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蝌蚪找妈妈 教案(2课时)+作业

文档属性

名称 1.小蝌蚪找妈妈 教案(2课时)+作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8-19 18:03:55

文档简介

1 小蝌蚪找妈妈
一、教材分析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了解了妈妈的样子特点,在不知不觉中自己的身体也发生了变化,最后变成了小青蛙,并和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文中词语运用巧妙,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重点通过体会“大大的、长长的”等叠词和“蹲、披、露、鼓”等动词的妙用,进一步感受小蝌蚪的可爱与快乐。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并引导学生要保护青蛙。
2.认识“塘、袋、捕”等13个生字,重点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孩、披、捕”等。
3.会写“就、顶、孩”等9个字。重点关注左右结构字的高低宽窄。
4.通过动词“迎、追、游”等动词体会小蝌蚪的心情;通过“披、露、鼓”感受青蛙的神态,从而感受动词给故事增添的生动感。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上网搜集小蝌蚪和青蛙的图片资料或进行实地观察。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生字词卡片。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1.猜谜语?(课件出示谜语)。
课件出示:
小黑鱼,
滑溜溜,
圆圆脑袋长尾巴,
池塘里面游啊游。
(谜底:小蝌蚪)

绿衣小英雄,
田里捉害虫,
冬天它休息,
夏天它捉虫。
(谜底:青蛙)
2.谈话激趣: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是一家人吗?为什么长相相差这么大呢?难怪小蝌蚪连自己的妈妈都不认识。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小蝌蚪去找妈妈吧!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尝试学习
1.自由读课文,圈画出生字,标注自然段序号。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纠正字音。
3.再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课件出示:
小蝌蚪去找 ,先碰到了 ,又碰到了 ,最后才找到了他们的妈妈 。?
4.自由朗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小蝌蚪在长成青蛙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几次变化,是怎样变的呢?
课件出示: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他们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 ,又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 ,没过多久, 不见了,变成了一只只能捉害虫的 。
(三)师生合作,集中识字
1.多种方式读准词语。
可采用借助拼音、去掉拼音、学生自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读等方式。重点指导“脑袋”的“袋”读轻声。
2.多种方式识记单个生字。
联系生活经验认识“脑、袋、乌、龟”等字。加一加的方式认识“捕、顶”。
3.部件连线,巩固识字。
课件出示:
将偏旁和部件连一连,组成形声字:

(四)引读课文,分段学习
1.学习第1自然段,初步了解小蝌蚪的样子。
⑴指名朗读。
⑵换种说法,对比朗读。体会“大大的、黑灰色、长长的、快活地”等词的表达效果,进一步感受小蝌蚪的可爱。
课件出示: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脑袋,黑身子,长尾巴,游来游去。
①你看到了一群怎样的小蝌蚪?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小蝌蚪长什么样,并在黑板上贴出小蝌蚪的图片。
②指导朗读:抓住“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体会小蝌蚪的可爱、快乐。
③说话练习:引导学生运用“快活地”一词练习说话运用。
课件出示:
快活地游来游去
快活地
⑶齐读第1段。
(五)综合练习,实践运用
指导书写“顶、肚、孩、跳”4个左窄右宽的字。
1.观察共同点。四个字都是左窄右宽。指导学生“一看宽窄,二看高矮,三看笔画”。
2.老师范写。(强调“顶”右边第一笔横的起笔,“孩”的提与撇折的穿插,“跳”的竖撇、点、提的穿插)
3.生练写,评价再写。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把这个故事回家再读一读吧,也可以画一画小蝌蚪在池塘里游来游去的样子。

