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0张PPT。---唐太宗盛唐伟业的奠基人 学习目标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评价历史人物。
通过了解唐太宗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等方面的的优秀品质,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知识梳理一、打天下——奠定王朝版图1.东征西讨奠定基业
617年举兵反隋,618年建立唐朝;617——624年东征西讨,统一全国。
1、唐高祖李渊??????? 唐太宗李世民一、东征西讨定基业(军事统一全国)617年,太原起兵,
→
618年,灭隋,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617年助父起兵反隋
→618年,打败薛举集团
→以攻为守击败割据马邑的刘武周
→
620年,击败窦,王两大集团(取得统一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624年,统一全国立功沙场昭陵六骏青骓毛色雪白,是武德四年唐太宗与窦建德在虎牢关外激战时的骑乘特勒骠全身黄白色,嘴角微黑,是武德三年李世民与宋金刚作战中的坐骑立功沙场飒露紫”是李世民东征洛阳,铲平王世充势力时的坐骑“什伐赤”是一匹波斯马,毛色纯红,非常好看,是李世民在洛阳和虎牢关与王世充、窦建德作战时所骑的战马。立功沙场拳毛騧”是李世民于621年平定河北,与刘黑闼(原窦建德部将)在沼水(即漳水,在今河北省曲周县境内)作战时所乘的一匹战马白蹄乌因全身纯黑,四蹄雪白而得名,是武德元年(618年)李世民平定劲敌薛仁杲时所骑 知识梳理一、打天下——奠定王朝版图1.东征西讨奠定基业
617年举兵反隋,618年建立唐朝;617——624年东征西讨,统一全国。
2.玄武兵变登上帝位
626年屠兄杀弟,逼父退位。
玄武门之变议一议:你怎样看嫡长子继承制和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王位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成为保证国家权力在一家一姓中和平过渡的理想模式,但它不能选贤与能,也不靠功勋,嫡长子的品质与君主专制需要经常脱节。于是皇位继承经常出现一幕又一幕子杀父、兄杀弟、弟杀兄、叔杀侄一类的争夺皇位的丑剧 ,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个政治现象 ,玄武门之变只是其中一例。性质: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 知识梳理一、打天下——奠定王朝版图1.东征西讨奠定基业
617年举兵反隋,618年建立唐朝;617——624年东征西讨,统一全国。
2.玄武兵变登上帝位
626年屠兄杀弟,逼父退位。
3.攻破东西突厥和亲吐蕃唐太宗遣李靖平定东突厥,俘虏颉利可汗,解除了北边的威胁;九年,平定吐谷浑,俘其王慕容伏允;十四年,又派侯君集平定高昌氏,于其地置西州,并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置安西都护府。630年,李靖破突厥,唐太宗李世民被四夷君长推戴为“天可汗”。当日高祖李渊已退位为太上皇,仍在凌烟阁置酒庆贺,太上皇自弹琵琶,皇帝则当众起舞,这种场面,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离开繁华的都城长安,来到雪域高原,与吐蕃王松赞干布和亲,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二、坐天下——开创“贞观之治”
课堂探究:贞观之治
材料一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监狱)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贞观政要》卷一
材料二: 贞观之初,在唐太宗的带领下,全国上下一心,经济很快得到了好转。到了贞观八九年,牛马遍野,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升平景象。 那时候,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开放的国界。
唐帝国是当时世界最为文明强盛的国家,首都长安是世界性的大都会,就象今天的美国纽约一样。那时的唐帝国是世界各国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阳光地带”,各国的杰才俊士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往唐帝国跑。
从材料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社会景象?
