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汉字积累——下列词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绽开(zhàn) 绅士
风流倜傥(tì) 小心冀冀
B.惭愧(kuì) 和霭
疲倦不堪(kān) 花团锦簇
C.鉴赏(jiàn) 企盼
混为一谈(hùn) 恍然大悟
D.穿梭(sōu) 淋漓
刻不容缓(huǎn) 不可明状
2.词语积累——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专家指出,日常体验式活动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磨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
B.同学们拿到试卷后一定要全面浏览,仔细读题,切不可断章取义。
C.杭州休博会上,超精细液晶显示器、遥感手控电子画册、3D触摸屏等高科技多媒体展示令人应接不暇。
D.在党的生日来临之际,我们深情缅怀革命前辈,虽然他们早已离开人世,但他们的贡献我们一直铭记在心,耿耿于怀。
3.文化积累——以下关于名著中的人物和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西游记》,长篇章回体神话小说,是古典神话小说中成就最高、最受喜爱的小说,这部作品全无历史依据。
B.孙悟空的兵器原是大禹治水的定海神针,又唤如意金箍棒。孙悟空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后皈依佛门,唐僧为他取名行者。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后被封为斗战胜佛。
C.《朝花夕拾》中“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主要原因是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D.《朝花夕拾》一共有10篇散文,原意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拾取”,多侧面地反映了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
4.语言运用——下列填入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调节人与世界的关系。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 ; ; 。这样,人才能实现从“小我”向“大我”的转变,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
①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
②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
③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
A.②①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③①②
5.语言运用——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在教育部向社会公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对44个汉字的字形进行了微调。这一改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B.为了杜绝中国式过马路的不良行为,每个人心中都必须绷紧一根安全弦。
C.有些科学家认为,转基因大米富含维生素A,可以有效改善发展中国家人们营养不良。
D.文艺界的同志对这一节目表示了极大的关心和浓厚的兴趣。
6.语言运用——下列句子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 )
A.这个问题我请教了许多人,都得不到解决,于是不耻下问,向先生您请教。
B.“这算得了什么,以后要是再有困难,可以继续到府上来找我。”孙大款慷慨地说。
C.护士拿着注射器说:“孩子,别哭,再哭,我就给你扎出血来了!”
D.小王到书店买到了梦寐以求的书,临走时,书店老板说:“谢谢惠顾,欢迎下次光临。”
7.句子积累——按要求默写句子。(12分)
①《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 。?
②《峨眉山月歌》: ,思君不见下渝州。?
③《江南逢李龟年》: ,崔九堂前几度闻。?
