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第5单元 第1课时 分数的再认识(一) 教案 北师大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5单元 第1课时 分数的再认识(一) 教案 北师大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08-21 20:19: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时 分数的再认识(一)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63~64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学生对分数已经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这里的“再认识”已经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这里学习的分数知识与原来学习的分数知识是有区别的:一是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整体1”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二是结合具体的情景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习分数的再认识,不但为本单元的后续知识奠定基础,同时本节课还是六年级学习分数应用题的必备知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难点: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装有铅笔的盒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师:我们三年级的时候认识了分数,能说几个你熟悉的分数吗?
生:、……
2.师:你能选择一个分数说说这个分数的含义吗?(指2人说,同桌说一次)
3.简单作一总结:把一个物体或者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这个物体或者这个图形的,今天我们来继续认识一下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二、教学新知
1.活动一。
师:可以表示?画一画,说一说。
生1:/把一张纸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占总数的。
生2:/把四个三角形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占总数的。
生3:/把12根骨头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占总数的。
师引导学生归纳,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2.活动二。
出示三个盒子,分别装有8,6,8支铅笔。
师:这里有三盒铅笔,你能不能从每一盒铅笔中分别拿出整体的?请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请三名学生到前面准备拿铅笔。
师:请先说说你打算怎么拿。
生1:我准备把全部铅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
生2:我准备用铅笔的总支数除以2,看看得几就拿出几支。
现场组织活动:(请三位同学分别从三盒铅笔中拿出整体的。结果三位同学的结果不一样多,两位同学拿出的是4支,另一位同学拿出的是3支)
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想提什么问题呢?
生:他们拿出的支数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为什么呢?
师:他们都是拿出全部铅笔的,可是拿出来的铅笔却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后全班反馈。
师:现在大家的意见都认为是铅笔的总支数不一样,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
学生都表示同意。
师:现在请台上的三位同学把所有的铅笔都拿出来,告诉大家每个盒子里铅笔的总支数是多少支?
生1: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铅笔是8支,全部铅笔的是4支。
生2: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铅笔是6支,全部铅笔的是3支。
生3: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铅笔也是8支,全部铅笔的是4支。
师生一起小结:哦,原来是盒子里的铅笔总数量不同造成的!一盒铅笔的表示的是把这盒铅笔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铅笔的总支数不一样多),所以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
3.活动三。一个图形的是 / ,画出这个图形。
师:观察淘气,笑笑,奇想的画法,他们画的对吗?
生:形状虽然不同,但都是由8个/ 组成的。
/
师:把8个 / 看作整体“1”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2个/。
师:你们还有其他画法吗?在作业本上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4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写出来,再组织学生举例说一说,画一画。
2.完成教材第64页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课本上,再与同伴交流你的想法。
3.完成教材第64页练一练第4题。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学生评价。
4.完成教材第64页练一练第5题。①学生讨论、小组交流。②指名汇报,③教师共同评价“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也不同。
四、课堂小结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评价怎么样?
2.学过今天的知识,你还想到哪些分数?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一)
认识整体“1”
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重视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抓住知识的生长点,在解决新、旧知识的认知冲突中,完成对单位“1”的认识和扩展,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看清区别,从而自然地完成了对单位“1”的认识与扩展。这样的教学设计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同时又给学生的思维发展创设了较大的空间,因此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