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同步教学课件:专题1 第1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课件(4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同步教学课件:专题1 第1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课件(4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9-08-21 10:22:04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课程标准]
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2.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3.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4.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5.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技能。
6.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7.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8.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9.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第1课时 物质的分类与转化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1.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3.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4.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
(2)含氧的化合物就是氧化物。(  )
2.酸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__________离子和________离子。碱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________离子和______________离子。盐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______离子和_______离子。
××氢酸根氢氧根金属金属酸根3.根据化学反应的特征(如参加反应的物质种类或种数),完成下表的填空。化合分解置换 复分解1.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特点,可以对物质进行如下分类:
酸碱混合物2.酸性氧化物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氧化物,如CO2、SO2等;碱性氧化物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氧化物,如Na2O、CaO等。
3.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变化,化学反应可分为
(1)____________ 反应: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
(2)_____________ 反应:元素化合价不发生变化的反应。
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氧化还原非氧化还原解析:A为分解反应,B为化合反应,D为复分解反应。C2.下列属于同一范畴的物质是(  )
①NaCl ②(NH4)2SO4 ③NH3·H2O ④KOH
⑤Fe(OH)3 ⑥HNO3
A.③④⑤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②③⑥
解析:A中的③④⑤均是碱,而B、C、D中的各项均不同类。
A3.在①海水、②铁粉、③高锰酸钾、④冰水、⑤空气、⑥氧化镁、⑦氯化钠、⑧白磷、⑨碳酸氢铵、⑩液氧中,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
解析:混合物中至少含有两种物质。纯净物只含有一种物质,可以是单质,也可以是化合物。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纯净物。
①⑤②③④⑥⑦⑧⑨⑩②⑧⑩④⑥感悟导引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
(2)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
(3)Na2CO3属于钠盐、碳酸盐,也属于正盐,但是其水溶液呈碱性( )
物质的分类××√特别提醒 物质的分类方法和标准有多种,同一物质按照不同的方法和标准可以属于不同类别,在解题时一定要注意从多个角度加以分析,防止遗漏。
关于物质分类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
[解析] A组中Na2CO3不是碱,NaOH不是盐,SO2不是碱性氧化物;B组中CO不是酸性氧化物;C组中CO不是碱性氧化物;D组符合题意。D1.实验室中的药品常按物质的性质、类别等有规律地摆放。现有部分药品按某种规律摆放在实验桌上,如下图。在做“硫酸的性质”的实验时,某同学取用BaCl2溶液后,应把它放回的位置是(  )
解析:BaCl2属盐类,与NaCl属同一类物质。因而BaCl2溶液应靠NaCl溶液摆放。C感悟导引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Cu+2AgCl===CuCl2+2Ag( )
(2)碱和盐反应一定生成新碱和新盐( )
(3)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
常见物质的化学通性×××1.金属的化学通性
(1)金属+酸→盐+氢气。
(2)较活泼金属+较不活泼金属盐溶液→较活泼金属盐溶液+较不活泼金属。
(3)金属+非金属→盐。
(4)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2.酸的化学通性
(1)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酸+金属→盐+氢气。
(3)酸+碱性氧化物→盐+水。
(4)酸+碱→盐+水。
(5)酸+盐→新盐+新酸。
(6)含氧酸→氧化物+水。
3.碱的化学通性
(1)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2)碱+酸性氧化物→盐+水。
(3)碱+酸→盐+水。
(4)碱+盐→新碱+新盐。
(5)碱→氧化物+水。
4.盐的性质
(1)酸+盐→新盐+新酸。
(2)碱+盐→新碱+新盐。
(3)盐+盐→两种新盐。
(4)较活泼金属+较不活泼金属盐溶液→较活泼金属盐溶液+较不活泼金属。特别提醒 应用上述转化关系时,要特别注意反应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明确反应能够发生的条件。
(1)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