④《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 。?
⑤《夜上受降城闻笛》: ,受降城外月如霜。?
⑥《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 。?
⑦《<论语>十二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
⑧《<论语>十二章》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
⑨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 。?
二、阅读(50分)
(一)城市里的树(12分)
①树是城市的客人,树要在客人家度过一生。
②树的故乡在山林和旷野,那里有鸟语花香,有潺潺溪水,有它们相濡以沫的兄弟姐妹。如果它们的数量足够多,就构成了森林。自从有了城市,树的家族中一部分成员就背井离乡,来到城市的大街小巷。树一到城市,面临的是另一种森林——由高楼大厦构成的丛林。这里没有鸟语花香,只有车水马龙;没有潺潺溪水,只有钢筋水泥。从此,树看不见了土地。
③人把自己弄得彻底与大地隔绝,而树永远需要脚踏实地。但是水泥、柏油、砖块把土地覆盖,像古代犯人脖子上的枷板,把树干和树根隔开。水,泥,这是多么柔软的两个字眼,但组合成一个词时,就成为最坚硬的一种东西。城市的路面是不吸水的,每到下雨时,我看到雨水滚滚而流,流进下水道,而不是树根,我就想树渴了怎么办?因为有了坚固的路面,城市的树也就不会“落叶归根”,树把叶子生出来,但叶子却找不到根,它们随风而飘,就像丢失的找不到父母的孩子。
④人们不会给一棵树起一个名字,树总是以类的名义而存在,比如梧桐、白杨、松柏。其实每棵树也像每个人一样是不同的。城市的树不能像山林里的树那样自由生长,经常会被修剪,砍去旁逸斜出的枝条,这种修剪不是为了让树成材,而是嫌那些多余的枝条碍事。但修剪是人的事,而长成什么样子是树的事,树永远不会按照人的意志去生长,去改变。现在的树与一千年前的树没有区别,但现在的人与一千年前的人已大不一样,绝大多数的人都在按照别人的意志生活。
⑤城市的树身上,经常贴满了办证电话、招聘启事、治病广告。树不但受着污染,有时还得承受疼痛。
⑥城市的道路不断在拓宽,而每次拓宽道路对树来说都可能是一次灾难,因为道路拓宽后原来在路边的树就处于了路中间,这些树要么被砍伐,要么被重新移到新道路和边上,反正树永远只能靠边站。但是人挪活,树挪死。树被移动后,等于经历了一场浩劫,它枝头上原先的枝条要被全部砍掉,这就像一个得了重病的人做化疗、放疗后会失去一头的秀发。多年前一次出差路过山西的一个小城,突然看见一条主干道的中央长着一棵粗壮的古树,人流车流都绕着这棵树走。这是我见过的唯一一棵长在路中间的树。我猜想,这座城市当年修这条路时,可能有关部门对这棵树的去留进行过激烈的争论,最终他们决定留下这棵树,因为这棵树的年龄比这座城市里所有的人、建筑都要老。一瞬间我竟然有一种感动,觉得这个城市的人真伟大。
⑦树在城市,一生过得伤痕累累。有一次在西郊的路上,我看见一棵合抱的梧桐树被一辆满载货物的卡车拦腰撞断。生活中,我常常发现一些善良、正直的人受到伤害,很长时间我想不通这是为什么。看见这棵被撞断的树后,我想通了:善良而正直的人与善良而正直的树会有同样的遭遇。因为善良他们都手无寸铁,虽然他们不会伤害别人,但别人却有可能欺负他们。因为正直,他们都不会弯曲和躲闪,伤害来临时,会受伤更重。
⑧我每天都会看见树,看见树的时候常常眼睛发潮,总是充满伤感。城市里的树就像进城的农民工,无依无靠。它们受尽委屈,却毫无怨言,受尽伤害,却充满宽容。树最终会原谅一切,自己把伤口愈合。如果城市里没有树,只有柏油马路、钢筋水泥、高楼大厦,那么城市将会是多么地坚硬和干枯。正是树摇曳的身姿、葱茏的绿意,给了我们温柔、诗情、生动和美。
⑨树一辈子站在一个地方,一动不动,不言不语,一世沉默。你如果与一棵树交上了朋友,它会永远站在那里等你。
8.作者说,“树在城市,一生过得伤痕累累”,具体列出“伤痕累累”体现在什么地方?(3分)
?
?
?
9.如何理解“现在的树与一千年前的树没有区别,但现在的人与一千年前的人已大不一样”这句话的含义?(3分)
?
?
?
10.作者写在山西小城看见过路中间的古树,为什么说“这个城市的人真伟大”?(3分)
?
?
?
11.城市中的树有哪些可贵的地方?(3分)
?
?
(二)改变命运的一分(11分)
①办公室只剩下秦老师一个人的时候,门被推开了一条缝,像贼一样探进一颗瘦小的脑袋。脑袋的拥有者向办公桌怯怯地走近,怯怯地叫了声:“老师。”
②“查分数吧?你59分,全班就你不及格。”秦老师尽量控制自己的音量,努力展示她温和的一面。根据惯例,每次考试结束后办公室门口总会挤满迫不及待的学生,现在这个小男孩是班上最后一位来查分数的学生。
③“老师,能不能,能不能……”把“能不能”呢喃了好几遍,小男孩才很难为情地抬起那一直比脖子还低的头,一张脸像被涂满了红墨水,细得像丝线一般的声音哆嗦着穿过秦老师的耳膜,“能不能给我的作文加上一分?”
