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2张PPT。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课程标准]
1.通过实验了解氯等非金属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3.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4.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一单元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
第1课时 氯气的生产原理和性质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1.了解从海水中获得Cl2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了解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3.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
4.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食盐、氯化亚铁、氯化铜、氯化铁、氯化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aCl、FeCl2、CuCl2、FeCl3、AlCl32.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
将以上装置的编号及化学方程式填入下表:
AC、DBC、EZn+H2SO4===ZnSO4+H2↑BDCaCO3+2HCl===CaCl2+H2O+CO2↑氯碱工业黄绿5.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氯气尾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工业生产漂白粉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漂白粉漂白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Cl2+2NaOH===NaCl+NaClO+H2O2Cl2+2Ca(OH)2===Ca(ClO)2+CaCl2+2H2OCa(ClO)2+CO2+H2O===CaCO3↓+2HClO1.人们常用氯气灌洞的方法消灭田鼠,这是利用了氯气的哪些性质( )
①密度比空气大;②易液化;③能溶于水;④有毒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
解析:氯气之所以可以导入洞内,是因为氯气密度比空气的大;能够灭鼠的原因是氯气有毒。
D解析:制氢气和二氧化碳不需要加热;氧气可由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或加热固体高锰酸钾或双氧水和二氧化锰不加热制得;制取HCl和Cl2都属于固体与液体加热制取气体的类型,气体的发生装置相同。C3.下列关于漂白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Ca(ClO)2和CaCl2
B.漂白粉在空气中久置能变质
C.漂白粉是由Cl2与石灰乳制得的纯净物
D.漂白粉可用浓盐酸制得
解析: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CaCl2和Ca(ClO)2,有效成分是Ca(ClO)2,Ca(ClO)2可以和空气中的CO2、水蒸气反应而变质。
B感悟导引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实验室中制取纯净、干燥的氯气,可以将制得的气体依次通过浓硫酸、饱和食盐水( )
(2)氯气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 )
(3)实验室制氯气的尾气可用澄清石灰水吸收( )
氯气的生产原理×××特别提醒 (1)用二氧化锰和盐酸制氯气时必须用浓盐酸(稀盐酸与二氧化锰不产生氯气)。
(2)实验室制备气体装置的连接顺序一般是发生装置→净化装置→收集或性质验证装置→尾气处理装置。
下列装置用于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制取纯净、干燥的氯气。
(1)在装置A~E中,有①~⑨个接口,用编号表示仪器的导气管连接顺序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⑧⑨③②⑥⑦④⑤(2)B瓶中浓H2SO4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瓶中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瓶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该实验要求制取纯净、干燥的Cl2,设计实验步骤如下:制Cl2→除杂(除HCl,选用饱和食盐水)→干燥(选用浓H2SO4)→收集(向上排空气法)→尾气吸收(选用NaOH溶液)。吸收Cl2中的水蒸气,制得干燥的Cl2除去Cl2中的HCl,制得纯净的Cl2吸收剩余的Cl2,防止Cl2污染空气 Cl2+2NaOH===NaCl+NaClO+H2O 1.关于氯气制取方法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电解饱和食盐水制氯气时,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石墨棒上方充满黄绿色气体
B.工业上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制取氯气的同时得到烧碱
C.实验室制氯气和电解饱和食盐水制氯气反应原理不同
D.实验室制取氯气时最好大火加热使温度迅速升高
解析: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实验室制取氯气时应缓缓加热以减少浓盐酸的损失,D错误。D感悟导引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新制氯水可以使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
(2)氯气可以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但是实际起漂白作用的物质是次氯酸而不是氯气( )
(3)氯水可以用于消毒是因为氯水中含有次氯酸( )
氯水的成分及性质√√√1.液氯、新制氯水、久置氯水的比较
纯净物混合物混合物黄绿色淡黄绿色无色氯分子Cl2、HClO、H2O、H+、Cl-、ClO-、OH-H2O、H+、Cl-、OH-强氧化性强氧化性、漂白性、酸性酸性2.氯水性质的多样性
氯气通入水中溶液呈浅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Cl2向淀粉?KI溶液中滴加少量氯水溶液变蓝Cl2氯水滴在有色布条上布条褪色HClO强光照射氯水有气泡产生、氯水颜色逐渐消失HClO氯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H+、HClO氯水中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Cl-氯水中滴加碳酸钠溶液产生气泡H+特别提醒 氯气与水的反应是可逆反应,生成的次氯酸是弱酸,部分电离;生成的盐酸是强酸,完全电离。氯水中的水发生微弱的电离,据此可推出氯水中存在的微粒(三分子、四离子)。
用滴管将新制的饱和氯水慢慢滴入含酚酞的NaOH稀溶液中,当滴到最后一滴时红色突然褪去。试回答下列问题:
(1)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种:
①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怎样用实验证明红色褪去原因是①或者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氯水与NaOH反应HClO的漂白性使溶液褪色向无色溶液中再滴加NaOH溶液,若不再出现红色,原因为HClO的漂白性,若重新出现红色,原因为氯水与NaOH反应[解析] 含酚酞的NaOH稀溶液显红色,当碱被酸中和且酸过量时,红色褪去;具有漂白作用的物质也能使该溶液的红色褪去。
2.下列关于氯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新制氯水中只含Cl2分子
