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相交与垂直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90页例6、例7和“练一练”,练习十五第1题。
教材分析:本课题有两个例题,例6主要教学垂直概念,这是建立在学生对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的已有经验基础上的,教材先呈现相交,再发现相交的特殊情况--相交成直角,由此揭示互相垂直、垂线、垂足概念。例7主要教学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材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发现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线段中,和这条直线垂直的线段最短,并由此引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学情分析:本校地处乡镇,学生生源复杂,大多数孩子来自农村,很多父母都不在家,爷爷奶奶带着;有一部分的孩子是本镇上的,父母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也比较关注孩子的教育。大多数的学生还是聪明好学,有仔细观察、认真倾听、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小组合作的意识。从学生的思维角度看,垂直的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但由于学生生活的局限性,理解概念中的“位置关系”、“相交成直角”、“互相”等比较困难,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也不丰富。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注重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活动情境,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多动手操作,促进数学学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实例,知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初步建立垂线的概念,认识垂足,能根据垂线的特征正确识别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和测量等活动中,知道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所有连线中,垂线段最短,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3.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 初步体验由具体实例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培养观察、操作、比较、想象等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4.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垂直,认识互相垂直的含义。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教学准备:三角尺、小棒等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师:每天上课老师和同学们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互相问好)下面请同桌之间互相握手,再互相拥抱一下。(通过实际经验让学生初步体会“相互”的含义。)
2.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直线来。
老师拍摄了一些漂亮的照片,一起来看看吧。(课件播放学校的照片)从这些照片中找找你所看到的直线。(学生自由指说)
带领大家一起寻找照片中的直线,并点出“同一平面”这一概念。
揭示课题: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板书:位置关系)
探索新知,认识垂直
1.认识相交
(1)师:同学们,你是怎么理解“位置关系”的?
教师通过手势及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位置关系的概念。
出示四组直线相交的图片。
师:仔细观察这几张照片中的两条直线都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交叉)
师:两条直线“交叉”了,也就是两条直线相碰了。用数学语言表达为“相交”。(板书:相交)
师:相交会形成什么?(4个角)
认识互相垂直
师:下面,再请大家观察这4个角,发现了什么?请你根据形成的角的特征给这四组直线分分类。(四人小组讨论:将有锐角和钝角的分为一类,将有直角的分为一类。)
引出垂直:有直角的这一种形式在数学上就叫互相垂直。(板书:垂直)指出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形式。
引导学生理解垂直定义: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必须具备一些什么条件?(不是一条直线,是两条直线,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两条直线--相交--直角。最后出示垂直定义,请学生读。)
请学生同桌合作用小棒表示出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并请一组学生上黑板演示,提醒学生要用三角尺验证和标记直角符号。
师:只能这样摆吗?(指出可以有多种形式,只要相交成了直角就行。)
(3)(课件出示: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请学生结合小棒说明对这句话的理解,认识垂线。
(4)认识垂足。(课件显示:这两条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师:垂足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画两条相交但不互相垂直的直线,指其交点,问:是这个吗?(不是,必须要是相互垂直的两条直线的交点。)
变式练习,充分理解运用
(1)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垂直(练一练第1题)
(2)寻找图形中互相垂直的线。(练习十五第1题)
(3)寻找汉字中互相垂直的笔画及垂足。(指出有几个垂足就有几组互相垂直的线段。)
(4)寻找身边互相垂直的例子。(如课桌、书本、三角尺、门、黑板……)
三、用垂直,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1.介绍建房子时,墙与地面要互相垂直。
2.(课件出示:芳芳家准备修一条水泥路连接公路。可以怎样修?请试着画一画。)通过观察、操作、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全班交流,认识点到直线,垂直线段最短。
指出: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量一量教材例7中点到直线的距离。
应用:跳远距离的测量方法。(课件演示跳远距离的测量:身体与沙池接触的离起跳线最近的距离就是运动员的成绩。)
全课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互相垂直的?对于距离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五、作业:练一练第2题与练习十五第1题剩下的内容。
板书设计:
相 交 与 垂 直
位置关系 两条直线--相交--直角--互相垂直
b
a 交点
垂足
点到直线 距离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