(2)金属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金属与浓硫酸或硝酸反应一般不生成盐和氢气。
(3)金属单质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条件是活泼性强的金属置换活泼性弱的金属。(不选用K、Na、Ca等活泼性强的金
属)
(4)盐和盐反应、盐和碱反应,反应物都必须可溶。
(5)并非所有的含氧酸都能分解,并非所有的碱都能分解。 已知Ba的活动性强于Mg。以Mg、MgO、Mg(OH)2、MgCO3、MgSO4、BaCl2溶液和盐酸为原料,直接制取MgCl2可有多种方法,其中运用复分解反应的有(  )
A.二种           
B.三种
C.四种
D.五种[解析] 氯化镁是盐,生成盐的反应很多,可用金属与盐溶液置换、金属与酸反应、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碱与酸反应、盐与酸反应、盐与盐反应等,但要注意反应发生的条件。镁的活动性弱于钡,镁不能置换出氯化钡溶液中的钡。氧化镁、氢氧化镁、碳酸镁均可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硫酸镁与氯化钡反应也可生成氯化镁。同时还要注意题中限制条件(运用复分解反应),反应方程式如下:
MgO+2HCl===MgCl2+H2O(复分解反应),
Mg(OH)2+2HCl===MgCl2+2H2O(复分解反应),
MgCO3+2HCl===MgCl2+CO2↑+H2O(复分解反应),
MgSO4+BaCl2===BaSO4↓+MgCl2(复分解反应)。
[答案] C解析:C项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任何一种。C3.下列转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
A.Fe2O3→Fe(OH)3
B.CuSO4→Cu
C.CaCO3→CaO
D.MgSO4→MgCl2
解析:氧化铁不能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铁,A错误;硫酸铜溶液与铁反应生成铜、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硫酸镁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镁,B、C、D均正确。
A1.单质中元素存在形态是游离态,化合物中元素存在形态是化合态。
2.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
3.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
4.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碱(如SiO2、Fe2O3)。5.物质是否有固定的熔、沸点是区别纯净物和混合物的重要标志。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有固定的熔、沸点。
6.有机物都含碳元素,但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物,如CO、CO2、H2CO3、碳酸盐、KSCN等虽然也含有碳元素,但它们的性质和无机物相近,一向把它们归为无机物研究。
7.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实质是反应物间有电子转移;分析一个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时,看反应前后元素是否有化合价变化。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课件24张PPT。第2课时 物质的量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1.知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
2.初步学会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简单计算。
3.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4.初步学会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之间的简单计算。1.相对原子质量定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一般不写。某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为a g,C-12原子质量为b g,该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___。
2.化学式“H2O”表示:①水;②水由氢、氧元素组成;
③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99.6 氢气和氧气点燃条件下生成水;每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36份质量的水;每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在点燃条件下生成2个水分子1.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它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的微观粒子的集合体,符号为____。单位为_____ (符号为______)。
2.0.012 kg C?12中所含的原子数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用NA表示,近似值为_________________。
3.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N)的关系是____________。n摩尔mol6.02×1023 mol-1N=n·NA4.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称为该物质的___________,符号是M,单位是__________。当物质的质量以g为单位时,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物质的量(n)、质量(m)、摩尔质量(M)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
摩尔质量g·mol-1m=n·M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每摩尔分子约含有6.02×1023个该分子
B.摩尔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C.摩尔是物质的质量单位
D.摩尔是物质的数量单位
解析:每摩尔分子约含有6.02×1023个该分子,A正确;物质的量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其单位是摩尔,B、C、D错误。
A2.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 mol O3中有3NA个氧原子
B.1 mol氦气中有2NA个氦原子
C.1 mol任何物质所含的原子数为NA个
D.1 mol任何物质所含的粒子数为NA个
解析:氦气是单原子分子,1 mol氦气中有NA个氦原子,B错误;物质不都是单原子构成的,C错误;粒子包括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D错误。