④“加分?这不好。作文打分得严格对照评分标准。”秦老师摇了摇头,面带歉意地笑笑,“你不用太放在心上,不及格老师不骂你就是了,以后认真些,争取期末拿个高分。”
⑤“可我妈……她会用竹鞭抽我的。”小男孩带着哭腔,双手习惯性地往头顶挡,有竹鞭已经临头的感觉。秦老师沉默了,她理解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当然也不希望学生因贪玩而考试不及格,可管教孩子也犯不上动竹鞭。是不是给他加上一分?秦老师有点犹豫不决,她做事一向很讲原则,可偏偏长着颗女人心。
⑥不经意地瞧小男孩一眼,正迎上他瑟缩的眼神,秦老师的心猛然一震——在孩子晶莹的泪光中,在恐惧的战栗后面,清泉般的童真悄然流淌。哎!毕竟,他还是个孩子,心还非常嫩。
⑦“你看这样好不好?”秦老师灵感一闪,立刻以温暖的目光笼罩小男孩的全身,此刻小男孩正微张着嘴,星星般的双眼涌动着期盼。“我在总成绩上给你加一分,但不是送,是借,要还的,期末你给我以一还十,怎么样?”
⑧“行,期末还你。”小男孩咬了咬嘴唇,迈开脚步逃跑似的走出办公室。背后传来秦老师柔和的声音:“要好好念书,不要再旷课去捉青蛙摸小鱼……”
⑨因为一直惦记着那十分“高利贷①”,同时也由于对秦老师心怀感激,所以小男孩在此后的学习中非常刻苦。期末,小男孩的语文取得了98分的好成绩,被扣去10分,还有88分。于是学校给小男孩颁发了一个“三好学生”奖,一个学习成绩进步奖。这是小男孩上学三年来第一次获奖。他紧紧抱着奖状和奖品,小男孩发现秦老师正温和地对自己微笑,挨妈妈的竹鞭都不哭的小男孩,竟一下子热泪盈眶。
⑩后来,小男孩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中学,几年后又上了大学,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再后来,他成了某集团公司的老总,捐出了许多钱建设家乡,而且每年回家乡都不忘去看望他当年的语文老师秦老师。
这是我的一位老总朋友的亲身经历,至今他向我们讲起这一分“高利贷”的往事时,仍是激动不已,因为他知道,是秦老师当年“借”给他的那一分改变了他的一生。
【注】①高利贷:索取特别高的利息的贷款。
12.从第①段小男孩来办公室找秦老师的行为举止中,可以看出他内心是有些顾虑的,他可能有哪些顾虑呢?(答出两点即可)(2分)
?
?
13.先前,秦老师以为小男孩是来查分的就有些不高兴,后来当小男孩提出加分的要求时,她本应更不高兴,但她为什么还对小男孩“面带歉意地笑笑”?(3分)
?
14.第⑤段写道“是不是给他加上一分?秦老师有点犹豫不决”,秦老师为什么会“有点犹豫不决”?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话具体回答。(4分)
?
15.第⑦段中,秦老师的“灵感”具体指什么?(2分)
?
(三)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9分)
材料一 诗词,除了课堂与考试,也可以变成《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引发全民追捧;二胡,除了街头与舞台,也可以走进直播平台,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的一次演出,吸引21.5万观众;故宫除了景点与博物馆,也可以化身折扇、玩偶、便签,一年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达10亿元……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了时代。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之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一场二胡直播吸引21.5万用户,一位古筝主播年收入超千万元——平日里许多传统艺术表演家想都不敢想的受关注度,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一些进军网络直播平台的传统音乐艺术表演家身上。箜篌、古筝、琵琶……这些普通人在古诗词里读到,却没有什么机会看到的乐器,正由演奏者在直播平台上真实展现。平日里“冷门”的传统乐器,为什么放到网络直播平台上就“火”了?这首先要归功于互联网传播的助力。比如,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平时如果到国家大剧院演出,观众最多的时候也不过2 000人左右。这还是在文化资源和传统艺术爱好者集中的北京。但是,一旦网上直播,艺术传播突破了时空障碍,全国甚至全世界喜欢这门艺术的人都可以观看。
(摘自人民网)
材料三 全国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田青表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不能为了迎合流行而搞“转基因”。田青委员坦言,在传统艺术保护问题上自己是“保守派”,传统艺术要坚持自己本质的东西,不能“转基因”。“转基因的结果就是迎合人,这不是艺术家要做的事,艺术家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创造。”田青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让自己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不变非常重要。“假如为了迎合年轻人,所有的戏剧都改成流行音乐了,那干吗还要200个剧种。”田青表示,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合。
(摘自《中国日报》)
16.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请根据三则材料概括并作简要分析。(3分)
?
