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
学习目标
1.了解新体诗;
2.了解作者及作品风格;
3.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
知识积累
文化常识
1.现代诗派:30年代,是由后期新月派与20年代末的象征诗派演变而来的,同时还受到欧洲现代派影响。代表诗人:戴望舒、施蛰存、何其芳、卞之琳、废名等。现代诗派特点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行”,以象征主义为主,兼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意象派的特点。诗作表现了幻灭中的追寻,对现实的理性批判意识,孤独寂寞的心态;追求语言的自然质朴、形式的自由舒展,以新异的手法提升了诗歌的表现力。
2.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胡适、闻一多、徐志摩、朱湘、梁实秋等中国现代第一流的诗人。他们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3.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恩等。 浙江杭县( 今杭州市余杭区)人。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4.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现代诗人、散文家。汉族,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15年高中毕业后,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现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他: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有一副对联是写他的,这样说的: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5. 写作背景:
《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中国现代史上有名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刚刚发生。反动派们提出了“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的疯狂口号,对革命者进行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这一时期,他所避居的友人家正是施蛰存,戴望舒对施蛰存的妹妹一见钟情。在革命理想遭遇困境的情况下,他原本希望在爱情上有所收获,可是施蛰存的妹妹对他仅仅是敬重,而没有爱情。我们可以看到戴望舒在写作《雨巷》的时候,正在遭受理想和爱情的双重困境,所以他所创设的“雨巷”这一经典的意象,早已超脱了原本的意义,升华为一种低回而迷茫的境界。
《再别康桥》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康桥”现在通译为“剑桥”。他年轻时曾经在在这里生活学习过,结识过许多英国朋友。徐志摩重游康桥,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要赶着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了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字词汇总
彳(chì)亍(chù ) 颓(tuí)圮(pǐ ) 青荇(xìng)
斑斓(lán ) 漫溯(sù ) 长篙(gāo)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雨巷》运用象征手法塑造了悠长寂寥的雨巷、丁香般的姑娘、独行者的形象,传达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彷徨,呈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
《再别康桥》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把握重点
《雨巷》
诗中有九个意象,如果把诗中的雨巷作为母意象,那么子意象还有油纸伞、我、丁香、姑娘、雨、眼光、梦以及篱墙。其中,尤以丁香为重要。“丁香”在全诗中出现了七次之多,是子意象的核心。丁香花南方有,北方也有,常开几种颜色。无论紫色、白色还是淡红色的丁
香花,都是素雅淡净、柔和可人的。风一吹而摇,雨一打而惊,一副楚楚可怜的娇弱样。由物及己,物伤而心伤,心理上很容易引起无穷的愁绪和伤感。
