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入学摸底考试历史试卷(B卷)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考试范围:七年级全册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评卷人 得 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共40分)
1.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我们学好历史的基本方法之一,下列选项中,能较全面、客观地概括隋朝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是( )
A.存在短暂却繁荣 B.政治清明、文化发达
C.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D.社会稳定、人民幸福
2.英国史学家赫?乔?韦尔斯说:“在唐初诸帝时代,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播,同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对照得那样鲜明。”以下能佐证此观点的是( )
①文景之治
②贞观之治
③武则天的统治
④开元盛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也是现藏故宫博物院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与如图画面描绘场景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文成公主入藏 B.金城公主入藏
C.鉴真东渡 D.契丹国的建立
4.下列属于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的是( )
①都是唐朝的僧人
②都为唐朝的对外交往作出了贡献
③都致力于中国文化的交流
④都具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安史版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政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渔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这反映了唐朝时期出现的哪一局面( )
A.藩镇割据 B.宦官专权 C.黄巢起义 D.安史之乱
6.960年正月的一天,北周的边境传来敌情,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奉命出征,不料半路却出现意外,士兵在陈桥驿把黄袍披在他的身上,拥他做了皇帝,以“宋”为政权名称,这就是黄袍加身。这里的“他”是(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高宗
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辽、西夏)‘送礼’,……(‘送礼’)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入侵十分容易。‘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缴纳岁币
②宋朝皇帝向两个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是经济富庶
③“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所以是其致命弱点之一
④“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贸易往来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如图为某一战役示意图,该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郾城之战
9.如图是出土于福建泉州的南宋海船,有13个密封的船舱,显示了宋朝造船技术的先进。宋朝时期除了泉州以外造船业也相当发达的城市是( )
A.广州 B.杭州 C.苏州 D.徐州
10.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由于蒙古帝国的兴起,陆上贸易发生了一场大变革。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一个政权横跨欧亚大陆,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西伯利亚到波斯湾。”材料表达的含义是蒙古帝国的兴起( )
A.促进了欧亚经济的交流
B.破坏了欧亚经济的交流
C.促进了欧亚文化的交流
D.破坏了欧亚文化的交流
E.促进了欧亚经济的交流。
11.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理,分别设置了( )
A.理藩院、台湾府 B.中书省、行中书省
C.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D.伊犁将军、“腹里”
12.史书记载,宋太祖谓“宰相须用读书人”;北宋宰相文彦博说,是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南宋高宗则谓,宋朝“设科取士,本欲得贤以共治天下”。为此宋代实行文治。下列属于其加强文治内容的是( )
①增加科举名额②提高进士地位③文官担任要职④创立殿试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围攻汴梁城,宋兵于夜间向攻城金军发射露雳炮,他们被炮火烧乱阵脚,无奈北撤而去。可见,当时北宋火药武器的应用( )
A.阻止了北宋王朝的灭亡
B.打消了金军继续南下的念头
C.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D.发挥了在攻防作战中的优势
14.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最后到跪,这一现象说明( )
A.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C.设立了锦衣卫、东厂 D.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
15.历史地图、图表、图示在历史学习中有着重要作用。如图反映的历史史实是( )
A.唐朝对外交往 B.宋代海外贸易
C.元朝交通发达 D.郑和下西洋
16.它是一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对各种药物进行了新的分类,还收录药方11000多个。它是( )
A.《资治通鉴》 B.《本草纲目》 C.《农书》 D.《天工开物》
17.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分,觅个封侯!”这首豪迈雄壮的《凯歌》反映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
A.文天祥抗元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戚维光抗倭 D.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
18.我们日常生活中吃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最早出现在我国的(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前期
19.当今的中学生可以通过读书、看报、上网等途径自由自在地遨游知识海洋,享受成长的快乐,但300多年前的清朝大臣胡中藻写的诗中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之句,结果被杀,友人也受到牵连这一事件反映了清朝的( )
A.闭关锁国政策 B.建立中央册封制
C.设军机处 D.大兴文字狱
20.这部书的开篇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其内容涉及诗歌、医学等各个方面,极具研究价值,无疑是中华文化之瑰宝。这部书是(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红楼梦》 D.《西游记》
评卷人 得 分
二.(共4小题,共60分)
21.(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人赵嘏
材料二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入彀:被收罗笼络的意思)
——唐太宗
材料三 这种制度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北宋的吕蒙自幼遭不幸,其父将其母子赶出家门,他们母子俩长期居住在一个山洞里,他发奋读书而高中状元,极善理财治国,成为宋初名相。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长策”是指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开始于哪个朝代?(2分)
