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10 平均数沪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10 平均数沪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08-22 06:59: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平均数》第一课时说课稿
今天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数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数据的比较,从而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等。因此,让学生学习平均数的知识,不仅是为了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平均数在生活当中的作用。
二、说学情
结合实际情况,下面我说说学情:本节课所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平均分及除法运算含义的基础知识。但是平均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这就要需要我们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及充分利用课件、学具等资源在上课过程中给学生多加引导。
为此,教学中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让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生活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这样的学情认识,我制定了以下三条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比”、“对应”等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渗透数学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的理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为了目标有效达成,我确定本课的重点为: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为:借助“移多补少”、“对比”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能用平均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为本课设计了班班通课件,为学生的小组合作准备了棋子。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氛围活跃的学习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讨论法和归纳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归纳总结,并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重点说说我的教学过程设计,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首先是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环节。
上课伊始就问大家还记得“小马过河”的故事吗?今天小马又遇到新问题了(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帮帮忙,小马能趟过河吗?学生有的回答能,有的说不能。顺势引导,小马到底能不能趟过河,解决以上问题,我们要用到“平均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板书:平均数)这样的设计以“小马过河”这个故事,让学生在源于生活的认知冲突中,拉近了自身与本课教学内容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困惑、好奇中“想学、乐学”,为后面教学打下基础,并顺利引入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知识?(预设:(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2)怎样计算平均数?(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我想通过这样的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来探究新知,以平均数有关的问题主线引领全课,当然这也是本课必须让学生掌握的内容。
接着进入环节二探究新知,理解意义。开始平均数的学习,(出示例1)为了保护环境,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出示: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要求这问题必须知道什么条件?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需要经过搜集数据、整理数据、计算得到的过程。进一步追问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有什么最快的方法得到平均个数?(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用棋子当矿泉水瓶摆一摆)还可以怎样计算呢?自主探索计算后,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小结:1.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把多的补给少的,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把大家都均成一样多,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2.求平均数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14+12+11+15)÷4=13(个)。也就是:总数÷份数=平均数。
此环节要充分注重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看这个平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总体水平和一般情况。接着通过两句话对比教学:理解平均分与平均数意义的不完全一样。
对学生的小组讨论和积极发言表示好评,同学们都知道平均数的意义了,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平均数的应用吗?举例说一说。(预设课件出示:a.本周平均最低气温6摄氏度。b.四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c.五年级2班五位同学平均每人捐10本图书。d.李莉同学平均每天上学路上花费15分钟。)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知它与平均分的不同,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的理念。
都说数学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环节三的目的也就是分层练习,让学生收获成功。第一关判断题三题。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感受平均数的特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比数据中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
第二关选择题一题。通过解决平均用水量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根据所求问题找准与总数相对应的份数,所对应的份数不同求的平均数不同。
第三关首尾呼应,解决问题:小马能趟过河吗?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平均数的意义”来解决这一问题,水到渠成。同时在练习中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总数除以份数”,并用“移多补少”法检验计算的平均数是否正确,达到一题多用,活学活用的目的。
学生积极发言、思维火花的碰撞之后,到了本课的最后环节回顾总结,教师赠语。一方面回过头再看看开始想解决的问题解决了吗?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出示课件内容,让学生再次明晰本课重点学习内容,结合板书回顾全课。另一方面教师的结束语总结全课,也送给学生:生活中有这么多关于平均数的知识和运用,希望同学们今后都能做个有心人,用敏锐的眼光、灵活的思维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板书设计:
平均数
移多补少 总数÷份数
均成一样多 计算得到 虚拟数
总体水平 一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