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1地球的形状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1地球的形状 苏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8-23 16:4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地球的形状》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道人类探究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让学生意识到用计算得出的数据可以对事物做出解释,同时引导
学生跨学科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教学难点:比较观察船体在球面和平面上航行的差异。
教学准备:地球仪、地球形状的相关挂图、多媒体等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地球图片)这是什么,你们认出来了吗?
2、(粘贴地球图片)这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我们人类自从在这个星球上诞生时就在不断地探寻它的真面目,我们今天就从地
球的形状说起。(板书:地球的形状) (二)了解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1、你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2、你是怎么知道的?
3、小结: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总结。 (三)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1、如今的人类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认识地球的形状,但古代人,他们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呢?打开书14页,阅读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
猜想、探索与实践。
2、生阅读书中相关资料并汇报。(课件出示)
3、在天圆地方的基础上,有人做了改进,天不与地直接接合,而是
在地上有8根擎天柱撑着天,对于以上这三种说法,你们认为可信
吗?为什么?
4、这三种说法虽然可信度不高,但也是古代人凭直觉对地球形状的猜测,但在古代人中也有些人提出了另外一种猜测,那就是我国东汉
时期的张衡和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们分别是怎么说的?
5、生汇报张衡和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出示课件)
6、古代居住在海边的普通劳动人民发现船进出港时总能看到一种现
象,你能猜到是什么现象吗?
7、生猜测。
8、我们来模拟一下船的进出港,看到他们究竟发现了什么与地球是
球形有关的现象。
9、师演示,船是由船身和桅杆两部分组成的,从地球的另一面开向你,那叫进港,从靠近你的那一面开向地球的另外一面,那叫出港。观察在船进港时你先看到什么,后看到什么,船出港时什么先消失,什么后消失。实验时小组要配合好,观察者眼睛要平视,开船者要控
制船的速度,不要太快。看书15页实验操作图。
10、生小组合作进行模拟船进出港实验。
11、学生汇报现象
12、师演示船在桌面上航行,你有什么发现?
13、生观察,并交流。(出示课件)
14、小结:通过船进出港这一现象人们猜测地球是圆的。无论是神话说、天圆地方说,还是张衡和亚里士多德的看法,也包括普通劳动人
民在船进出港时观察到的,那时的人民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只是猜
测。(板书:猜测)
15、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近代,此时的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对地球形状的猜测了,这个人就是麦哲伦,他带领着他的船队完成了人类第一
次成功的环球航行,我们在地球仪上跟着他走一走。
16、(出示课件:展示麦哲伦航行)1519年9月30日,麦哲伦率领5条海船、234人从西班牙外港出发,向南航行(找到西班牙画圈处),12月13日到达里约热内卢湾(画圈处),1520年10月,麦哲伦率领船队进入一条海峡,经过一个月才走出,为了纪念麦哲伦的这次探航,后人把这条海峡命名“麦哲伦海峡”。10月28日,船队向西航行,进入“南面的海”,航行了110天,没有遇到狂风巨浪,平安无事,他们就把这个大海洋命名为“太平洋”。1521年3月6日船队在马里亚纳群岛中的关岛首次登陆,几日后,在菲律宾群岛中,麦哲伦插手当地部族的战争,结果受了重伤,被土著杀死。1522年9月,麦哲伦的助手带领幸存者从太平洋绕好望角回到大西洋,返回西班
牙。
17、学生在地球仪上沿着麦哲伦航线走走。
18、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历时三年,虽然他中途被杀,但他的环球航行
意义重大,意义是什么,你知道吗?
19、这是人们第一次用实践验证出地球是球形的。(板书:实践) 20、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现在人们能在太空中观察地球了。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板书:直接观察)(出示课件)谁能给大家读一
读。
21、地球是个球形,古代人为什么没有认识到呢?
(四)了解地球的大小
1、地球到底有多大呢,我们用数字来说话。
2、学生介绍有关地球赤道周长、半径、表面积等相关数据。(课件
展示)
3、我们知道中国的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那么你们能猜猜一个地
球相当于多少中国面积吗? 4、学生猜想、计算。 (五)拓展活动:
算一算,如果你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时,当你绕行
赤道一周后,你的年龄该有多大。
(六)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七、评价的肯定性 其实课堂中的评价就是在教育孩子怎样做最好, 肯定孩子的方法能力等等,所以一定要有肯定性。不能模棱两可,否则这样的评价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取舍。否定的评价容易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因此使用时一定要委婉,因此尽量多鼓励,少批评。当然不是说不批评,必要的批评也是给孩子指明方向的。肯定优点就是放大优
点,让缺点自动萎缩。
在校本的研究过程中,我懂得了评价是一门艺术,是有效课堂教学中一项得力的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棍棒下面出孝子”,“教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