(2)从材料看,这种制度的最大受益者是谁?这种制度正式确立于哪一位皇帝统治时期?确立的标志是什么?(5分)
(3)材料三说明这种制度有什么积极之处?(3分)
(4)这种制度的影响是什么?(2分)
(5)这种制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3分)
22.(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餐馆、剧院、酒肆、林立,娱乐场所纷纷涌现,算命、杂耍、设棋局、演杂技、演木偶戏的各类人等充斥其间。
——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中描述的场所在宋元时期的名称,和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的名称。(4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娱乐场所服务的主要阶层。(2分)
材料二 元代对中国艺术最主要的贡献是戏曲,元代戏曲家将诗词与歌舞戏剧相结合,创造了一种类似于歌剧的新剧种。
——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剧种”的文学表现形式和特点。(4分)
材料三 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提出了一套读书理论,他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4)根据材料三,指出擅长这种文学体裁,且风格委婉、细腻、清秀的宋元时期文学家。(4分)
23.(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盛世的魅力】
材料一 唐代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繁荣。当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士人读书风气盛行,教育事业也因此发展,文学艺术繁荣。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日本、大食、天竺等囯纷纷遣使到唐朝……日本先后13次派出遣唐使,使团庞大,居各国之首。
(1)唐代这种繁荣局面在唐太宗时期被称为什么?当时“士人读书风气盛行”的原因是什么?各国“纷纷使到唐朝”的目的是什么?(3分)
【科技的贡献】
材料二
年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件) (百分比) (件) (百分比)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摘编自《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2)根据表格简要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科技发明的状况。 这一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谁?指南针的发明对世界作出了什么贡献?(5分)
材料三 明朝时期,1405——1433年间,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次下西洋,带去瓷器、丝绸、茶叶等中国特产,同时也换回了亚非各国的许多特产,如胡椒、象牙、宝石、香料等。奉行和平友好交往的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受到各国的热情接待。
——改编自岳麓版教材七下
(3)开始派道郑和出使西洋的皇帝是谁?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郑和船队受到热情接待的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郑和的远航是世界航海史的壮举。(6分)
(4)根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古代对外交往发达的条件。(3分)
24.(15分) (?http:?/??/?www.jyeoo.com?/?history?/?report?/?detail?/?92dedb9e-cc5e-458a-a5be-f64fbc61c64f" \o "此年份及地区表示:该试题最新出现所在的试卷年份及地区" \t "http:?/??/?www.jyeoo.com?/?history?/?ques?/?_blank?)清朝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缔造了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也是在这一时期封建统治由盛转衰,为日后中国备受欺凌埋下隐忧。
【强化君权】
材料一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材料二 在清朝残酷的文化压迫下,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政府下诏征举士人,想学康熙重开博学鸿儒科,谁知相应寥寥,只得作罢。人才凋零,文治废弛,以至于此,其消极影响可见一斑。
(1)结合材料一谈谈军机处的设立有何影响?(3分)
(2)材料二中清朝实行了什么政策使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3分)
【闭关锁国】
材料三 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就中国的首要条件。
材料四?清初的四十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同意经营管理贸易。
(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分)
(4)根据材料四,归纳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具体表现。(3分)
【学史明志】
(5)结合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谈谈对今天中国发展经济,扩大对外开放有什么启示。(4分)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解答】隋朝581年建立,618年灭亡,存在时间短暂,但创造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开通了大运河,出现了开皇之治,繁荣一时,因此隋朝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存在短暂却繁荣。故选A。
2.【解答】②贞观之治、③武则天的统治和④开元盛世是唐朝的盛世。①文景之治是西汉时期出现的盛世景象。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3.【解答】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求婚。《步辇图》描绘的是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之后,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因而与《步辇图》相关的事件是文成公主入藏。故选A。
4.【解答】依据所学可知,玄奘和鉴真的相同点有:都是僧人,都生活于唐代,对佛教深有研究;都为唐朝的对外交往作出了贡献;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出生入死,历尽艰辛;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但故①②④符合题意。③都致力于中国文化的交流是错误的,玄奘是为了所到国家学习佛教。故选B。
5.【解答】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后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故“安史版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政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渔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与安史之乱有关。故选D。
6.【解答】依据题干信息:960年;陈桥驿;以“宋”为政权名称。结合所学知识: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北宋政权,赵匡胤就是宋太祖。故选A。
