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速记速查手册
第五单元 走向近代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要 点 讲 解
要点一 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 农村生产方式的变化
(1)开展垦殖运动: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纷纷开展垦殖运动,大量的林地、荒地、沼泽被开发,土地面积逐渐扩大。垦殖者成为这些新开发地区的主人,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耕种。
(2)庄园制度逐渐衰落和瓦解: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在庄园制度逐渐衰落和瓦解的过程中,农民逐渐获得对自己剩余产品的支配权。
(3)出现租地农场:14世纪中叶以后,越来越多的领主出租自营地,他们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参与生产管理。一些富裕农民建立租地农场,他们采用新的生产方式进行经营,雇用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
2. 手工工场:13世纪,随着分工细化,小型手工作坊得到发展。农村出现了分散的手工工场,后来,这种分散的手工工场逐渐转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工人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雇工分工合作,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3. 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的影响: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要点二 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
1. 富裕农民:13、14世纪,欧洲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富裕农民、骑士、乡绅通过各种手段不断集中土地,以新的经营方式掌握了生产、交换等环节,还控制了乡村行政事务,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
2. 市民阶层:城市中,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富商巨贾还投资乡村,置办田产,采用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他们与贵族联姻或成为官员,抬高自己的身份,政治权利也不断扩大,成为强化王权所需要的政治力量。
示 例 问 答
1. 租地农场的特点是什么?
答:采用新的生产方式进行经营,雇用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
2.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什么?
答: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
3. 西欧手工工场的出现对社会的发展有何重大影响?
答:(1)提高了生产效率。手工工场的规模较大,雇佣了很多工人,工人间实行分工合作,提高了生产效率。
(2)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穿上丝绸衣服,房间里摆上了瓷器,窗户上的腊布或纸也换成了玻璃,而这些在以前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享用。
(3)促进了社会阶级、阶级结构发生变化。因手工工场而富裕的商人形成了早期的资产阶级,失去土地的农民进入手工工场劳动,他们又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成为了工人阶级的前身。
(4)促进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预示着将进入一个新时代。
4. 中国与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比较。
答:(1)相同点: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手工业的进步,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的基本条件。
(2)不同点:①从时间上看:前者出现于明朝中后期,后者出现在14、15世纪。②从地区上看:前者出现在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较好的江南地区,后者出现在商品经济较发达的地中海沿岸城市。③从结果上看:明清时期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并继续发展,但发展极为缓慢。尤其在农村,自然经济仍占绝对统治地位,新的生产关系并无突破,而且,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封建制度日益腐朽,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很快,并很快在农村中发展起来。而且17、18世纪的欧洲封建国家改革,虽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却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