物态变化需要吸收热量;
(2)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由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这三种物态变化需要放出热量。
【解答】解:A、大雾在太阳的照射下散去,水滴吸收热量蒸发成为水蒸气,属于汽化过程。故A正确;
B、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B错误;
C、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是液化过程,会放出热量。故C错误;
D、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小冰粒是凝华过程,会放出热量。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活中常见物态变化以及吸放热情况,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31.【分析】(1)熔化前晶体处于固态、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熔化完成后是液态,熔化过程不断吸热,温度不变;
(2)水的沸点随气压的升高而升高,随气压的降低而降低;
(3)晶体首先吸收热量,温度升高,达到熔点,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这种晶体的熔点。晶体完全熔化后,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
(4)水的比热容比冰大,相同质量的冰和水在吸热相同热量的情况下,冰升温快,水升温慢。
【解答】解:A、图象中BC段是冰的熔化过程,虽然温度不变,但熔化过程必需吸热,故A错误;
B、水的沸点随气压的升高而升高,随气压的降低而降低,沸点是98℃,说明当地的大气压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故B错误;
C、由图象可知,在BC段,物质的温度保持0℃不变,所以该固体的熔点是0℃,此过程中物质正在熔化,是晶体,故C正确;
D、冰完全熔化为水时,质量不变;同一个加热器进行加热,加热时间相同时冰和水吸收的热量相同;冰升温比水快(即冰上升的温度较高),由Q=cm△t可知,冰的比热容比水小;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对于此类图形题,应明确横、纵坐标轴及各关键点所代表的物理意义,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32.【分析】水蒸气遇冷液化放热形成小水滴。
【解答】解:甲虫能收集到空气中的水蒸气,是因为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甲虫背部放热形成小水滴,则可知它背部的温度比外界气温低,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液化现象,是一道基础题。
33.【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解: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此过程中放热,故A错误;
B、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此过程放热,故B错误;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此过程放热,故C正确;
D、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冰晶,此过程中放热,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34.【分析】首先判断每一个现象原来和现在的状态,然后根据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定义进行判断: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体的过程是熔化;
物质从液体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固;
物质从液体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是升华;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华
【解答】解:A、冬天室外盆中的水结冰是由原来的液态变成了固态的过程,是凝固现象,故A错误。
B、清晨梵净山的雾是由原来的气态的水蒸气遇冷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现象,故B错误。
C、篮球场上的积水被晒干是由原来的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蒸发)现象,故C正确;
D、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固态的冰,是升华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
35.【分析】凝华是指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它需要放出热量,雾凇是水蒸气在较冷的冬天凝华的结果。
【解答】解: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附着在树枝上,属于凝华现象。
故选:C。
【点评】物态变化有六种形式,解决此类问题首先要知道物体所处的状态,然后结合物态转化进行分析解答。
36.【分析】熔化是指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它需要吸热;
液化是指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它需要放热;
凝华是指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它需要放热;
凝固是指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它需要放热。
【解答】解:A、春天,冰雪消融,它是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现象,故A符合题意;
B、夏天,露珠晶莹,露珠是液体,它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后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秋天,雾淞是固体,它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凝华后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冬天,松花江水变成剔透的冰,冰是固体,它是由液态的水放热凝固后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要判断各选项的物态变化是否相对应,首先要弄清楚各选项的物态变化特点,然后根据变化前后的物态特征来判断属于哪种物态变化。
37.【分析】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常用温度计的玻璃管内径越细,在水银膨胀或收缩的体积相同时,液柱变化越大,读数也越精确。
【解答】解:(1)乙和丙两支温度计的玻璃泡内装等量的水银,故当它们升高或降低相同温度时,水银膨胀或收缩的体积相同,内径粗的丙温度计液柱短,内径细的乙温度计液柱长,它们表示的温度是一样的,因此乙的刻度比丙的刻度稀疏,由于它们量程相同、最小刻度相同,所以乙的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比丙要大。
(2)甲和乙两支温度计,玻璃管内径粗细相同,甲的玻璃泡容积比乙的大,因此它们升高或降低相同温度时,甲温度计水银膨胀或收缩的体积大,因此甲的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比乙要大。
综合分析甲温度计的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最长,故A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常用温度计的原理,以及精确度和什么因素有关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38.【分析】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包括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都要吸收热量。其中蒸发是一种在任何温度下、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一种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解答】解:洒了水的地面,晾在阳光下的湿衣服,过一会儿就变干了,是水吸收热量蒸发成为水蒸气了;烧开着的水,过一会儿水就变少了,是水吸收热量沸腾变成水蒸气了。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过程,都需要吸收热量。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了汽化两种方式的应用,熟练掌握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基础。
39.【分析】AB、搞清雾和霜分别是水的什么状态,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C、水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D、干冰升华(物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吸热。
【解答】解:A、雾是液态的小水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由气态变化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故A错误;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快速放热后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故B错误;
C、夏天,往地面洒水降温,利用了水蒸发吸热,C正确;
D、夏天,在食品运输车里放些干冰降温,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是一道热学的基础题。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的状态变化是解题的关键。
40.【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是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华。
【解答】解:
霜是固态小冰晶,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是凝华现象。
故选:A。
【点评】掌握六种物态变化,以及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会用物态变化解释生活中的问题,这是一道考查基础知识的题目,难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