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明朝建立的基本史实;掌握朱元璋和明成祖强化皇权的措施及作用;掌握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情况。
2.通过材料分析、小组合作概括明朝强化皇权的特点及学会评价明朝的科举制度;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朝强化皇权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表现。
【学习重难点】
重点: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
【自主学习,快乐起航】
[自主学习一]
一、明朝的建立:
1.背景: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2.明朝的建立:
年,
称帝,建立明朝,定都
(南京),他就是
。
3.元朝的灭亡:1368年,明军攻占
,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目的: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2.措施:
①在地方:取消
,设立“
”;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地方。
②在中央:废除
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分散兵权,把大都督府分为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
③司法上:设立“
”,监视臣民。朱元璋设立
,明成祖设立
。
影响:废丞相,设厂卫,是明朝君主集权强化的表现。
【合作探究】
归纳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明朝加强君主专制有什么历史作用?
[目标一达成]
1.如果你是明朝一位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去(
)
A.南京
B.北京 C.西安 D.洛阳
2.中国的丞相制度被废除是在( )
A.元朝
B.明朝 C.清朝 D.宋朝
3.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 )
A.东厂 B.西厂 C.锦衣卫
D.内阁
[自主学习二]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原因:明朝提倡
。
2.科举考试的变化(八股取士):
①考试内容: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
”、“
”,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
》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②文体格式: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个部分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
”。
3.明朝科举改革的局限性:八股取士禁锢了
,摧残了文化,使应试者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目标二达成]
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 )
A.诗赋 B.三通四史 C.前四史 D.四书五经
[自主学习三]
四、经济的发展:
1.概况:明朝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
2.具体表现:
①农业:明代引进了原产于
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②手工业: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广到北方,
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③商业:商品经济活跃,
和
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
、安徽的
。
【合作探究】
明朝经济成就的取得有什么影响?
[目标三达成]
1.花生、向日葵、马铃薯等农作物的原产地是( )
A.西域
B.西洋
C.东洋 D.南美洲
2.明朝时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有(
)
A.洛阳和长安
B.开封和临安
C.北京和南京
D.北京和洛阳
【探究学习,快乐导航】
材料: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据材料指出明太祖对丞相作用的看法?为此,他是怎样做的?
【课堂小结】(用心创造,用心收获)
【课堂达标,快乐航行】
1.明朝建立是在(
)
A.13世纪60年代
B.13世纪80年代
C.14世纪60年代
D.14世纪80年代
2.“今我朝罢(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牵制)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里的“我朝”应该是(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3.明朝的东厂厂公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有名的东厂掌印太监魏忠贤甚至有“九千岁”之称。这表明(
)
A.东厂厂公只对皇帝负责
B.东厂是明朝的司法机关
C.东厂常用刑具有18套
D.东厂厂公导致明朝灭亡
4.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图一到图三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图一(汉)坐而论道
图二
(宋)站议时政
图三
(清)跪受笔录
A.封建制度的完善
B.生活习惯的变化
C.社会文明的进步
D.君主权力的强化
5.
《明史·选举志》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从以上史料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
)
A.科举考试的文章形式必须按照连续的八个部分
B.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
C.沿袭唐宋的考试科目
D.稍变唐宋的考试方法
【拓展提升,扬帆远航】
1.他通过农民起义推翻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一全国的政权,重新建立了汉人的中央王朝,他是(
)。
A.李渊
B.嬴政 C.赵匡胤 D.朱元璋
2.明朝建立初年,太祖朱元璋鉴于“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放纵”的状况,采取的措施是(
)。
A.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理朝政
B.实行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
C.废丞相,强化君主专制
D.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
3.张三是明朝的读书人,他寒窗苦读,准备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他必读的书目是(
)。
A.《史记》
B.唐诗
C.宋词 D.“四书”“
五经”
4.七年级李明同学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太可怕了。”他说的应该是明朝实行的哪项措施带来的后果(
)。
A、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B、大兴文字狱 C、废除丞相
D、设立军机处
5.我国科举制度经历了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到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转变。这种转变始于(
)。
A.设置进士科
B.设置明经科
C.开创殿试和武举
D.八股取士
6.假如你是生活在明朝的一名书生,要参加当年的科举考试,你不能做到的事情是(
)。
A.答题范围限于“四书、五经”
B.答卷要分为八个部分
C、文章中可以自由发表个人的见解
D.有机会参加殿试
7.某历史教材的一课中,有“废丞相、设厂卫、实行八股取士”三个子项目,该课题应该是(
)。
A.元朝的建立和统一
B.明朝君主集权的强化
C.清朝中央集权的强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8.瓷器凝聚了中国古代人民高超的智慧与东方民族高雅的审美情操。明朝时期全国的制瓷中心是(
)
A.苏州
B.泉州
C.景德镇
D.广州
9.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各地美食。中国人开始吃上自产的玉米、马铃薯和花生,这种现象最早应该在(
)
A.明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材料二:廖燕在《明太祖》论中说:“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1)材料一中的“八股之害”和材料二中的“制义取士”共同反映了明朝的哪一选官制度?
(2)这一制度与“秦焚书”有何相同点?
(3)明朝时采用这种制度来选拔官吏有何突出的弊端?
【课外阅读】
靖难之役之惠帝削藩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死,太孙朱允炆是诸王的后辈,感到难以制约诸王,加上诸王拥有军权,对他构成潜在威胁,便有削藩之意。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继帝位,是为惠帝。惠帝发布太祖遗诏,令诸王留于封地,不要来京;甚至燕王朱棣已经前来奔丧,却被惠帝命令返回,导致诸王不满。惠帝于是与齐泰、黄子澄商量开始削藩。
朱允炆
朱允炆继位后开始削藩。在削藩顺序上,齐泰认为应先削实力最强的燕王,时户部侍郎卓敬亦上疏请改燕王封地于南昌;但黄子澄反对,认为燕王有功无过,为了争取舆论支持,应该先找有问题的亲王下手。惠帝支持黄子澄,遂先后废除五位亲王。
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削周王。因周王是燕王同母兄弟,而朱允炆怕他与燕王沆瀣一气,于是决定先废周王。时周王次子朱有爋告发父亲谋反,于是派曹国公李景隆以备边之名经过开封,将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废为庶人,迁往云南蒙化(今昆明以西.大理以南)。
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废为庶人。湘王不堪受辱,为保名节举家自焚;齐王被软禁在南京;代王被软禁在封地大同。两个月后,削岷王,废为庶人,徙漳州。
由于朝廷削藩激化矛盾,藩王与朝廷开始决裂,此时实力最强的燕王就成了真正的众藩之首。而朱允炆与朱棣之间的博弈亦逐渐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