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教学设计
(唱歌课)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歌曲《梅花》
歌曲为两段体,大调式。第一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的“墙”字很有特点。从时值上看,是一拍半,但作曲家却没有按常规用四分附点音符,而是用了切分节奏,在以mi为主的一拍半中,又用了一个十六分音符的fa,不仅使音乐显得有生气和活力,而且强调了第一个字的语气,使音乐的开篇即有独到之处。第二乐句给人一种柔美的感觉。在节奏上是第一乐句的重复,保持了旋律进行的统一。
第二乐段的节奏和旋律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第一乐句出现了最高音sol,同前一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情绪推向了高潮,表现了“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坚强性格。接着的第二乐句旋律逐渐下行,情绪逐渐平稳,结束在主音上。第二乐段又反复了一遍,更加突出了梅花坚强的性格。
与一般描写梅花的诗不同的是它不仅表现了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坚强性格,而且还表现了梅花幽香扑鼻,洁白如雪柔美的一面。
2.作者介绍:
(1)王安石
(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汉族。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区荆公路邓家巷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
(2)郑秋枫
音乐家、作曲家。生于辽宁丹东。1947年参加革命工作。先后毕业于中南军区部队艺术学院音乐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干部进修班。历任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副团长、总艺术指导;广东省音乐家协会第五届主席。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原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广东省音乐家协会第六届名誉主席。1987年被列为中国十大音乐家,举办多次个人作品音乐会。
二、教学目标
1.在歌曲《梅花》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古诗《梅花》的意境和音律,激发学生对古诗音乐的学习兴趣。
2.充分感受歌曲《梅花》的古诗韵味,能够用优美连贯的歌声表现歌曲,表现梅花在风雪中竞相开放的精神及坚强不屈的性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感受古诗《梅花》的意境和音律,激发学生对古诗音乐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难点
能够用优美连贯的歌声表现歌曲,表现梅花在风雪中竞相开放的精神及坚强不屈的性格。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了解岁寒三友,听、唱准音程
(1)教师提问学生“岁寒三友”是指哪三种植物。
预设答案:松、竹、梅
(2)欣赏两幅表现“岁寒三友”的国画。
2.唱、听音组
教师带着学生做着柯尔文手势唱音组。
(二)学习第一乐段
1.学唱歌谱
(1)学生边划拍边演唱第一乐段歌谱。
(2)教师指导切分节奏后再唱。
2.学唱歌词
(1)出示古诗《梅花》,学生朗读。
(2)演唱歌曲第一乐段。
①直接演唱第一乐段歌词。
②强调低音音准及长音时值再次演唱。
思考:这四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答案:洁白如雪的梅花,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
③再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第一乐段。
(三)学习歌曲第二乐段
1.完整聆听歌曲
完整聆听歌曲,思考: (1)有几个乐段?
(2)这首诗一共重复了几遍?
2.练唱第二乐段歌谱
(1)出示歌谱学生自己演唱一遍。
(2)教师指导演唱歌谱。
(3)分析旋律进行,体会歌曲的最高音出现在第一乐句中,将歌曲的情绪高潮。
(4)通过旋律线对比一、二乐段情绪的不同。
(5)完整演唱第二乐段歌谱。
3.唱第二乐段歌词
(1)学生跟琴演唱第二乐段歌词。
(2)再读古诗《梅花》,强调红色的字。
墙 角 数 枝 梅, 凌 寒 独 自 开。
遥 知 不 是 雪, 为 有 暗 香 来。
(3)完整演唱第二乐段。
(四)完整演唱歌曲,了解作者
1.学生有感情完整地演唱这首歌曲,再一次用歌声表现古诗歌曲的内涵。
2.介绍曲作者——郑秋枫
音乐家、作曲家。广东省音乐家协会第五届主席。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 1987年被列为中国十大音乐家,举办多次个人作品音乐会。其中最著名的歌曲《我爱你中国》。
(五)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唱梅、咏梅更体会了梅花坚韧不拔、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这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希望同学们学习梅花的这种品质,努力学习报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