②新制氯水可使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③光照氯水有气泡逸出,该气体是HCl
④氯水放置数天后变为稀盐酸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1.足量MnO2和含4 mol HCl的浓盐酸加热制得Cl2的物质的量小于1 mol,因为浓盐酸变稀后不再与MnO2反应产生Cl2。
2.氯气具有强氧化性,一般将变价金属氧化成高价金属氯化物。
3.氯气使潮湿的有色布条褪色,真正使布条褪色的不是氯气而是次氯酸。
4.不能用pH试纸测定氯水的pH,因氯水使pH试纸先变红后褪色。5.实验室也可用高锰酸钾固体与浓盐酸制氯气,不需要加热。
6.工业制漂白粉是用氯气与石灰乳反应,不是与石灰水反应。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课件28张PPT。第2课时 氧化还原反应 溴、碘的提取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1.能从化合价升降观点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
2.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性、还原性概念。
3.能用双线桥表示氧化还原反应。
1.初中学过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氢气还原氧化铜反应中,还原剂是________,被还原的物质是________,氧化产物是________。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氢气氧化铜水4.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口诀
一价氯氢钾钠银 二价氧镁钙钡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 二四六硫二四碳 铜有一二铁二三 单质零价要记清 负一硝酸氢氧根 负二硫酸碳酸根 负三价是磷酸根 正一价是铵根
1.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转移发生的化学反应。没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称为非氧化还原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是_____剂,发生_____反应,表现出______性;得到电子的物质是______剂,发生_______反应,表现出______性。
还原氧化还原氧化还原氧化3.氯气分别通入溴化钾溶液和碘化钾溶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4.向淀粉?KI溶液中滴加溴水,现象是___________,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变蓝Br2+2KI===2KBr+I2C2.下列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一种元素被氧化,肯定有另一种元素被还原
B.在反应中不一定所有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变化
C.某元素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则该元素一定被还原
D.氧化还原反应中一定有电子的得与失
解析:氧化还原反应中,可能同种元素既被氧化又被还原,A错误、B正确;元素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可能被氧化也可能被还原,C错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包括电子的得失和共用电子对的偏移,D错误。B3.下列物质中,能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色的是( )
A.氯水 B.KCl
C.KBr D.KI
解析:氯水与KI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I2。
A感悟导引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A2+2B-===B2+2A-反应中,A2的氧化性大于B2,B-的还原性大于A-( )
(2)某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由化合态变成游离态,该元素可能被氧化,也可能被还原( )
(3)MnO2与浓盐酸反应需要加热才能生成氯气,而KMnO4与浓盐酸反应则不需要加热就可以产生氯气,说明相同条件下KMnO4的氧化性强于MnO2( )氧化还原反应及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特别提醒 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相对强弱取决于物质本身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而不取决于原子得失电子数目的多少。
已知氧化性:KMnO4>Cl2>FeCl3>I2,若某溶液中有Fe2+、I-和Cl-共存,要氧化除去I-而不影响Fe2+和Cl-,可加入的试剂是( )
A.Cl2 B.KMnO4
C.FeCl3 D.HCl
[解析] 根据题给信息要氧化I-而不影响Fe2+和Cl-,必须选氧化能力比I2强,而比Cl2弱的氧化剂。
C1.已知还原性顺序为K2S>KI>KBr>KCl,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Br2+2KCl===Cl2+2KBr
B.I2+K2S===S+2KI
C.S+2KBr===Br2+K2S
D.Br2+2KCl===Cl2+2KBr
解析:假设四个反应均能发生,则由A得还原性KCl>KBr,由B得还原性K2S>KI,由C得还原性KBr>K2S,由D得还原性KCl>KBr,只有B与信息吻合。B感悟导引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卤化银都溶于水( )
(2)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的物质一定是氯气( )
(3)氧化性:F2>Cl2>Br2>I2( )
卤素单质及卤素离子的检验××√试纸先变红后褪色棉球变为橙色棉球变为蓝色不正确。因没有反应的Cl2通过C时也可置换出I2,使棉球变色[解析] 氧化性:Cl2>Br2>I2,所以氯气能置换出溴和碘。Cl2通过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时,Cl2与H2O反应生成HCl和HClO,蓝色石蕊试纸变红,HClO的强氧化性使蓝色石蕊试纸褪色。通过B时发生反应2NaBr+Cl2===2NaCl+Br2,棉球变为橙色。通过C时发生反应2KI+Cl2===2KCl+I2,碘遇淀粉显蓝色,棉球变为蓝色。
2.甲、乙、丙三种溶液中各含Cl-、Br-、I-中的一种,往甲中加淀粉和氯水,则溶液变蓝色,再往丙中加淀粉和氯水,无明显现象。则甲、乙、丙依次含有( )
A.Br-、I-、Cl- B.I-、Cl-、Br-
C.I-、Br-、Cl- D.Br-、Cl-、I-
解析:氯水能把I-氧化为I2,淀粉遇I2变蓝,说明甲中含I-;丙中“加淀粉和氯水,无明显现象”说明丙中不含Br-,只能含Cl-;因此乙中含有Br-。C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得失或偏移。
2.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有元素化合价变化,这也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依据。
3.氧化还原反应中一种元素被氧化,不一定有另一种元素被还原,如Cl2+2NaOH===NaCl+NaClO+H2O中被氧化和被还原的都是氯元素。
4.元素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不一定被氧化,如HCl→Cl2氯元素被氧化,CuO→Cu铜元素被还原。5.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有单质参加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6.得电子难的原子不一定易失电子,如稀有气体原子等。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