在《雨巷》中丁香是愁,也是姑娘的化身。自从屈原《离骚》发明“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以来,香草和美人一直关联,与中国古典诗词以丁香喻愁心相同,《雨巷》中的丁香不仅象征着“一个丁香一样地”姑娘,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而且也饱含着“丁香一样的忧愁”。这样一来,《雨巷》中的丁香这个意象就完成了从花草到美人,再从美人到愁心的意象转换。戴望舒的丁香形象区别于以往古诗词中的,首先是由丁香单独喻为愁怨变成了美好理想的化身;其次戴望舒的丁香形象有别于古典诗词中的真实形象,它是戴望舒想象的一个形象。所以丁香这个意向来自于古典诗词,却也超越于古典诗词中的意义,有戴望舒自己赋予的时代意义。
在诗中,“雨巷”一词总共出现了四次,分别在
“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相较于丁香的七次,不能算是频繁,但它隔节现身的形式恰好构成了一个基本对称、相对封闭的诗歌世界。我们会发现《雨巷》中的丁香、姑娘等八个意象所在环境就是“雨巷”。尽管“姑娘”的篇幅远远大于“雨巷”,但“姑娘”的一举一动无不包围于疏而不漏的“雨巷”之中。换个角度看,“姑娘”实际上就是“雨巷”的某种内部展开,很大程度上加深着“雨巷”蜿蜒无尽的绝望感。扩而言之,“我”和“雨巷”的关系亦是如此。
这样,“雨巷”就拥有了双重含义,它既是“我”和“姑娘”之间幻想式的相遇相离的实体性空间,更是抒情主人公进行精神突围的象征性空间。“姑娘”犹如一根救命稻草,“我”希望逢着她,幻想着果真出现在眼前了,但又眼睁睁地看着她梦一般地飘远;“姑娘”在“雨”的哀曲里“消了颜色,散了芬芳”,消散了她“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姑娘”在困境中消亡了,一朵瘦弱的丁香花在风雨的夹击下萎缩了。于是不得不陷入新一轮的希望与失望,如此循环,及至无穷。我们看“雨巷”在这里就成为一种象征,是人类普遍困境的象征。
用江南狭小的雨巷来象征困境,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开创。然而,“雨巷”这一困境绝对不是绝境。因为象征障碍的“篱墙”是“颓圮”的,经过一翻努力是可以推倒或者跨越的。《雨巷》中的“我”热切地渴望着自由,执着地追寻着自由。“我”在困境中艰难地跋涉着,期待着脱离困境。 然而到底“我”只是做着一个渺茫的梦而已,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我”依然在困境中挣扎,依然在“雨巷”中彷徨。
好诗都是能创造意境的。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包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戴望舒的《雨巷》中的“我”满怀孤独和彷徨,踟躇在阴雨落寞的小巷里,“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于是就构成了一个同样的意境结构:“我”是追寻者——雨巷是阻隔——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伊人。
在《雨巷》中,戴望舒没有使用“找到”、“寻着”,或其他类似的表示主动积极的词语,而是强调了一个“逢着”。这个“逢着”暗含一种无所作为的期待意味,而当一切梦一般出现又梦一般幻灭之后,我几乎连“逢着”的希冀也不再存,变成了“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逢着”和“飘过”,一则表现出寄希望于一种人生的偶遇、邂逅、一种不期然的惊喜;一则表现为邂逅的希望破灭后,徘徊者失去了继续寻觅的信念,只能向虚无缥缈中寻求寄托。
在戴望舒笔下的雨巷,只有阴霾天地里的“凄婉迷茫”与“丁香姑娘”幻灭后的颓然失意、灰暗落寞。这是戴望舒的追寻,夹杂着些微希望与更多幻灭的追寻。
《雨巷》自始至终是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中度过的,除了我“撑着油纸伞”的彳亍和阴雨一样织成的愁网,除了“我”淡漠而被动的期待,我们没有发现“我”为心中那朦胧的希望做过什么努力,失望是早已预知的结果,所以“我”收获的只有更多的痛苦与绝望。
《再别康桥》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河畔的金柳为什么要用新娘来做一个比喻呢?在一个女人的一生中最美丽的时刻一定是她收获爱情作为新娘的那一刻,所以诗人说那河畔的金柳,竟是夕阳中的新娘了。而这新娘美好的身影在夕阳的康河里泛起涟漪,然而荡漾的岂止是那艳影,还有诗人那颗为之痴狂为之颠倒的心,所以他说“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诗经》国风第一篇《关雎》中就有“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的感叹,这是最古老的关于爱情的歌咏,此处无论是实指还是虚写,“软泥上的青荇”未尝不可以作为诗人对于自己当初爱情的一份遥想,正是在康桥,徐志摩和一代才女林徽因相遇,诗人惊叹于她的才华和美貌,疯狂的追求。徐志摩与林徽因于1921年四五月间在剑桥发生了短暂但激烈的爱情故事,据说两人曾经在康河边立下誓言,我想在这里一定留下过两个人相伴而行的身影,那份爱的甜蜜,爱的痴迷,康河正是默默无语的见证者,所以诗人说“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这句话也是情之所至的心灵私语。