AB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1.物质的量是一个专用名词,不能将其理解成“物质的数量”或“物质的质量”。
2.物质的量只用于表示微观粒子的多少,不适合表示宏观物质,如1摩尔铁元素、2摩尔苹果等说法是错误的。
3.在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应用化学式具体指明粒子的种类。如1 mol H2,若写成1 mol氢,则指代不明确,因为1 mol氢可以理解为1 mol氢原子、1 mol氢离子或者是1 mol氢分子。
4.对于用化学式表示的微粒,应明确微粒间的内在联系,如1 mol H2O含有2 mol氢原子和1 mol氧原子,再如1 mol Cl-含有18 mol电子、17 mol质子。6.摩尔质量是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其单位为g·mol-1,当物质的质量以g为单位时,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式量。特别提醒 在理解摩尔质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摩尔质量只是在数值上与相对分子(或相对原子)质量相等,内涵是不一样的。
(2)对于指定物质来说,其摩尔质量的值是一个定值,不随该物质的量的多少而发生改变。
D1.(2014·泉州高一质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物理量,表示物质所含粒子的多少
B.1 mol氢中含有2 mol氢原子和2 mol电子
C.1 mol H2O的质量等于NA个H2O的质量总和(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
D.摩尔表示物质的量的数量单位
解析:选C。A中前半句对,但物质的量不是表示物质所含微粒的多少,A错误;B中“1 mol氢”表示方法错误,应该表示为“1 mol H2”或“1 mol氢分子”,B错误;C中1 mol H2O中含NA个H2O,1 mol H2O的质量就等于NA个H2O的质量的总和,C正确;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不是数量单位,D错误。
感悟导引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1 mol CO2质量为44 g( )
(2)1 g O2和1 g O3所含有的原子数相同( )
(3)1.7 g H2O2物质的量为0.05 mol( )
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和物质所含微粒数之间的关系√√√特别提醒 (1)物质的量规范表示方法:数值-单位-指定化学式或微粒符号,如x mol H2O。
(2)物质的质量以g为单位时,摩尔质量(M)(单位:g·mol-1)在数值上与其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3)阿伏加德罗常数是指0.012 kg C?12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符号为NA,单位是mol-1。而6.02×1023只是其近似值,适用于有关的计算,所以我们不能说6.02×1023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一词不能用“摩尔数”来代替。 (2014·常州高一质检)常温下20滴水为1 mL,水的密度为1 g·mL-1,每滴水中含有a个水分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是(  )
A.20a      B.20a mol-1
C.360a D.360a mol-1
D2.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双选)(  )
A.2.3 g钠由原子变成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为0.1NA
B.0.2NA个硫酸分子与19.6 g磷酸含有相同的氧原子数
C.28 g氮气中所含的原子数为NA
D.NA个氧分子与NA个氢分子的质量比为8∶1
1.阿伏加德罗常数表示微观粒子的个数,它是一个精确值,它近似为6.02×1023 mol-1。例如,1 mol O2中含有NA个氧气分子,或者说约含6.02×1023个氧气分子。
2.在解答相关习题时,要注意所指的微粒的名称,如1 mol CO2所含的分子数为NA(或约为6.02×1023)个,所含的原子数为3NA(或约为1.806×1024)个。
3.注意质量、相对式量、摩尔质量的含义,以及应用时的单位。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课件24张PPT。第3课时 物质的聚集状态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1.比较影响气、液、固各种状态物质体积的因素。
2.掌握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3.利用阿伏加德罗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1.物质的聚集状态主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固体有一定的形状,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固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气体容易被压缩,而固体、液体不易被压缩。1.______________ 的气体所占的体积称为气体摩尔体积。符号:Vm,单位:L·mol-1(或L/mol)或m3·mol-1(或m3/mol)。气体的物质的量、体积、气体摩尔体积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____。
2.标准状况 (273 K、101 kPa)下,1 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为___________。
3.温度、压强一定时,任何具有相同__________的气体都具有大致相同的体积。单位物质的量V=n·Vm22.4 L微粒数1.下列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相同物质的量的气体摩尔体积也相同
B.通常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 L
C.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 L·mol-1
D.一定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就是该气体的气体摩尔体积
解析: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是气体摩尔体积,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 L·mol-1。
C2.在标准状况下,与12 g H2的体积相等的N2(  )
A.质量为12 g
B.物质的量为6 mol
C.体积约为22.4 L
D.分子数约为6.02×1023
解析:12 g H2的物质的量为6 mol;6 mol N2的质量为168 g,体积约为134.4 L(标准状况),分子数约为3.612×1024。
B3.下列两种气体的分子数一定相等的是(  )
