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树 之 歌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帮助学生会认“梧、松”等生字,写会“杨、壮”等生字。掌握“杨树、榕树、梧桐”等词语。引导学生感悟比喻的修辞手法。
3.情感与价值
培养学生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文章生动的比喻感受各种树木的形象。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交流,引出课题
1.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森林郊游,在郊游之前,要先认识不同的树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树木的课文。
2.齐读课题。
3.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导言:(出示图片,让学生认一认)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和不同的树木交朋友。想要了解它们,先要认识它们,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这篇课文。
2.自学提示: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介绍了哪些树木?画出生字,读准字音,想想怎么记住它们;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新词,并相互交流。
3.学习检测:
(1)认读生字,并组词。
梧 桐 掌 枫 松 柏 装 桦 耐 守 疆 银 杉 化 桂
(2)认读词语。
杨树 榕树 梧桐 手掌 枫树 松柏
木棉 桦树 银杏 水杉 金桂
①带拼音,指名读。
②小老师带读。
③去拼音读
④“开火车”读。
⑤齐读。
(3)朗读课文。
学生轮流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并注意纠错和评价,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4)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课文介绍了杨树、榕树、梧桐树等不同种类的树木。)
三、再读课文,走进树木
1.找找课文写了哪几种树木,用横线画一画。
杨树 榕树 梧桐 枫树 松柏 木棉 桦树 银杏 水杉 金桂
2.先让学生自学,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四、积累词语,指导写字
1.结合课后练习2,让学生抄写喜欢的词语。
2.写课后生字“杨、壮、桐、枫”等字。
先让学生观察这几个字的特点,然后说说书写时应注意哪些地方,教师范写。学生书写,展示。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
1.认读词语。
杨树 榕树 梧桐 手掌 枫树 松柏
木棉 桦树 银杏 水杉 金桂
2.回顾课文内容。
二、感悟理解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句。
1.指名学生读课文。思考:课文交代三种树木的哪些特点?(高、壮、像手掌)
2.齐读第一句。
3.师生合作背诵第一句。
4.说一说“梧桐树叶像手掌”用了怎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仿写句子。
( )像 。?
(二)学习课文第二句。
1.指名读课文。
2.说说这句话写了树木的什么。(树叶的颜色)
3.读议、交流。
枫树到了秋天树叶变红,而松柏四季常青。
4.朗读背诵第二句。
(三)学习课文第三句。
1.指名学生读第三句。
2.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木棉——喜暖 桦树——耐寒
3.背诵第三句。
(四)学习课文第四句。
1.指名学生读第四句。
2.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银杏、水杉——活化石 金桂——满院香
3.老师补充:
银杏树的果实俗称“白果”,因此银杏又名白果树。银杏树生长较慢,寿命极长,自然条件下从栽种到结银杏果要二十多年,四十年后才能大量结果,因此又有人把它称作“公孙树”,有“公种而孙得食”的含义,是树中的老寿星,具有观赏、经济、药用价值。
水杉属在中生代白垩纪和新生代约有6~7种,过去认为早已绝灭,1941年中国植物学者在四川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谋道溪(今称磨刀溪)首次发现这一闻名中外古老珍稀孑遗树种。据近年调查,重庆万州、重庆石柱县、湖北利川和湖南龙山、桑植均发现300余年的巨树。
4.背诵第四句。
(五)背诵课文。
三、拓展交流
1.学习完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你还知道哪些树木?
2.作业:介绍自己喜欢的树木给家长听。
3.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设计本课时,我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深化“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含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不足之处] 在此次教学中,我想采取“教、扶、放”的教学思路,但是在课堂上,“扶”体现得不够,应该适时帮助学生进行学法的总结归纳,而且要精,这样有利于二年级的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再教设计] 注重学生语文习惯和素养的养成。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二年级的学生刚刚从一年级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