7.【解答】据材料“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辽、西夏)‘送礼’,……(‘送礼’)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入侵十分容易。‘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可知,这是对宋辽以及宋和西夏议和的描述。①“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缴纳岁币。③“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所以是其致命弱点之一。④“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贸易往来。①③④符合题意。②宋朝皇帝向两个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是经济富庶表述错误。故选A。
8.【解答】由图片“岳飞军、金军、郾城”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南宋初年,岳飞抗击金军取得胜利的郾城之战。故选D。
9.【解答】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故选A。
10.【解答】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实现了统一。蒙古汗国建立以后,成吉思汗发动了对周围地区的长期战争。蒙古军队一直打到中亚、俄罗斯,向南到达印度河流域。 蒙古帝国的兴起,促进了欧亚经济的交流。故选A。
11.【解答】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地区和台湾地区的管理,分别设置了宣政院、澎湖巡检司。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忽必烈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它的创立,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此外,元政府在西藏设宣政院,以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元朝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在台湾(琉球)设澎湖巡检司,以加强对那里的管辖,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设置机构进行管理,使台湾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统治范围之内。故选C。
12.【解答】④创立殿试制度的是武则天,与宋太祖加强文治无关,据此可排除BCD三选项。故选A。
13.【解答】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唐末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宋兵于夜间向攻城金军发射露雳炮,他们被炮火烧乱阵脚,无奈北撤而去”反映了北宋火药武器的应用发挥了在攻防作战中的优势。ABC不符合史实。故选D。
14.【解答】从大臣和皇帝的关系来看,大臣由坐到站到跪,说明大臣的地位越来越低,皇帝的权威越来越高,反映了君主专制集权的不断强化。A项未被体现,题干中只是表述君权的强化。C项设立锦衣卫、东厂只是明朝的事,反映不出君权强化,大臣地位下降的演变趋势。D项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关系,不是君主专制的问题。故选B。
15.【解答】为了宣扬明朝的国威和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观察题干图片可知,这反映的历史史实是郑和下西洋。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16.【解答】它是一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对各种药物进行了新的分类,还收录药方11000多个。它是《本草纲目》。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在行医的同时,到各地进行实地考察、搜集民间药方,广泛采集标本,并亲自试验药物性能,写成的总结性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内容丰富,考订详细,附有大量插图。后来陆续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重要文献,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故选B。
17.【解答】据材料“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可知,此人物是戚继光。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故这首豪迈雄壮的《凯歌》反映的历史事件应该是戚维光抗倭。故选C。
18.【解答】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明代从国外引进,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明代从国外引进的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我们日常生活中吃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最早出现在我国的明朝。故选C。
19.【解答】据材料“一把心肠论浊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反映了清朝在思想文化上采取了文字狱。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故选D。
20.【解答】这部书的开篇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其内容涉及诗歌、医学等各个方面,极具研究价值,无疑是中华文化之瑰宝。这部书是《红楼梦》。《红楼梦》是清代艺术成就最高、影响力最深远的小说。初名为《石头记》,是曹雪芹用毕生精力创作,生前基本定稿了前80回,后来经高鹗整理续写了后40回,题名《红楼梦》,在乾隆晚期排印面世。它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生活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还批判了以专制家长为代表的顽固势力,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故选C。
二.材料题
21.【解答】(1)材料一中的“长策”是指科举制,这种制度开始于隋朝。
(2)据材料二“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可知,科举制的最大受益者是皇帝,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据材料三“这种制度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北宋的吕蒙自幼遭不幸,其父将其母子赶出家门,他们母子俩长期居住在一个山洞里,他发奋读书而高中状元,极善理财治国,成为宋初名相”可知,科举制的积极之处是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4)科举制度的创立,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学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5)科举制给我们的启示是选拔人才要公平、公正等。
【答案】(1)科举制度;隋朝。
(2)皇帝;隋炀帝时期;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3)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4)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或提高了官员的素质),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5)选拔人才要公平、公正等。
