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理解“速度”的含义,知道“速度”的表示法,会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
(2)、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并能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通过引领学生经历“解决具体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解释并说明模型-再用模型解决问题”,建立初步的模型化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
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建立数学模型,在交流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突破重难点:
1、重点:
理解“速度”的含义,探索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
2、突破方法:
从“速度”这个关键点入手,引出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概念。通过“认一认”“看一看”“说一说”“试一试”充分探讨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3、难点:
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突破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分层训练,帮助学生巩固内化,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与学法
1、教法:
演示法、情景教学法、引导发现发、尝试教学法。
2、学法:
在熟悉的问题情境中,经历一系列的观察、实践、探索、分析、思考、交流的过程,理解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数量关系式。
教具学具
情境图制作的课件及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知道飞人刘翔吗?(知道)今天老师带来一则有关刘翔的新闻,请看大屏幕。
1、(课件出示)请学生播报新闻。
2、师:听完这则新闻你有什么感想?(学生说)
3、从这则新闻里你发现有什么重要的数学信息?
生答:110米 13秒34
4、师:110米表示什么?(路程)师贴出“路程”卡片。
13秒34表示什么?(时间)师贴出“时间”卡片。
5、师:表示路程的单位除了米还有哪些?(千米、分米……)
表示时间长短的单位有哪些?(时、分、秒……)
师:同学们都说刘翔跑得快,这个“快”指的是刘翔的什么快?(速度快)师贴出“速度”卡片。
提示课题:路程、时间与速度。
二、探索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1、(课件出示:小卡车、大客车的情境图)
请看大屏幕。师:比比看到底哪辆车跑得快呢?
思考:要想知道哪辆车跑得快,要比较哪辆车1时行驶的路程多。
2、(课件出示:线段图)
师:在线段图中比一比哪辆车1 时行驶的路程多。
请看大屏幕,画线段图。
师:通过观察、比较你能说一说哪辆车1 时行驶的路程多?(生:大客车)
3、师:请同学们再动笔算一算,看到底谁跑得快?
师巡视,学生汇报。师板书:120÷2=60(千米) 210÷3=70(千米)
师:60表示什么?70表示什么?(学生答)
师引导小结:每时行驶的路程就表示速度,小卡车每时行驶60千米,就是小卡车的速度。大客车每时行驶70千米,就是大客车的速度。比较哪辆车跑得快,只要比较两辆车的速度就可以了。
师:什么是速度呢?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生说)
(课件出示:速度的定义)
教学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
师:60后面带什么单位?(千米)60表示小卡车的速度,速度后面带路程单位,岂不是很混淆。
师:想一想60后面除了带“千米”还可以带什么单位?
生:千米/时。
师:该怎样读?(每时60千米)。
师:70后面带什么单位?该怎样读?(每时70千米)。
师引导小结:速度单位是反路程单位和时间单位合起来,中间用斜线隔开,读得时候从后面读,斜线读作“每”。
师:结合算式想一想,速度是怎样求出来的?
生:速度=路程÷时间
6、(课件出示)师:你们想知道其他一些物体的速度吗?(想)看大屏幕。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师:比较这4幅图,体会一下谁的速度最慢?谁的速度最快?
三、尝试应用,深化认识。
师:路程、时间、速度还有别的关系吗?
1、(课件出示:P80“试一试”第1 题)。
师:要求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时,该怎样列式?
140÷70=2(时)
师:这里的时间是怎样求出来的?
时间=路程÷速度。
2、师:要求从学校到少年宫的路程,该怎样列式计算?
60×10=600(米)
师:600米表示什么?路程该怎样求呢?
路程=速度×时间
3、师:齐读关系式。
巩固、拓展练习。
课件出示:习题:“他会超速吗?”
1、他会超速吗?
2、我来算一算。
先说题意,再请同学板演。
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路程、时间与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