17.分别概括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的主要信息。(3分)
?
?
1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述三则材料,分别来源于报纸和网络,所谈内容各有侧重,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同时都关注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这个
话题。
B.材料一、材料二都谈到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材料二侧重谈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助力,使艺术传播突破时空障碍。
C.从材料二可知,把传统艺术放到直播平台去表演,让观众看到更多平时看不到的乐器,这种形式更优于在音乐厅、剧场表演的传统形式。
D.材料三中田青委员认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让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他明确反对将戏剧改成流行
音乐。
(四)古文对比阅读(12分)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节选自《论语》)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吾日三省吾身 省: ?
②必有我师焉 焉: ?
③足食 足: ?
④于斯三者何先 期: ?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 ?
21.【甲】【乙】两文共同强调的是什么?你如何看待它在人生成长中的作用?(4分)
(五)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6分)
岑 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2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
?
2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
B.以想象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C.“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D.《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五言绝句。表达了诗人盼望回归故乡,与亲人饮酒赏菊的心愿。
三、综合性学习(10分)
汉字是汉文化的标志。但是,在语文学习与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汉字使用不规范的现象。为维护汉字的尊严,培养对汉字的尊重之情,朝阳中学七年级(3)班决定举行“使用规范汉字”的语文活动,请你参与到这一活动中去,探究问题并发表见解。
在活动中,同学们通过深入调查,列举了汉字使用中不规范的现象,诸如:写错别字、滥用繁体字、使用不规范的简化字、用谐音借用的成语、使用不规范的网络文字……
24.试拟一则“使用规范汉字”的宣传标语。(3分)
?
?
25.你认为造成以上汉字使用不规范现象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什么?
(3分)
?
?
26.学校将在4月25日开展汉字听写大赛,但李晓参加朗诵比赛而无法参与本次活动,请你代他写一张请假条,向班主任张老师请假一天。(4分)
?
?
四、作文(60分)
27.根据下面的题目和要求写一篇文章。(书写5分,作文55分)
一个人在成长的历程中,需要的有时很多,有时很少。有的人需要无限的鼓励、关怀、理解和空间,有的人则需要一张书桌、一个上学的机会;有的人渴望成长,无惧挫折,有的人则害怕成长所要付出的代价……亲爱的同学们,你认为成长最需要什么?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认识和感受,在下面题目的横线上填入一个你认为合适的词语(如宽容、空间、挫折、成功、快乐、付出的代价等),然后作文。
请以“成长,需要 ”为题目,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表达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③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④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第三单元检测卷
1.C A项,“小心冀冀”应为“小心翼翼”;B项,“和霭”应为“和蔼”;D项,“梭”应读作suō,“不可明状”应为“不可名状”。
2.A B项,“断章取义”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不符合语意(句子的意思是不要“粗心大意”);C项,“应接不暇”指事情多没空闲的时间应付,不符合句意(句子的意思是说东西来不及看,应是“目不暇接”);D项,“耿耿于怀”指事情(多为令人牵挂的或不愉快的)在心里,难以排解,不符合语境,故选A。
