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我们学校的合唱节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歌声与微笑》
学唱歌曲《在卡吉德洛森林里》
欣赏《飞来的花瓣》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合唱的形式
2、学唱歌曲《歌声与微笑》
3、学唱歌曲《在卡吉德洛森林里》
4、欣赏《飞来的花瓣》
歌曲分析
《歌声与微笑》的主旋律起伏较大,音域宽,和声式的歌曲。第二声部围绕主音“1”起伏不定,使歌曲的和声色彩非常浓厚。全曲短小,但曲调非常优美抒情,两段歌词将美好童年的生动情景展现在人们眼前,令人难忘。
《在卡吉德洛森林里》是一首优美的波兰民歌,歌曲为三拍子,歌词十分优美,旋律十分的动听,表现了一种近乎于童话的美感。歌曲的节奏型比较简单,主要是三拍子的不停重复,好像是在给听的人婉婉道来优美的童话故事。
教学重点
《歌声与微笑》《在卡吉德洛森林里》两首歌曲的二声部处理。
能用优美的歌声演唱《歌声与微笑》《在卡吉德洛森林里》两首歌曲。
教学难点
唱准《歌声与微笑》后半拍起的节奏。
唱准《在卡吉德洛森林里》的四个跳音及反复部分。
课时安排:5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了解合唱的形式
合唱的形式有:齐唱、轮唱、领唱、重唱四种
播放《歌声与微笑》,初听歌曲,感受作品欢快活泼的音乐情绪。
同时介绍《歌声与微笑》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谷建芬老师作的曲,是“少男少女”合唱团的出国访问,唱到了天涯海角,世界各地。
再听一次歌曲《歌声与微笑》感受歌曲的旋律。
学生朗读歌词,要求吐字清晰、灵巧。
复听一次歌曲,引导学生注意体会领唱和合唱部分的演唱效果。
认识变音记号“#”,教师讲解变音记号的作用,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比较加“#”与不加“#”声音效果的不同。
教唱歌曲《歌声与微笑》
第二课时
发声练习。(课本11页)
二、全班复习演唱歌曲《歌声与微笑》第一声部。
三、教唱《歌声与微笑》第二声部旋律。
四、教师指导学生分声部唱两个声部的旋律,重点练唱第二声部,尤其是有“#”的音。
五、歌曲处理
全音符、附点音符的时值,下滑音和变化音处,力求唱得准确自然。
第一乐段唱得有歌唱性,亲切、流畅。第二乐段唱得热情奔放,表现出少年儿童将友谊遍布海角天涯的美好心愿。二声部要唱得和谐统一。
第三课时
一、发声练习。(课本11页)
二、听歌曲《在卡吉德洛森林里》找特点,让学生对歌曲有一个初步印象
三、随琴声轻唱歌谱2——3遍,提醒学生注意顿音记号、反复跳越记号等。
四、朗诵歌词
五、带歌词演唱2——3遍。
第四课时
处理歌曲
《在卡吉德洛森林里》这首歌速度稍快。第一、二乐句为mf,要唱得流畅连贯,用叙事的语气演唱,第三乐句为对比性乐句,应唱得短促跳跃,这一句唱完后随即急吸一口气,用较强的声音唱具有舒展性的第四乐句,反复时第五乐句要唱得轻松,注意力度的控制。第六乐句再用mf的声音唱出,以表示本段即将结束。
根据歌曲的分析,全班学生再有感情地演唱一遍,感受其不同的效果。
二声部的处理。(注意:1、音准 2、音量 3、音色 )
通过歌曲进行绿色环保教育,使学生明白美好的大自然要靠我们的双手去创造、去爱护的道理。
第五课时
复习《歌声与微笑》和《在卡吉德洛森林里》。
(注意:1、音准 2、音量 3、音色 4、节奏 5、速度 6、力度 )
二、欣赏童声合唱《飞来的花瓣》
1、聆听歌曲
初听,感受歌曲的旋律和结构,选择“飘落、坠落、上扬”
2、深入体验。
①用动作表示最让你感受到的情景的那个地方。——引出:那是花瓣在飘落。
②教师引导,想象自己的手指就是那一片片的花瓣,美美地来表现。
③细细品味,花瓣飘落时有没有细微的变化?安静聆听。
④再次聆听,用动作把细微的变化表现出来。
⑤理性分析。一连串下行的音阶和细腻地速度变化把片片飘落的花瓣带到了我们眼前。
再次听录音,认真聆听,进一步思考并感受作品的力度、速度、情绪、情感的对比和变化。学会可轻声哼唱,熟悉旋律,感受歌曲的旋律美、歌词美、演唱形式美、风格美。
三、歌曲讲解
《飞来的花瓣》是一首美丽的小诗。语言淳朴,感情真挚,寓意深刻,歌颂了为人师表的优秀教师,歌颂了美好的师生情谊,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真挚谢意。歌曲开始,旋律平稳,节奏时作休止和切分,顿挫有致,表现出学生深情的思念和诚挚的问候。在片刻的静谧无声之后,歌曲进入混声四部合唱,主旋律的音区升高,在两句基本相同的乐句之后,旋律扶摇直上全曲的最高点:有如老师打开了信封,信中叙述的思念、有异的成就如春分扑面而来,老师的感情升腾,幸福的暖流在心中涌动。接着旋律回落,渐趋平静,传达了学生温馨、美好的感情。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