板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  
???        
???      两条后腿 披  碧绿的
???      两条前腿 露  雪白的
???      尾巴变短 鼓
???      尾巴不见了   蹲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温故知新
鼓励学生用不同形式展示上节课的学习成果。
1.读词语“池塘、脑袋”等。说说记字好方法。
2.展示自己所画的小蝌蚪在池塘里游的图画。
(二)引读课文,分段学习
1.学习第2段,体会蝌蚪的礼貌。
⑴识记“迎”字,理解“迎上去”。
出示字卡“迎”,交流识字方法,组词认读。两名同学上台表演,让学生理解“迎上去”的方向位置。
⑵指导朗读,读出小蝌蚪主动热情、有礼貌的语气。多种形式读,分角色朗读、同桌合作、师生合作读等。
2.学习第3段,体会小蝌蚪的急切。
⑴自读第3段,思考小蝌蚪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思考小蝌蚪心情怎样(急切),从哪些词语看出很急切(连
忙、追上去)。对比理解为什么用“追上去”,而不用“迎上去”,从而理解“追”的意思。
⑵指导朗读,读出“急切”的心情。
⑶多种形式展示读。分角色朗读,分组读,师生接读。
3.学习第4自然段,体会描写青蛙词语的准确。
⑴自由朗读课文,用直线画出描写青蛙样子的句子。(课件出示)
①体会动词的准确、生动。课文是怎样把青蛙写得可爱的呢?圈出描写青蛙动作的词。(板书:蹲 披 露 鼓)接着对比朗读,体会动词的妙用。
课件出示:
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双大眼睛。
荷叶上有一只大青蛙,背上颜色是绿的,肚皮上的颜色是白的,眼睛是凸出来的。
②体会表示颜色词语的妙用。学生画出词语,(板书:碧绿的 雪白的)接着对比阅读,体会词语给文章带来的生动。
?课件出示:
青蛙披着绿的衣裳,露着白的肚皮。
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
指导配乐朗读,读出青蛙的美和对青蛙的喜爱之情。
4.学习课文第5段,体会小青蛙动作有了变化,心情也有了不同。
⑴学生自读,找出小青蛙动作的变化。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次不用“迎上去”、“追上去”,而用“游过去”。学生上台表演“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从而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不同的动词所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这样才把句子写的准确形象又生动。
⑵小青蛙听到妈妈的召唤是怎么做的?指导读好动词“蹬”“跳”“蹦”,感悟青蛙动作的敏捷。
⑶学生做动作朗读。
5.学习课文第6段,了解青蛙作为益虫的作用。
⑴小青蛙们终于找到了妈妈,他们跟着妈妈做什么事情呢?
课件出示:
青蛙的种类很多,但不论哪一种,都主要以害虫为食,是国家三级保护动物。比如:欧洲铃蛙、红蝴蝶角蛙、黑斑蛙、红蹼树蛙等。
⑵既然青蛙是益虫,帮助我们捉害虫,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让学生充分说。
⑶指导朗读,赞美青蛙。
(三)综合练习,实践运用
1.分角色朗读课文,演一演这个故事。
2.拓展阅读。
谁从63层大楼上掉下来摔不死?
你一定以为能做到这点的非“超人”莫属吧!不是的,这个伟大的家伙竟然是……蚂蚁!
大家都知道:蚂蚁是个大力士,它能一下子举起和搬动超过自己体重30倍以上的食物。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个非常厉害的伞兵呢!
可是从那么高的地方掉下来,冲击力非常大,为什么蚂蚁却摔不死呢????
从高处落下来的物体最终会掉落到地上,这是因为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会受到地心引力的影响。但是每个物体受到地心引力影响的大小不一样,这和他们的体重有关。
拿大象来说,因为它很重,所以受到的地心引力就大,如果它从高处掉下来,就会受伤或死亡。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大象从高处摔下时,空气中的阻力无法和巨大的地心引力相抗衡。
蚂蚁因为又轻又小,受到的地心引力也非常微小。下落时,空气中的阻力会发挥出比地心引力更大的力量,从而减慢它下落的速度,最后安全着地。就像白白的雪花和轻飘飘的羽毛从空中飘落时的缓慢一样,那些又轻又小的昆虫,从63层大楼上掉到地上是摔不死的。
思考与练习:
为什么蚂蚁从63层大楼掉到地上摔不死?请你在文中用直线画出来。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要讲清楚小蝌蚪是怎么找妈妈的,以及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小蝌蚪是怎么长成青蛙的。

板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  
???        
???      两条后腿 披  碧绿的
???      两条前腿 露  雪白的
???      尾巴变短 鼓
???      尾巴不见了   蹲
作业超市
课堂作业:
1.连一连。
形声字连线并组词:

2.说一说。
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小蝌蚪去找 ,先碰到了 ,又碰到了 ,最后才找到了他们的妈妈 。
3.演一演。
戴头饰,分角色表演读。








课外作业:
1.读一读,认一认。
读熟课文,认识生字词“脑袋、迎上去、池塘、乌龟、头顶、鼓着、黑灰色、游哇游”。
2.做一做。
做小蝌蚪、鲤鱼、乌龟、青蛙的头饰。
3.编一编。
续说故事:假如有一天,青蛙听了小鸟的话,跳出了水井,它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又会发生些什么呢?编一个故事,说给爸妈听。
4.读一读。
拓展阅读:《下雨了》《小松鼠买梦》《谁从63层大楼上掉下来摔不死?》
5.说一说。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6.搜一搜。
搜集其他动物科普小故事。



土扌孑扌衣
亥厝仪皮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