3.A A项,这部作品并非全无依傍,它有历史真实的影子,即唐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取经的事件,《大唐西域记》和《大唐慈恩寺法师传》对此事有详细的记载。玄奘取经的故事经民间文艺演出,成为以后小说的素材来源。
4.B
5.B A项,可将“在……中”删去;C项,缺少了宾语中心词;D项,“表示”与“兴趣”搭配不当。
6.D A项,“不耻下问”不能用于“先生”;B项,“府上”称对方的家或老家;C项,护士的用语未顾及对象身份及场合。
7.①影入平羌江水流 ②夜发清溪向三峡 ③岐王宅里寻常见 ④落花时节又逢君 ⑤回乐烽前沙似雪 ⑥一夜征人尽望乡 ⑦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⑧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⑨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8.树干和树根被隔开;经常会被修剪;被污染;被砍伐;被移动到新地方、原先的枝条要被全部砍掉;被撞断。
9.树永远需要脚踏实地,城市里的树尽管不能像山林里的树那样自由生长,经常被人修剪,但它们永远不会按照人的意志去生长、去改变;而现在绝大多数人把自己弄得彻底与大地隔绝,善良与正直正在远离多数人,为了生存,在按照别人的意志生活。
10.因为这个城市的人懂得善待和尊重树。
11.树受尽委屈,毫无怨言;受尽伤害,却充满宽容;总是以摇曳的身姿、葱茏的绿意,给了我们温柔、诗情、生动和美。
12.小男孩可能有以下一些顾虑:①怕别人发现他来找秦老师;②怕因分数低被老师批评;③怕加分的要求被老师拒绝;④怕因提出加分的要求而遭到老师批评。(答出合理的两点即可)
13.小男孩当时的表现,使秦老师对他有了一些同情和理解(让秦老师看出他是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对他有了一些好感),所以秦老师因不能满足他加分的要求而心怀歉意。
14.当得知小男孩要求加分的真实原因后,秦老师那女人特有的爱心和同情心使她很想给小男孩加一分,但她又一向很讲原则,让她放弃原则很难,因此她犹豫不决,很难做出决定。(意思相近即可)
15.在总成绩上加一分,但不是送,是借,要还的,期末时以一还十。
16.①加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现代的表达形式。如利用直播平台、综艺节目、发展文创产品等让传统文化跟得上时代的发展。②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从深邃和厚重的传统文化中挖掘内涵,获得智慧的启迪。③创新发展的同时要有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保持传统文化的底色。传统文化不能媚俗,不能自降格调,传统艺术要坚持自己的基因不变,不能因为听众文化积累和修养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就去迎合。
17.材料一提出不能“丢弃了内在的魂魄”。材料二运用数字说明,通过网络直播平台,无论是观看人数还是经济收入,传统表演艺术家都可能得到体面的回报。材料三提出“坚守住本质的东西”,都是为了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媚俗,不能自降格调来迎合观众的口味。
18.B A项,“都关注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这个话题”的说法不准确,材料二主要论述如何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助力,使传统艺术更为人所知的问题,材料三则是探讨传统艺术要坚守底线的问题。C项,“这种形式更优于在音乐厅、剧场表演的传统形式”的说法无中生有。D项,“他明确反对将戏剧改成流行音乐”的说法不准确,原文是“假如为了迎合年轻人,所有的戏剧都改成流行音乐了,那干吗还要200个剧种”,可见他不是反对改变,而是反对为迎合而改变。
19.①自我检查、反省 ②于此,在其中 ③足够 ④这
20.①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选择)他的缺点对照自己进行改正。
②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21.共同强调的是诚信。(示例)人无信不立,诚信是立世之本,一个人要想生存就必须要讲诚信。只有诚信才能使我们与别人更好地交流,被朋友相信,被社会认可。
参考译文【乙】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22.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23.D
24.(示例)①让错别字无处藏身!②使用规范汉字,人人有责。③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我们的汉字。④规范汉字书写,彰显汉字
魅力!
25.(示例)①望文生义,不能准确地辨音析义。②粗心大意,书写潦草。③喜欢标新立异,尚未养成使用规范汉字的习惯。④受社会中不规范汉字及网络语言的影响。
26.请假条
张老师:
我因要参加朗诵比赛而无法参与4月25日的汉字听写大赛,特向您请假一天,望批准!
李晓
2019年4月24日
27.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