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认读“手套、帽子、登山鞋、运动裤、地图、水壶、指南针”等词语,了解野外活动的准备物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词语来巩固会认的生字并积累词语,学习在生活中识字。会写“作、法、都、别”四个生字,掌握书写规则。学会用具体词语说日常生活。
3.情感与价值
能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梅花》,激发学生阅读积累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认字,读词语。了解野外活动的准备物品。
【教学难点】
掌握书写规则。
【教学准备】
1.教自制PPT课件。(关于音响的录音)
2.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激趣导入
1.设疑:同学们,谁能说说假如要去野外观察大自然,你会准备些什么?
2.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
3.教师小结:通过交流,同学们知道了许多物品名称。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些物品名称吧!
二、识字加油站
1.课件出示词语。
师:同学们,让我们和这些名称打个招呼吧!热情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学生齐读)
2.认识“套、帽、登、鞋、裤”等生字,指导识记。
3.认读“手套、帽子、登山鞋”等词语。
三、字词句运用
1.读一读。
(1)出示词语卡片。
迎上去 穿衣裳 甩甩头
追上去 披红袍 摇摇头
(2)多种方式读词语:领读,学生齐读,“开火车”读。
(3)体会每组词语的意思。
2.演一演。
(1)教师出示不同卡片,让学生演一演。
(2)评价。
(3)比一比谁演得好。
(4)齐读词语。
3.读一读,说一说。
(1)课件出示句子。
(2)读一读。自读,指名读。
(3)用上“有时候……有时候……”说一说日常生活。
(4)用上“在……在……在……”说一说日常生活。
四、书写提示
1.指导学生观察“作、都、法、别”的书写过程。
2.让学生说说这四个字书写过程中共同的笔顺规则。
3.教师强调写左右结构的字的笔顺规则。
4.教师范写。
5.学生书写笔顺。
6.学生练写“作、都、法、别”。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美,就看你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今天呀,老师为你们带来了梅花,谁来说说梅花给了你什么印象呢?
二、日积月累
1.介绍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这么厉害的一位诗人,大家想不想读读他写的古诗呢?
2.出示插图,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3.自由读一读诗歌。
4.说一说这首诗歌中你哪里没读懂。
预设:凌寒:冒着严寒。遥:远。为(wèi):因为。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5.指名读。
6.齐读。
7.师生合作读,指导背诵。
三、布置作业
回家背诵《梅花》。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我以“生活”为主线,让学生充分地感知、体验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轻松地完成了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累语言,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语文园地》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夯实语言的基础,将学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系统化,强调“学以致用”,而更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时,我让学生进行小组间互相交流,展示识字成果,交流识字体会,体验识字的乐趣。这样,就能引导孩子们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汉字,在生活中主动识字,主动运用语文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
[不足之处] 当然本课的教学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如:在识字教学时,可以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同时,融入游戏,帮助学生识记生字,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再教设计] 《语文园地》的教学过程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进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因此有一定的封闭性。如何在《语文园地》的教学过程中,实现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如何开发整合,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如何情境互动,实现教学方法生活化;如何拓展延伸,实现教学时空生活化;如何多元评价,实现教学评价生活化。这是值得我进一步去实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