“甘心”二字把诗人内心深处对于康河的依恋表露无遗,此刻康河岂止是一条河,这河边有太多的记忆,有自己读书求学的影子,有自己青春的狂妄,更有自己甜蜜的爱人,所以他说即使是一颗无人知晓的水草,只要是在康河的柔波里,自己也是心甘情愿的。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别处,正是以英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的拜伦命名的“拜伦潭”。据说拜伦当年在剑桥读书的时候就经常在这个潭里游泳,所以有此名。徐志摩作为一个后辈,作为一位诗歌写作者,他一定在此处获得了更多的天才诗人之间的共鸣和温暖。你看他把我们平时都能见到的景象写的如此的美妙。清澈的潭水,天上的彩虹,彩虹映照在潭水中,清泉就不是单一的水色了。彩虹是多彩的,七种颜色,“揉碎在浮藻间”,也许是因为有风,水面并不如镜,所以彩虹的倒影在潭中显得破碎,所以用“揉碎”一词,似乎是人为的,充满了人的动作。潭水是绿的,彩虹是七色的,水藻也该是绿色的,所以整个画面瑰丽斑斓,而且天上是静,水中是动,动静相融。这真是令人心动的风景。在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的年代,外面车水马龙,人声鼎沸,而在康桥内康河边却是如此的静谧美好,仿佛世外桃源。可是面对这么美丽的景致,诗人却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梦是彩虹一样的,是最为美丽的,也许关于梦想,也许关于爱情。总之,是人年轻时候最深刻的记忆,最不能忘却的心事,现在诗人要将这个彩虹似的梦“沉淀”。沉淀就是封存,把最美好的记忆埋藏在康河里,把自己最美好的想象最美好的感受都一并沉淀在康河。可是,真的封存吗?真的不再提起?
“寻梦?”
全诗之中,这是唯一的一次问号,诗人此时此刻一定陷于激烈的思想斗争中,有些人有些事过去了就过去了,可是有些人有些事又总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究竟如何是好?诗人接下来说:
“撑一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这是诗歌的高潮,这是不管不顾的态度,这是诗人彻底释放自我,这是诗人决意寻梦的举措。读到这里的时候,让人就有一种心中意气冲决而出的感动,就像感受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洒脱和率性,“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康河、彩虹似的梦、青荇、星辉,面对此景,真是言之不足,所以不放歌不足以抒发此刻的情怀。
可是,当你准备迎接诗人快意的歌唱的时候,他却停下来了,
“但我不能放歌”。
一个转折词,但,这是诗意的一次转折,也是诗人情绪的一次转折,真的能放歌吗?不能,因为这是离别的时候。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有的时候,我们有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的情要诉。可是有时候到了离别的时候,我们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柳永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生的场景,此时的静默和无言是和康桥道别的最好的方式,也是最美的方式。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会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借用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的诗句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首名作一直被人所称道的是开头和结尾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久别重逢,却只是轻轻地来,如同轻轻地走;挥手作别,也只是悄悄的走,正如悄悄的来。可是“轻轻”和“悄悄”又有一些不同,诗的开头,诗人说“轻轻的”是无声的,静静的,像风一样的来了,可能带着的是久别重逢后的喜悦,无限的憧憬,也可能会有“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担忧。诗歌一步步发展,经过了旧时风景的相会,当初梦想的唤醒和寻找,尤其是“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这一过程,诗人用“悄悄的”,似乎比“轻轻的”又更进了一层,比轻轻的还要轻轻。我们会发现,开头的轻轻的是压抑着的喜悦,而结尾部分却是压抑着的离愁和悲伤。
这首诗歌可以说是新月派的扛鼎之作,新月派诗歌主张的,“理解节制情感”,“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在这首诗中体现的非常充分,但是他又绝不受制于这些理论的条条框框,可以说是徐志摩戴着理论主张的镣铐跳得最华丽的一支舞曲。