A.质量相等的N2和CO
B.体积相等的CO和C2H4
C.等温、等体积的O2和N2
D.等压、等体积的N2和CO2
解析:只要物质的量相等,则气体的分子数必相等。等质量的N2和CO,摩尔质量也相等,都是28 g·mol-1,物质的量相等,分子数也相等。B、C、D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判断。
A感悟导引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物质分子数相同( )
(2)常温常压下,22.4 L H2含有NA个分子( )
(3)11.2 L O2和11.2 L H2物质的量一定相同( )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特别提醒 (1)阿伏加德罗定律仅适用于气体,可以是单一气体,也可以是混合气体。
(2)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条件是“三同”定“一同”,即同温、同压、同体积决定同分子数。
在两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有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气体,若两容器的温度和压强均相同,且甲的密度大于乙的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分子数比乙的分子数多
B.甲的物质的量比乙的物质的量少
C.甲的摩尔体积比乙的摩尔体积小
D.甲的摩尔质量比乙的摩尔质量小
[答案] B1.两个相同的容器中,一个盛有CO2气体,另一个盛有H2和Cl2的混合气体,同温同压下,两容器内的气体一定具有相同的(  )
A.原子数    B.分子数
C.质量 D.密度
解析:两容器,同温、同压、同体积,则两容器中的气体分子总数相等。
B感悟导引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
(2)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体积之比( )
(3)化学方程式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一定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 )
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2.计算的一般步骤
(1)正确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或关系式)。
(2)找出相关物质的计量数。
(3)将相关物质(已知和未知物质)的量写在对应计量数下面。
(4)列出关系式进行计算。
14 g Fe与足量稀盐酸混合充分反应,消耗多少克氯化氢?生成FeCl2的物质的量为多少?标准状况下可以收集到多少升气体?
[规律方法]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需注意的问题
(1)书写格式规范化:在计算过程中应注意表达格式的规范化:各物理量、物质的名称、公式等尽量用符号表示,且数据的运算要公式化并带单位。
(2)单位运用对应化:一般来说,在一个题目中如果都用统一的单位,不会出现错误,但如果题目所给的两个量单位不一致,若换算成同一个单位,有时显得很繁琐,这时只要做到两个量的单位“上下一致,左右相当”即可。
2.在反应X+2Y===R+2M中已知R和M的摩尔质量之比为22∶9。当1.6 g X与Y完全反应后,生成4.4 g R,则在反应中Y和M的质量比为(  )
A.16∶9         
B.23∶9
C.32∶9
D.46∶91.使用气体摩尔体积时应注意四要素:(1)状态(气体);(2)状况(温度、压强);(3)定量(1 mol);(4)数值(体积)。
2.标准状况下(0 ℃、1.01×105 Pa),1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约是22.4 L。但并不一定只有在标准状况下1 mol气体的体积才约是22.4 L,因一定量气体体积的大小取决于温度和压强。
3.在应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时,当各已知量或待求量单位不一致时,列式时要特别注意上下单位需相同。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课件22张PPT。第4课时 物质的分散系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1.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2.知道胶体的丁达尔效应。
3.了解胶体的重要应用。
4.知道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5.初步学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1.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溶质,水是最常用的溶剂,但不是唯一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可作溶剂)。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2.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悬浊液和乳浊液都不稳定。1.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范围是______________m,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最本质的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直径不同,区分溶液和胶体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2.在____________________下能够导电的___________叫做电解质。在___________________下都不导电的________叫做非电解质,如酒精、蔗糖等。
3.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产生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称为电离。10-9~10-7丁达尔效应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化合物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化合物自由移动的离子1.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直径最大的是(  )
A.雾       B.石灰乳
C.FeCl3溶液 D.氢氧化铁胶体
解析:溶液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 nm,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浊液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0 nm。
BD3.对电解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溶于水后得到的溶液能导电的物质是电解质
B.NaCl溶液在电流作用下电离成Na+和Cl-