22.【解答】(1)据材料一“餐馆、剧院、酒肆林立,娱乐场所纷纷涌现,算命、杂耍、设棋局、演杂技、演木偶戏的各类人等充斥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中描述的场所在宋元时期的瓦子,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是勾栏。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肆、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许多穷苦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踢球的,等等,令人眼花缭乱。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娱乐场所服务的主要阶层是市民阶层。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北宋都城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许多穷苦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踢球的,等等,令人眼花缭乱。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剧种”的文学表现形式元杂剧。其特点是将诗词与歌舞戏剧相结合。元杂剧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熔音乐、歌舞、动作、念白于一炉,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元代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悲剧剧情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
(4)据材料三可知,擅长这种文学体裁,且风格委婉、细腻、清秀的宋元时期文学家李清照。李清照是我国宋朝婉约派女词人的杰出代表。她的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清新自然。“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李清照著名的词句。她的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对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答案】(1)瓦子;勾栏。
(2)市民阶层。
(3)元杂剧;将诗词与歌舞戏剧相结合。
(4)李清照。
23.【解答】(1)唐代这种繁荣局面在唐太宗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唐太宗的年号叫“贞观”,史称“贞观之治”。当时“士人读书风气盛行”的原因是科举制的实施。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各国“纷纷使到唐朝”的目的是学习唐朝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科技文化(或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
(2)据材料二表格可知,这一时期中国科技发明领先世界其它国家。这一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毕昇。北宋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他将胶泥做成陶活字,用来排版印刷。活字印刷术后来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 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12世纪后期还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指南针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3)开始派遣郑和出使西洋的皇帝是明成祖朱棣。为了宣扬明朝的国威和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据材料三“明朝时期,1405﹣﹣1433年间,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次下西洋,带去瓷器、丝绸、茶叶等中国特产,同时也换回了亚非各国的许多特产,如胡椒、象牙、宝石、香料等。奉行和平友好交往的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受到各国的热情接待。”可知,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利用中国货物换取海外奇珍。郑和船队受到热情接待的原因是带去了受欢迎的中国特产和奉行和平友好的交往方式。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的远航时间长、规模大、影响深远,所以说郑和的远航是世界航海史的壮举。
(4)据上述材料可知,我国古代对外交往发达的条件是: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繁荣;政治经济制度先进;文学艺术繁荣;科技发达先进;造船业发达;对外交往政策开放;奉行和平友好的交往方式等等。
【答案】(1)繁荣局面:贞观之治;原因:科举制的实施;目的:学习唐朝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科技文化(或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
(2)状况:中国科技发明领先(多于)世界其它国家;发明者:毕昇;贡献:指南针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3)皇帝:明成祖朱棣;目的:利用中国货物换取海外奇珍。原因:带去了受欢迎的中国特产;奉行和平友好的交往方式。(任答一点)壮举:时间长;规模大;影响深远。(任答两点即可)
(4)我国古代对外交往发达的条件: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繁荣;政治经济制度先进;文学艺术繁荣;科技发达先进;造船业发达;对外交往政策开放;奉行和平友好的交往方式等等。(上述条件任答两点即可)
24.【解答】(1)据材料“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帝时撤销,军国大事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直接听命与皇帝。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据材料“在清朝残酷的文化压迫下,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政府下诏征举士人,想学康熙重开博学鸿儒科,谁知相应寥寥,只得作罢。人才凋零,文治废弛,以至于此,其消极影响可见一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清朝实行了文字狱使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统治者还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盛,经常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人们称这种做法为“文字狱”。清朝的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据材料“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就中国的首要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反映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清朝前期,为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又限制商民出海,只开广州一处为对外通商口岸,政府特许设立了广东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闭关锁国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最终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步落伍。
(4)据材料“清初的四十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同意经营管理贸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具体表现有,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实行迁海令,只开放广州一处。(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对今天中国发展经济,扩大对外开放的启示是,对外开放促进国家繁荣,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
【答案】(1)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文字狱。
(3)维护清朝的统治。
(4)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实行迁海令,只开放广州一处。(答两条即可)
(5)对外开放促进国家繁荣,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言之成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