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爱”、“自由”、“美”,徐志摩爱康桥,所以他的眼里康桥是美的,他挚爱他的康桥,所以他的笔下康桥无与伦比。眼中只有什么,写出来的自然也只有什么。“爱”“自由”“美”也可以作为《再别康桥》的注脚。
一首好诗,总是会有不断生发的层次,总有言说不尽的意蕴。这首诗首先是写景的,是关于离别的;其次也未尝不可以理解为他对于往昔岁月的一次回望,一次祭奠,这岁月里有他的梦想,也许更多一点的是他的爱情梦。
写作特色:
《雨巷》
全诗韵脚密布,节奏舒畅,富有流动的音乐美,而诗中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亦强化了音乐效果。
1.音组、音节少,分行、停顿多。全诗不足三百字,却分了七节,每节六行,四十余行,每行长短不一。押韵的位置错综变化,常用首语重叠,加上奇特的字句组合,似乎断裂实际相连的分节跨行。人为地舒缓了诗歌的节奏,使得全诗回荡着一种深沉的优美的旋律,细腻而传神地传达出诗人低回而迷茫的心境。
2.诗中双声叠韵词的频繁使用,具有语音上的粘着性,扩大了感情力度。这种语言上的重见、复沓,像交织一起的抒情乐句反复一样,听起来悦耳、和谐,又加重了诗的抒彩,从而开拓了音乐在新诗中表现的新天地。
3.节奏回环、婉转。诗人用契合内心情绪节奏的音乐性,传达了行走中的彷徨、惆怅、哀怨和寂寥,从而使得诗歌所具有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正好传达出诗歌内容所追求的情绪。
4.诗的开首段和结局段几乎完整的反复,达到主旋律不断对应和首尾呼应的效果,大有曲终绕梁之感,从而抒发出一唱三叹,回环重复的情感,一次次将人拉回到诗中的情境中。
《再别康桥》
1.“三美”主张的完整体现
1)“建筑美”。《再别康桥》共有七节,每节四行;其中第一、三行都比第二、四行出头一字;而第二、四行基本上比第一、三行拖出二字。这样的排列形式整齐、匀称,从总体上构成了“建筑美”。
2)音乐美。《再别康桥》每行诗基本上保持了三顿,即有三个节奏,如“轻轻的我走了”,即为“一、一、一”;如“那河畔的金柳”,也为“一、一、一”;再如“那榆荫下的一潭”,同样为“一、一、一”……自始至终的统一节奏,使全诗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极富有韵律。
3)绘画美。诗中写到的花、草、树、河、夕阳、小船,都用上了美丽的词汇来修饰,如将金柳比喻为“夕阳中的新娘”、将青荇拟人为“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夸张地把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于是,全诗呈现出一副副动人的画面,使人读了难忘。
2.托物寄情,意象展示,达到了清丽、洗练而又内涵丰厚的艺术效果。
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正是通过一个个小场景而借景托物来表露的。新娘似的金柳,正依偎在河水波光,又在诗人“心头荡漾”。金柳、波光成为意象,可到底激起诗人怎样的思绪?诗人只用“荡漾”来了一个含蓄的表示。于是,读者会将自己的情感去投人、去填补,从而创造出更多的遐想。
诗人托物寄情、咏物寄兴,使人浮想联翩,这正是意象的艺术效果。诗人内心潜藏的忧伤、忧郁与怅惘,又不时跳出,使人帐然若失,思绪万千。一首好诗的意境就是这样建造起来的。
知识迁移
1.(2018 大庆实验高一期中)下列词语中注音和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
A.青荇(xìnɡ) 怅寥廓 长歌当哭(dāng) 切齿拊心
B.河畔(pàn) 万户候 叱咤风云(zhà) 书生意气
C.桀骜(ào) 岁月稠 刀俎(zǔ) 星辉斑斓
D.弄堂(lònɡ) 橘子洲 浸渍(zé) 夜缒而出
2. (2018 宁夏育才中学高一期中)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忸怩 尾尾动听 彳亍 不同凡响
B.寂寥 星辉班斓 火钵 剑拔弩张
C.戮没 大汗淋漓 峥嵘 黯然泣下
D.惆怅 见贤思起 彷徨 秋亳无犯
3. (2018 湖南永州新田一中模拟)汪国真算得上是一个时代的流行文化符号。“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这些诗句曾风靡(mǐ)一时,记录着两三代人的青春,而争议也从未停止。有人不吝(lìng)其辞,赞其直白流畅的话风、励志向上的气息,认为这是真正的诗歌、人民的诗歌。有人则嗤(chì)之以鼻,指责这样的文字在诗歌本体艺术、情感和深度上与经典诗歌差距很大,只不过是“押韵的散文”、“格言式的快餐”。
诚然,诗歌是一门高雅艺术。但是不是文字浅显了,意蕴就肤浅了,登不得大雅之堂了?恐不见得。相传,唐朝白居易每每作诗必求“老妪(yù)能解”,文字之通俗浅近可见一般,但大概没人会质疑《卖炭翁》《琵琶行》的艺术成就。?????????????????尤其是诗歌,被称为文化大家族的小精灵,重在以无形力量一击即中穿透心扉。倘若一篇诗作,能迅速让大众同频共振,为其拨开生活的迷雾,赋予向上的力量,文字直白还是华丽就没那么重要了,反而是退尽浮华的诗句,往往最能打动人心。
(1)文中加红字的字形和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风靡(mǐ)一时?????? 肤浅????
