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过大年
1教学目标
1.了解春节的习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
2.通过各种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提升学生能力素质。
3.了解春节习俗的变迁,使学生感受到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促进学生对社会的亲近与关注,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4.尝试用搓、压、揉等方法,用面或彩泥等材料制作花馍或点心。
2学情分析
小朋友们最喜欢过年了,因为过年不仅有各种可口的食品,还可以参加或者观看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放鞭炮、贴窗花、串亲戚、演大戏、扭秧歌等。本课以“过大年”为课题,在创设学生们熟悉的过年的祥和气氛中,通过了解过年的由来及风俗习惯,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
3重点难点
1.了解春节的习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将新旧习俗对比,引导学生感受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教学准备:图片,调查资料,视频
3. 尝试用搓、压、揉等方法,用面或彩泥等材料制作花馍或点心。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
1.播放春节音乐,欣赏经典画面。
2.师:这是什么时候?(春节)你喜欢过年吗?为什么?
3.师多媒体出示图片,介绍春节的起源和名称的变迁,欣赏春节的热闹场面。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家乡的春节,一起去了解春节的有关传说和习俗。(板书 过大年)
活动2【讲授】交流信息,获取新知
1.(多媒体出示图片)师:你知道过年的传说吗?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自由表达)
2.学生观看关于年的传说课件,教师补充。
“过年”的传说(播放视频)
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年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然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会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3.师:从此,人们是怎样庆祝这一天的?(课件出示三张庆春节图片)有很多古老相传的风俗就延续下来。这些习俗都围绕着除旧布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师:你知道过去人们过年有哪些习俗?
过去过年的习俗(出示图片,讲故事)
小年(腊月二十三):吃灶糖、贴门神、财神,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
扫尘(腊月二十五):寄托了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
置办年货:杀猪宰羊,包豆包,煮腊八粥、挂灯笼、贴窗花、搭戏台。
大年(腊月三十):放爆竹—驱鬼辟邪、贴年画、做年糕、贴招财进宝画。
新年第一顿饭:北方:吃饺子。
南方:吃年糕。谐音“年高”,企盼生活年年提高。
教师小结:春节习俗是生活中的精华,保留了民族文化中最精彩、最具代表性的东西,它们是代代相传的文化资产,凝聚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河中欢乐的盛会。表达人们除灾祈福的意愿和对新生活的企盼和向往。
4.如今过年:(图片)
年夜饭:城里去饭店,别具特色。
农村丰盛。
拜年:贺卡、电子贺卡、手机短信、电话拜年、登门拜年。送去祝福。
春晚:守岁,情系春晚。
教师小结: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人们的需求在变化,春节习俗有所变化是很正常的,彰显了文化活力。
活动3【练习】探究与表现的学习活动
1. 师生互动,了解最基本的制作花馍的技能,并总结。
2. 讨论、分析:交谈感受,
3. 设计与制作:学生分组活动,自由制作,教师巡视给予帮助。
活动4【测试】展示、评价
1.将学生作业贴在花馍上进行展示。
2.教师对学习活动做出评价。
师:让我们用智慧与双手来美化我们新年中的每一天。
活动5【作业】知识延伸
1、同学们,请你们说一说今年打算怎样过?
2、创编对联 、捏花馍。