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五年级上册
“掷一掷”教学设计
“掷一掷”教学设计
番禺区东怡小学 江丽粧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0—51页。
教学目标:
综合运用组合、统计、可能性、找规律等有关知识,探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了解所学知识间的联系,体会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亲身经历观察、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初步了解概率统计的数学思想,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探索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个骰子之和在5,6,7,8,9居多的原理
教学准备:
骰子,表格,彩笔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1、揭示课题。
2、明确1个骰子能掷出的数。
3、明确2个骰子能掷出的和的范围。
【设计意图】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骰子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方式揭示课题。学生知道从1个骰子可能掷出1~6,从而知道掷2个骰子的和的范围是2~12,不可能掷出1或比12大的数。
二、设疑猜想,感知体验(猜想)
1、设疑、猜想。
把这11个数(2、3、4、5、6、7、8、9、10、11、12)围成一个圈,随意分成2组,分别是: 5、6、7、8、9和2、3、4、10、11、12。如果我们同时掷两个骰子20次,猜想:和出现在哪一组的可能性大些?
2、示范游戏。
请两个同学分别作两组的代表,演示掷20次。
【设计意图】“猜想”是有方向的猜测和判断,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良好准备。教师故意设计面积上的视野错觉,激发学生大胆猜测,由猜测结果与实际结果不同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从而很自然的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三、动手操作,自主发现
(一)、动手操作,交流发现(实验)
1、小组合作要求:
(1)4人小组分工:(共掷20次)
1人掷骰子;1人填统计表;1人涂条形图;1人做监督。
(2)观察图表,说说你的发现,再把条形统计图张贴到小黑板。
统计表
组别
出现的次数
合计
可能性大的打“√”
5、6、7、8、9
?
?
2、3、4、10、11、12
?
?
统计图: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学生开始试验,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小组合作成果。
4、汇总全班数据。
(二)、引发思考,探究原理(验证)
1、统计各个“和”出现的次数。
和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合计
出现的次数
2、讨论为什么5、6、7、8、9这组“和”出现的可能性大?
3、你还发现了什么?
(三)、提炼结论,深化认识(结论)
小结:在2至12这11种和中,5、6、7、8、9出现的可能性大是因为它们的组合情况较多。
【设计意图】只有自己动手做一做,才会知道得更多,知识掌握得更牢固。让全体学生参与实验统计中,实验数据更加充分,验证了第一次试验中的结论,从而达到实验目的。活动中让学生有明确的分工,这是合作学习成败的关键,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合作互助中快乐学习。统计各个“和”出现次数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讨论研究实验结果,让学生主动参与了知识建构的过程,使教学效果更明显,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联系生活,内化提升
1、联系生活,应用新知
同学们能不能用今天的知识来解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呢?请看这个地摊抽奖活动。
箱子里装了分别标着1-6号的两种球各6个,2元钱抽一次,抽奖者每次同时抓出两个球,然后把两个球上的数字相加,如果和是1或13(特等奖)奖励价值50元漫画书一套;如果和是2和12(一等奖)奖励价值2元的笔一支,如果和是3和11(二等奖)奖励价值1元的橡皮一颗。如果和是4和10(三等奖)奖励价值5角的糖一颗。
看了这个抽奖活动,你有什么想对抽奖者说呢?
小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咱们学好数学、懂科学,就不会轻易上当受骗。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运用从而揭示了“地摊抽奖”中的秘密,对“可能性”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更高水平,有效地完成了本课重难点教学。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掌握科学知识,就不容易上当受骗,深化数学的作用。
五、总结归纳,课后延伸
1、谈收获。
2、 拓展延伸。把和2至12怎样分两组才能使“和”出现的可能性一样呢?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不但要进行知识的回顾,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有效的课外延伸还能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
板书:
掷一掷
猜想 实验 验证 结论
和:2、3、4、5、6、7、8、9、10、11、12
和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合计
出现的次数
1
2
3
4
5
6
5
4
3
2
1
36
可能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