B.不吝(lìng)其辞???? 可见一般????
C.嗤(chì)之以鼻????? 同频共振
D.老妪(yù)能解?????? 退尽浮华
(2)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选项是(? )
A.文学艺术固然高于生活,但生命力却源于生活。
B.虽然生命力高于生活,但文学艺术却源于生活。
C.虽然文学艺术高于生活,但生命力却源于生活。
D.生命力固然高于生活,但文学艺术却源于生活。
参考答案
1. C(A项长歌当哭dāng——dàng;B项万户候——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泛指达官贵人、姓);D项弄堂lònɡ——nòng,浸渍zé——zì(浸在液体中泡透)。)
2.C(A项,尾尾动听,同音异形字错误,应为“娓娓动听”;B项,班斓,同音异形字错误,应为“斑斓”;D项,见贤思起---见贤思齐。)
3.(1)A(B.不吝(lìn)其辞,可见一斑; C.嗤(chī)之以鼻;D.褪尽浮华。)
(2)C(原文语句是“文学艺术固然高于生活,生命力却源于生活”,但根据“两个分句主语一致,第一个分句的关联词放在主语后;两个分句主语不一致,第一个分句的关联词放在主语前”这一原则,应选C为妥。供参考。)
拓展阅读
戴望舒作品
狱中题壁
如果我死在这里,
朋友啊,不要悲伤,
我会永远地生存
在你们的心上。
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
在日本占领地的牢里,
他怀着的深深仇恨,
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
当你们回来,
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
用你们胜利的欢呼
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
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
曝着太阳,沐着飘风:
在那暗黑潮湿的土牢,
这曾是他唯一的美梦。
本诗写作于1942 年4 月24 日,是诗人在日本侵华、全民抗战的“灾难的日子”。 在自己身陷狱中, 面临酷刑和死亡时的自白。与前期诗作的灰颓、低沉相比, 面对死亡, 诗人大彻大悟了生命的真义, 为自由和光明, 他宁愿赴死, 而“他的灵魂”将“高高飘扬”。
这是一首现实主义诗歌, 诗义一目了然。诗的第一节, 诗人假设自己会死于监狱之中, 却劝告朋友们“不要悲伤”, 伤感的情绪中仍然有盼望“我会永远地生存/在你们的心上”。到了第二节, 诗人的情绪转为激愤——对于日本侵略者的深深仇恨。而第三节中, 当“你们回来”, 高唱着凯歌, 在欢庆胜利的呼声中, 牺牲者的灵魂将会高高扬起。第四节继续着第三节的感人至深的盼望, 表达了一个躯体被囚禁却热爱阳光与自由的灵魂的梦想: “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 /曝着太阳, 沐着飘风”。
“题壁诗”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并不少见。戴望舒的《狱中题壁》明确以“朋友”为阅读者, 隐秘地传达出了双重含义: 一 写给朋友的诗竟需要题壁, 表明了身陷黑暗潮湿的囚狱中的失去自由的状况;二 同时也表明了诗人为了民族大义, 慷慨赴死的决心和对胜利终会到来的信心。《狱中题壁》一诗的情绪由伤感流向激愤再流向悲壮, 真切地传达出诗人面临死亡时的心情, 并以一个个体的境遇与心情映射了整个中华民族誓死抗战的精神!