C.NaCl是电解质,故NaCl晶体能导电
D.氯化氢溶于水能导电,但液态氯化氢不能导电
解析:SO2溶于水后,与H2O反应生成的H2SO3溶液能导电,但SO2是非电解质,A错误;NaCl固体溶于水,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电离出自由移动的Na+和Cl-,而不是电流的作用,B错误;NaCl是电解质,但晶体中Na+和Cl-不能自由移动,NaCl晶体不导电,C错误;HCl属共价化合物,液态时不导电,但溶于水能电离出H+和Cl-,D正确。D感悟导引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雾是气溶胶,在阳光下可观察丁达尔效应( )
(2)布朗运动是胶体粒子特有的运动方式,可以据此把胶体与溶液、悬浊液区分开 ( )
(3)Fe(OH)3胶体的制备:向沸水中滴加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现红褐色( )
三种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11~100>100均一、透明均一、有的透明不均一、不透明稳定较稳定不稳定能能不能能不能不能无有无食盐水、蔗糖溶液氢氧化铁胶体、淀粉溶液泥浆、油水特别提醒 (1)区分胶体与溶液可从下面两个方面考虑:①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区分;②根据有无丁达尔效应来区分。
(2)不能从是否均一、透明及能否透过滤纸来区分胶体和溶液。
(3)悬浊液、乳浊液中不存在溶质和溶剂的概念,即浊液中的分散质不叫溶质,分散剂不叫溶剂。
丁达尔效应是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
(1)如图是在实验室中进行氢氧化铁胶体丁达尔效应实验的示意图,该图中的一处明显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从分散系的分类进行讨论说明)。
空气中也出现了光柱进入烧杯前,光穿过的空气不是胶体,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2)欲在树林中观察到丁达尔效应,你认为一天中最有可能观察到该现象的时间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去树林观察丁达尔效应有诸多不便,若要在家里看到丁达尔效应,最简单、最环保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清晨水蒸气被太阳加热,形成水雾,可能构成粒子直径为1~100 nm的分散质,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形成光束,穿过这些水雾会产生丁达尔效应打开暖瓶(加热水)让水汽升腾起来,用一束光照射即可1.Fe(OH)3胶体和MgCl2溶液共同具备的性质是(  )
A.两者均有丁达尔效应
B.两者均能透过半透膜
C.加入盐酸先沉淀,随后溶解
D.分散质微粒可透过滤纸
解析:MgCl2溶液无丁达尔效应;Fe(OH)3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MgCl2溶液加盐酸无沉淀;Fe(OH)3胶体和MgCl2溶液的分散质微粒均可透过滤纸。
D感悟导引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Cl2不能导电,是非电解质( )
(2)BaSO4难溶于水,BaSO4是非电解质( )
(3)CO2水溶液能导电,CO2是电解质( )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比较×××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比较
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大多数酸、碱、盐,部分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有机化合物,部分非金属氧化物(CO2、SO2等)、NH3等能不能H2SO4、NaOH、NaCl、HCl等酒精,蔗糖,CO2,SO3等 现有以下物质:①NaCl晶体、②液态HCl、③CaCO3固体、④熔融KCl、⑤蔗糖、⑥铜、⑦CO2、⑧H2SO4、⑨KOH固体。
(1)以上物质中能导电的是________。
(2)以上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
(3)以上物质中,溶于水所得溶液能导电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④⑥ ①②③④⑧⑨⑤⑦①②④⑦⑧⑨[规律方法] (1)判断一种物质是否是电解质或非电解质的一般思路:第一步,看物质是否是化合物,若不是化合物,则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第二步,若是化合物,再看该物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导电则为电解质,不导电则为非电解质。
(2)化合物在水溶液中导电,可能是本身电离导电,也可能是反应后生成物电离而导电;若为前者,则化合物是电解质,若为后者,则化合物为非电解质(如SO2、SO3、NH3、P2O5
等)。(3)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是相等的,故整个溶液显电中性。
(4)电离方程式的书写规律:①电荷守恒定律,即阳离子的电荷数等于阴离子的电荷数。②质量守恒定律,即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前后相等。
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固体氧化钠不导电,所以氧化钠是非电解质
B.石墨(C)能导电,所以石墨是电解质
C.氯化氢水溶液能导电,所以氯化氢是电解质
D.三氧化硫溶于水能导电,所以三氧化硫是电解质
解析:Na2O固体不导电,是因为没有在溶液中或未达到熔融状态的外界条件,氧化钠是电解质,A错误;石墨是单质,不是电解质,B错误;SO3溶于水能导电,是生成的H2SO4溶液导电,H2SO4是电解质,而SO3是非电解质,D错误。C1.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100 nm之间,这是胶体的本质特征,也是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依据,同时也决定了胶体的性质。
2.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对化合物而言,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3.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如食盐晶体等(因未电离成自由移动的离子)。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电解质溶液等。4.BaSO4等难溶性物质在水中不导电,但是在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所以属于电解质。
5.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强弱与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及离子所带电荷数有关。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