(结合教材,概括贞观之治的表现)社会稳定、经济恢复,政治清明、文化繁荣、对外交流频繁。二、坐天下——开创“贞观之治”
1.原因:
⑴历史原因:
⑵主观原因:
⑶客观原因:
吸取隋亡教训。吸取隋亡教训二、坐天下——开创“贞观之治”
1.原因:
⑴历史原因:
⑵主观原因:
⑶客观原因:
吸取隋亡教训。唐太个人品格和作用。根据下列材料,体会唐太宗的治国理念与人格魅力
材料一: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 。”
——《贞观政要·君道》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材料二:“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
——《贞观政要》 慎用刑法,尊重生命材料三:“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
文德治国,尊孔崇儒材料四: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已过。 以古鉴今,虚怀纳谏材料五: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广开耳目,求访贤哲” ——《资治通鉴》 知人善任,广任贤良二、坐天下——开创“贞观之治”
1.原因:
⑴历史原因:
⑵主观原因:
⑶客观原因:
吸取隋亡教训。唐太宗的个人品格和作用。隋朝的经济繁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二、坐天下——开创“贞观之治”
2.措施及影响
⑴ 政治方面
(2)经济方面
(3)文化方面
(4)民族方面
(5)外交方面
政治方面: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唐太宗便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原来太子一派的人,有才干的还委以重任,魏征便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唐太宗的宽容化解了许多矛盾,也使许多原来站在对立面的人能够有机会转变过来,成为治理国家的有用之才。
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房玄龄杜如晦就是一个典型,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决断,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这就是历史上的房谋杜断。而戴胄则相反,他不通经史,但做事正直,所以让他做大理寺少卿,负责审理案件,结果他办事异常干练,案子从不积压,深得唐太宗赏识。
广开言路,兼听纳谏。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异常悲痛,他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长
孙
无
忌 唐太宗让画师在凌烟阁画了二十四名功臣的画像,其中包括我们比较熟悉的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和杜如晦,还有尉迟敬德、柴绍、李靖、秦叔宝等,连一些有名的画家和书法家也榜上有名,如阎立本、欧阳询。这些名臣共同促成了贞观之治,也共同促成了盛唐的灿烂文化。 秦叔宝经济方面: 轻徭薄赋 休养生息 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强调“存百姓”思想.戒奢从简,提倡节俭;唐太宗时期,动用国库粮食和皇室的府库,赈济因水旱受灾的百姓;要求朝廷尽量缩减开支,令臣民勿侍糜费;实施奖励耕作的政策,使农民纷纷回归故里从事农耕,令农业生产得以复兴;实行耕有其田的均田制和减轻服役负担的租庸调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
唐太宗尤提倡儒学,对群臣说:“我只喜爱尧、舜、周、孔的道理,有了它好比鸟有翼,鱼有水,失去它就要死,不可暂时失去。”他在位时,添筑学舍1200间,添加名额满2260员。各地学生相率来京师,高丽、百济、新罗以及高昌、吐蕃等也派遣贵族子弟来入国学,生徒多至8000余人,学校可称极盛。
——范文谰《中国通史》第三册第124页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用人不问出身用人扬长避短用人原则 德才兼备 选贤任能,求贤若渴,选官不拘一格(提拔魏征、重用长孙无忌;秦琼、尉迟敬德);用人扬长避短(房谋杜断)。唐朝科举考试考场皇榜(金榜)科举考生看榜图开明的民族政策:
——平等对待(爱之如一)利于民族融合,国家统
具体政策:
武力征服、设置机构、册封、和亲对突厥:
武力征服,设置机构,任用其首领管理其旧部,“全其部落,顺其土俗”
对吐蕃:
和亲民族政策:“夷狄中华,朕爱如一” 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最过人之处是他
的宽容,因为宽容,贞观时期的民族关系异常融
洽。唐太宗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任用少数民族人做官;
准许少数民族内迁,定居长安;
采取和亲政策;
建立了州县制度,仍然用少数民
族领袖为官。《步辇图》是阎立本名作之一,表现了吐蕃使者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情景。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步辇图》描绘的就是当时唐太宗与禄东赞会面的场景。 发展三省六部制;
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延续均田制;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复苏唐初经济有利于稳定社会和发展经济;为唐朝步入强盛奠定了基础开明的民族政策利于民族融合,国家统一贞观之治措施及影响 唐帝国东西有九千五百里,南北有一万六千九百十八里。与当时拜占庭帝国﹑伊斯兰帝国并称“世界三大帝国”。晚年的“糊涂”贞观后期,唐太宗有了一些变化,先从纳谏开始体现出来。贞观十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错误的开始。
一是征伐高丽,前后两次,不听大臣们的劝告,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得不偿失。不但唐太宗得了病,因为要大量造船,结果引起农民起义,激化了国内矛盾。
还有奢侈现象增多了。在贞观十六年的时候,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唐太宗自己也开始修造宫殿,贞观十一年在东都洛阳修飞山宫,二十一年又修翠微宫。 唐太宗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济育苍生,其益多;
平定寰宇,其功大,
益多损少。评价唐太宗
⑴进步性:
①开创“贞观之治”,为“开元盛世”打下坚实的基础。
②采取开明怀柔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
③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④善于纳谏和用人,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⑵局限性:
晚年渐趋奢侈。评价唐太宗?伟大的军事家随父起兵,建立大唐
平定割据,统一天下
灭突厥,开辟疆土伟大的政治家经济上: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徭役赋税。
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权。
文化上:完备科举制度,扩大统治基础。
对外关系上:对外兼收并蓄。
民族关系上:开明的民族政策。 著名的皇帝知人善任、善于纳柬、自我反省(楷模)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开元盛世局面出现奠定了基础。
2.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
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
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
(3)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
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
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
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
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思考:唐太宗的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