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5《小溪流水响叮咚》 人音版简谱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5《小溪流水响叮咚》 人音版简谱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9-08-20 08:30: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小溪流水响叮咚
主备
年 级
四年级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优美、抒情,富有田园风格的儿童歌曲。它的旋律婉转起伏,歌词纯朴生动,充满诗情画意。歌曲以欢快的小溪为题材,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象,让儿童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抒发了对美丽祖国的深情爱意。歌曲为二段体,第一段(1-16小节)节奏和旋律明快,尤其第3、4小节的附点四分音符以及第11小节的切分节奏的运用,使音乐富有动感。接着弱起进入第二段,情绪转为热情而舒展,歌曲的结尾用“啦”节奏欢快、富有特点,展现给我们的是小溪汇入大海的生动情景。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领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抒发对祖国的热爱。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聆听、模唱、欣赏等不同的方式来体验音乐表现歌曲情绪。
三、知识与技能:
1、能够用连音与跳音唱法,演唱音乐中舒展与跳跃的乐句,从而表现音乐欢快优美的情绪。
2、巩固休止符、附点四分音符,以及一字多音在歌曲中所表现的音乐形象。
重点
难点
1运用轻快,放松,富有弹性的声音表演歌曲。
2用身边的物体为歌曲伴奏,以及附点四分音符的演唱。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同学们,窗外阳光明媚,春风轻轻地吹拂,春雨让空气变得格外清新,草长莺飞,鸟语花香,现在让我们随着音乐去感受这大自然的美。
看一看(播放背景音乐插入“祖国风光”视频)
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教师:绿荫葱葱,溪水潺潺,鸟儿歌唱,鱼儿嬉戏,多么和谐的大自然啊!多么美丽的人间天堂啊!
二、新课教学:
体验感受
教师:有一位诗人来到这里,看着这些美景禁不住诗兴大发,写了一首优美的抒情诗。看,诗人是这样写的,谁来读一读?
1、读一读。(播放伴奏音乐)学生读歌词。
把歌词转为在音乐伴奏中“朗诵诗歌”,让孩子熟悉旋律和理解歌词
2、听一听。(播放歌曲范唱)
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与旋律。
教师:听了大家的朗诵,我仿佛看到潺潺溪水奔流不息,一路唱着、跳着汇入大海。一位音乐家也被这首诗深深地打动,为它谱写了优美的旋律,合成一首动听的歌曲,我们一起来听听。
3.动一动。(教师范唱)
教师:多么美的歌曲啊!我也想用歌声来表达此刻的心情。请你们随着老师的歌声动一动,拍一拍。
让学生在听歌中自由律动,感受节拍,体验音乐。
4、哼一哼。(随琴模唱)
(1)教师弹奏旋律,跟着琴声用“1a”哼唱。
(2)把“1a”换成唱名,试唱曲调。
(3)师生交流,引导学生理解旋律。
教师:大家唱时是否感觉到旋律音时高时低,起伏不定,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呢?
(4)师小结:可见音乐就来源于大自然,来源于生活。
(5)完整地唱曲调,注意乐曲的连贯和换气。
5填词演唱歌曲。
A、注意歌曲吐字咬字。
B、引导声音、情绪表现歌曲。
6 、小组讨论:出示问题:
1、第3、4小节附点四分音符和切分音的运用有什么作用?
(音乐富有动感,描绘了小溪流水欢乐奔流的形象)
让学生唱一唱,唱出音乐的动感、灵性。
2、歌曲分为几个乐段、每个乐段有几个乐句?
3、第二乐段是以什么进入的?(弱起)两个乐段旋律怎样?(对比)情绪怎样(转为热情而舒展)
4、结尾处的“啦”应该怎么唱?(欢快、跳跃)
5 、让学生带着骄傲的心情演唱一遍。
1、那我们像小溪一样欢快地来唱唱。
2、师生接龙唱,男女生接龙唱。
三、拓展延伸
教师:小溪欢快地唱着歌,一路向东流去,它用顽强的毅力奔向江河,奔向大海。多么感人的画面啊!我想请同学们把这些画下来,组成一幅生动的《小溪流水图》,好吗?
1、画一画。(播放伴奏音乐)
教师:画好了吗?举起来让老师看看。
2、敲一敲。
教师:看着这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你还想用什么方式来表现这首歌曲?
师:小溪看到同学们都表演的很好,她带给我们同学一些礼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3、身边的物体为音乐伴奏
伴奏型:X ?X | X ?X??????????????
X??O | X ?O??
X -- ?| 0??0?
4、分组来进行演唱、伴奏。集体有感情的表演。
四、总结评价
这节音乐课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和谐之美,欣赏了祖国的美丽风光,还学唱了《小溪流水响叮咚》这首歌,我们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音乐,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就能从心灵深处流淌出动听的音乐。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的生活。好,让我们随着音乐轻轻地走出音乐教室。
板书设计:
伴奏型:
X ?X | X ?X??????????????
X??O | X ?O??????????????
X -- ?| 0??0??????????????????????(长音的地方加入叮咚声。)??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