徐志摩的浪漫
他是一个浪漫的诗人,志摩在上海与其夫人陆小曼分别前有一段对话,亦说明他性格的浪漫。
??“给你说了多少遍了,不许坐飞机。”小曼着急了。
??“你知道我多么喜欢飞啊,你看人家雪莱,死得多么风流。”
有时候无心说出的话竟然成了真实。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乘坐的飞机飞行到山东济南上空的时候,飞机坠毁,无一人幸免。诗人徐志摩亦在其中,时年36岁。
??其实志摩并非一定要坐那架给他带来厄运的飞机,他只是想赶上林徽因在11月19日晚在北京协合小礼堂给外国使节讲授中国建筑艺术的一场演讲。可以说志摩是死在追求爱、美与自由的旅途上的。从这一点来说,他的死亦不乏浪漫、不乏诗意。
巩固练习
基础积累
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⑴彷徨( ) ⑵彳亍( ) ⑶凄婉 ( )
⑷颓圮( ) ⑸青荇( ) ⑹长篙 ( )
⑺漫溯( ) ⑻笙箫( )
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悠长 有尝 寂寥 寥廓 愁怨
B.忧愁 惆怅 泠漠 凄清 迷茫
C.迷惘 河畔 艳影 映射 榆荫
D.浮躁 浮藻 装载 揣摩 幽雅
3.(2018 贵州大方一中高一期末)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秋天,成熟的果实低下了头, 。
①感谢风吹雨打,给了我成熟的筋骨
②它是在想——我怎么变得成熟
③不是雨,我怕早已枯落山沟
④不是风,我怕早已霉烂枝头
⑤感谢阳光,给了我成熟的俊秀
⑥不是自我陶醉
⑦ 不是光,我怕早已灰暗苍白
A.⑥②④③⑦①⑤ B.⑥②⑦⑤④③① C.⑥②①④③⑤⑦ D.⑥②⑤①⑦④③
4.文学常识填空
⑴戴望舒,浙江杭州人,中国 (时代)著名诗人,诗集有《我底记忆》 《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雨巷》是作者的成名作和早期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作“ ”。
⑵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 。诗集 《志摩的诗》 和散文集《巴黎的鳞爪》《自剖》《落叶》等。
延伸拓展
5.(2018 河南信阳高中模拟)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诗几乎可以表达人类生活的所有情感。 ,其实,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诗人,心中都为诗留着一片圣地,只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琐碎的生活让我们远离了诗歌,我们似乎忘了生活中还有诗歌存在。但在我们心底深处, ,只要一有机会,她就像花树遇到春风一样, 。
6.(2018 柳州铁路一中模拟)诗人田间在1938年写在墙壁、岩石和大树上的街头诗《假使我们不去打仗》,语言坚实,却含义深刻,成为抗战的鼓点和号角,点燃了广大读者的心头之火。请联系抗战背景和时代的典型情绪,用两个反问句写出“假如我们不去打仗”的两种严重后果。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
“看,
这是奴隶!”
两种严重后果:
参考答案
1.⑴páng huáng ⑵chì chù ⑶ wǎn⑷tuí pǐ⑸xìng ⑹gāo ⑺sù ⑻shēng xiāo
2.D(A. 尝—偿;B. 泠—冷;C. 荫—阴)
3.A(与上文的陈述对象相同,又引出②,④③⑦①⑤是果实“想”的具体内容,其中④③⑦为一个层次,写风雨阳光的给予,④与③的顺序不能颠倒,因为后面①中的“风吹雨打”与之照应;①⑤为另一层次,表达果实的感激之情,放后,符合事理顺序,又分别与前文照应。)
4.⑴现代 《望舒草》 雨巷诗人 ⑵散文家 《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
5.①人类从来没有离开过诗。
②这片圣地却永远不会消失。
③一夜之间就能够开出灿烂的花朵来。
解析:根据第一空后面的“其实”一词的转折,可知,“远离了诗歌”表明第一处应从“人类从来没有离开过诗”的角度组织答案;由前文“心中都留着一片圣地”,后文“花树遇到春风”可得出“这片圣地永远不会消失”;第三处由前文“只要一有机会,她就像花树遇到春风一样”的得出的自然是灿烂的花朵。
6.①国家有难,匹夫岂能无责?
②国土沦丧,人民为奴,有什么自由可言?
解析:由“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可得出:个人的生命安危与国家民族生死存亡息息相关,再用反问句答题;由“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 “看,这是奴隶”可得出:奴隶的可悲,自由的可贵,再用反问句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